“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是当下小语界颇为流行的一句话。因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用课文来教语文”。但上师大吴忠豪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用课文来教语文还停留在对语文课程的理性认识上,“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令人遗憾。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呢?吴教授指出教课文的主要特征是:以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以文本的深人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课堂表现为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下面笔者围绕学校教研组研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三次学习目标制定的过程,来谈阅读教学如何实现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一、目标制定的过程
1.课文内容处“聚焦”,目标过于抽象
当前,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据往往来自教参。一线老师在开学初人手一本教学参考书,里面的目标大同小异,成了雷打不动的“老三样”。一是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是抓住语言文字感受(懂得)……。这些学习目标甚至可以从教材的第一课复制到最后一课,从一年级复制到六年级。如《爱如茉莉》教参中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课文。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爱。
这样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大且泛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几乎可以套用于所有的文本,目标表述笼统抽象。一节课结束后我们难以根据这样的目标评价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不具有结果测量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意性加大。
其次,这样的目标仅仅聚焦课文内容及其背后的人文情感、价值观,如“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爱”直指人文价值的教学与引导,忽视了语文特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渗透与教学。正因如此,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痴迷于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最后,目标缺乏年段特点。作为高年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中却没有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等高段特有的内容。故本次制定的目标准沦为一种摆设。
2.语言训练处“跑焦”,目标过于人文
执教者基于再次对文本的解读,修改制定出如下目标:
1.关住文中的细节描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父母间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细节,走近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人物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此次修改后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值得探讨的教学内容——细节描写,并从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悟父母间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情感到结合生活中的细节,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看起来,这样的学习目标从关注文本的教学内容走向了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细细推敲,会发现不管是抓文中的细节描写,还是结合生活中的细节,最终都是为了感受父母间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情感,读懂这如茉莉般的真爱。这样的目标设计最终仍指向的是课文的内容理解,指向的是文本的人文情感与价值观。
吴忠豪教授曾这样界定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任务与非本体性任务:本体性课程内容,即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点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等;非本体性课程内容,即人文教化任务,它是各门学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等。由此可见,这样的学习目标虽然关注了文本的特点,但是目标过于人文化,使得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仍占据着课堂。“行为目标之父”泰勒曾强调“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规范中引起某种变化”。也就是说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效益的高低,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故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尽管有时作为主体的学生没有出现,但是必须是隐含着的。从这个角度说,目标二应该调整行为主体。如“结合生活中的细节,走近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人物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二、目标制定的反思
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目标定义为学生学习可以预期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支配、调节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使用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可以这么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个明确且全面的教学目标,可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的高耗低效的现象。既然学习目标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走向,那么究竟如何制定目标,让其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华丽转身的航标灯呢?
例如:《爱如茉莉》是一篇赞美人间真爱的课文,有很强的人文情感。然而不管课文表现的人文情感是强是弱,都必须要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否则就不是语文课。第一次制定的目标中,尽管提到了“抓住重点词语”,但是目标却只指向“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爱”,指向的是人文内容,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丢在了一边;第二次制定时,将“关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但“细节描写”只是感悟文本内容的一个抓手;第三次制定,将“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试着进行细节描写的练笔”作为主要目标,就是从关注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制定的。因为这样的目标不仅强调了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更让学生通过练笔巩固了这样的描写方法,不只着眼于教过学过,更着眼于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教会学会。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文本,它都有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应依据文本的特点,明确一到两个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点,并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王成(197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
工作单位:南京市宇花小学 职 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