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文化:从溯源寻根走向实践创生

2014-04-29 00:44张力勇顾敏静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31期

张力勇 顾敏静

摘要:新教学文化是新的儿童观下的教学文化,它根植于课堂实践,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新教学文化”凸现学校文化,贯穿课程文化,融合地域文化,从溯源寻根到愿景构想,再到实践创生,呈现的是校本化的教学规范、教学主张、教学策略、教学思想……新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中的新生长点,是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聚焦。

关键词:新教学文化;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49-05

“苏南农村小学新教学文化建构研究”是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是顺应课程改革、基于校本实际以及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思考的结果,是学校“十一五”课题的深化和延伸,是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聚焦与载体。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一直在困惑与纠结:新教学文化,到底“新”在何处?新教学文化,如何才能呈“新”?通过不断的思考与追问,又逐渐地清晰、明朗:

新教学文化是新的儿童观下的教学文化。关注儿童,是新教学文化的本质观照;养成智慧,是新教学文化的价值追求;助长生命,是新教学文化的终极目标。

新教学文化根植课堂实践,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它是校本的,是人无我有的,有自己的话语系统。

新教学文化呈现的结果样态是“新”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规范、教学策略,新的教学风格、教学实践样式……

新教学文化的追求姿态也是“新”的,它随着教学的进程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创新、传承、发展……

一、新教学文化的溯源寻根

璜塘实验小学是一所苏南农村小学,创办于1906年,岁月的磨砺与传承,奠定了百年老校特有的文化底蕴。校训“健博”,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看似简单的“健博”二字,实则体现了璜小人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信念,一种奋斗不止、追求不懈的精神,一种兼容并蓄、以人为本的胸怀。

随着苏南农村城市化快速进程的脚步,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大量新市民子女的加入造成了课堂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不相融甚至不和谐。新的时代新的发展,赋予我们这所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通农村小学新的使命,也赋予校训“健博”新的内涵。健,健康、健心、健脑、健身、健美,以健康为本,以健心为根,着眼于人的生命成长,夯实师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博,博爱、博学、博览、博思、博雅,以博爱为本,以博学为根,着眼于人的素养提升,教师应胸怀博爱、学识渊博,学生应富有爱心、学会读书、打好基础,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发展中学校文化新的生长点,学校大力培植“健博文化”,健博课程、健博课堂、健博教学等应运而生。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健博文化”统领下,“健博教学文化”自然而然地破茧而出。“健博教学文化”即我们愿景中的新教学文化,它区别于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文化,是课堂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共生共长、共创共享、共融共进的教学生活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儿童学习行为以及教学习惯、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等的总和。新教学文化是对本校传统教学文化的传承、扬弃、升华与发展,是学校文化发展中的新生长点,是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聚焦。

二、新教学文化的愿景构想

“新教学文化”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是虚化的、模糊的、不可操作的,于是,我们遵循“愿景引领——规范实践——反思提炼”的实践思路,首先勾画“新教学文化”愿景。愿景中的“新教学文化”凸现学校文化,贯穿课程文化,融合地域文化,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我们的课堂——健博课堂:生命栖居的乐园

健博课堂是绿色生态、和谐互动、平等对话的健康课堂,是促进儿童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师生幸福成长的博爱课堂。健博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舞台,是一个智慧生成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一个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一个享受成长幸福的场所。健博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

2.我们的教学——健博教学: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基

健博教学遵循教学规律,以儿童发展为本位,把教室变成学堂,把教材变成学材,把教案变成学案,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关注每一个儿童的进步与成长,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健博教学的方法是健康科学的,内容是开放丰富的;健博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生成的,评价是积极多元的;健博教学的主体是师生双方。健博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

3.我们的教学文化——健博教学文化:为师生幸福人生引航

“健博教学文化”,即我们愿景中的新教学文化,通过实施健博教学,打造健博课堂,创生健博教学文化,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人生引航。课堂,是健博教学文化的孕育场;健博课堂,是儿童生命栖居的乐园。教师,是健博教学文化的传播者,张扬健博教学主张,形成健博教学风格,改善教学行为,养成教学智慧。学生,是健博教学文化的享用者,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儿童发展为本,让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快乐、幸福、健康成长。

三、新教学文化的实践创生

新教学文化的建构研究是一个需长期探索、涉及学校教学生活方方面面的课题。我们从“教师教学文化”与“儿童学习文化”两方面来建构,“教师教学文化”和“儿童学习文化”是共生共长、共融共进的。本文的探索重点是“教师教学文化”,具体从教学规范、教学主张、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

1.教学规范,为健博教学引航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引领教师内化“健博”理念,遵循教学规律,真正以儿童发展为本位,把教室变成学堂,把教材变成学材,把教案变成学案,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真正关注每一个儿童的进步与成长,从而有序有效地实施健博教学,我们初步形成“健博教学行为规范序列”,具体从“教学准备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反思规范”“教学评价规范”“教学管理规范”五个方面细化目标制定、问题呈现、情境创设、对话交流、科学指导、反馈评价等方面的规范与要求,根据“健博教学”理念,引领教师规范实践,反思提高。

2.教学主张,不一样的精彩

学校整个的教学文化是由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的独特文化厚积而成的。一般认为,名师、特级教师才会提炼“教学主张”。但是我们以为,教师是实践者,也应该是思想者。我们的教学不能没有思想,普通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情怀与追寻。教师作为健博教学文化的传播者,首先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必须扎扎实实地根植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同时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经常思索教学存在的意义,在呈现教学经验的同时进行“意义建构”。

课题立项以来,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在不断变化、不断生长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以自己的视角直面教学中的现象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诠释,不断地总结、反思、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发现、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不知不觉中,教师的反思习惯得以养成,教学思想得以提升,似乎,教学主张也逐渐地在生发、生成。如:“语文课堂,让儿童在场”“数学课,思维不能缺席”“聚焦语用,为言语生成而教”“顺学而导,顺学而教”“科学教学:让儿童智慧自然生长”……一个个经过反复思考、反复斟酌的教学主张,或许还很稚嫩,还很肤浅,但这是教师原初思想的提升,是教师教育情怀的体现,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

3.教学策略,打开健博教学的一扇窗

“教师教学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积极探索各学段健博教学的策略。实践中,我们已初步提炼出各学段健博教学的基本引领策略:低学段是“顺学而教,让学生乐学”,中学段是“因学施教,让学生会学”,高学段是“以学定教,让学生善学”。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解读,提出策略引领下的各学段教学的基本要求。三种教学策略打开了健博教学的一扇窗,引领教师健康地教,学生快乐地学。  4.教学评价,养成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健博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评价重心,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关注,承认差异,开发潜力,发展个性。

健博教学的评价准则——以学生的“学”评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来评价教师的“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否坚持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健博教学的评价目的——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促进教师的发展。健博教学的评价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要引起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健博教学的评价内容——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又要评价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要评价教学目标设定的具体性、科学性,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教师整体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还要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基本素养等。评价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等。

健博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自评: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学生自评: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他评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5.教学行为,故事中流淌出的本真意蕴

文化是抽象的,是不可触摸的,但是文化又实实在在地浸润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健博教学文化”就根植在课堂实践,实实在在地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何使教师将学校的教学文化愿景、健博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之中,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想到了教师熟悉并喜欢的“教学故事”,通过叙述故事,描述教师真实的教学生活,呈现特定情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下的学生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意义分析,最终形成有关教学经验的“个人知识”,获得对教学活动的意义理解和事理阐述。

我们撷取了部分教师撰写的教学故事,汇编成“教学故事集”《陪着蜗牛去散步》。翻开一则则教学故事,有热情,有理想,有追求,也有教育的“乌托邦”;有智慧,有收获,有顿悟,更有教学的本真意蕴。一则则教学故事,诠释了“健博教学”的真谛:以儿童为本位,关注每一个儿童的进步与发展,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把教室变成学堂,把教材变成学材,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陪着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闻闻花香,听听鸟语,看看满天的星斗……

6.教学研究,贴着地面行走

学校成立基于一线教师、源于教学实践的教师专项课题研究团队——“草根文化研究共同体”。草根文化研究是一种反思实践性研究,研究的内容大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真困惑。每年2月份学校召开草根文化研究共同体推进会,明确并布置专项课题研究任务与要求。5月份组织草根文化研究共同体研讨活动,课题承担者结合自己所申报的专项课题,围绕课题核心理念,上好课题研究课。课后根据申报课题,进行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每年10月份是草根文化研究共同体展示活动,课题承担者通过课堂展示、论文报告、研究故事、过程性资料等交流专项课题研究成效、经验与困惑。专项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校主课题的深入实施。实践中,教师的自我诉求引发了研究的方向,自我建构丰厚了研究的过程,自我批判提升了研究的价值。

◆以参加工作才四年多的许少波老师做课题为例

初为人师的他,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为了避免所谓的冷场,经常以不断提醒或者自圆其说来结束课堂问答。久而久之,他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逐渐降低,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依赖性在逐渐变强。于是他开始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开始翻阅一些教育理论,开始做一些实践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他发现课堂问答中应多一些冷场,多等一等,多放一放,给学生留出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一些自己经历的体验,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后来他发现原来这就是候答,于是借着课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在做《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候答行为的优化研究》这一课题时,先是追根溯源,文献搜索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教育学家罗威(Rowe)对候答进行的研究以及台湾教育学家张玉成也在同后期做的相关研究。同时提出:候答就是指课堂问题提出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内,师生之间的行为和方式。然后现状调查,解读误区,提出什么是有效候答:候答时间不应被量化,候答行为不应形式化,候答对象不应指定化。最后立足课堂,实践反思,得出研究结论,智慧候答要以生为本:候答,让学生动起脑来;候答,让学生动起手来;候答,让学生动起嘴来。通过研究,许老师的课堂更加精彩、更加灵动、更加高效了,他撰写的研究论文《智慧候答 演绎精彩——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候答行为优化的实践与思考》获2013年无锡市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同时该课题研究成果获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成果一等奖。

四、新教学文化的后续构想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课题研究已初显成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后期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课堂诊断、观察分析、专题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将专家的指导意见转化为有效的操作策略,促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深度解读课题核心概念与内涵,推介课题理念在各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加强与无锡市小学教学文化科研共同体成员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地与省市教科部门沟通联系,借智借力。

二是要继续推进课题研究案例实践,教学文化愿景、教学文化主张、教学行为规范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之中,通过呈现课例、案例、教学故事等,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是要重点聚焦教师教学风格研究与儿童学习风格研究,形成新教学文化理念下的可供借鉴的教学实践样式。

四是加快课题成果物化的系统规划,激发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吸纳教师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物化成果的质量水平。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