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潇
学术思想火花将迎来再一次的激烈碰撞。
10月22日,2014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将在上海召开。作为我国纺织学术界的一次盛会,学术年会其重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会议的本身,更多的是关乎到了整个纺织行业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孙瑞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的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
聚焦多个热点问题共同探讨前沿技术
中国纺织学术年会自2011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今年是第四届。每一届学术年会都聚集了纺织行业顶尖的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工作在企业一线的技术工程师,共同探讨纺织先进技术、分享前沿学术观点,会议对我国甚至全世界的纺织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孙瑞哲介绍说,学术年会在学术思想火花碰撞的同时,十分注重推选学术优秀人才,嘉奖对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鼓励正投身于纺织业发展的青年人才,以此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纺织行业发展的队伍中。
据了解,在过去的三届年会中,共表彰了3名中国纺织学术大奖获得者、20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和6名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这些获奖者在获奖之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无论在科研工作方面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都更加努力,为纺织学术研究、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及人才培养做出了更多贡献。今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将在年会上表彰1名学术大奖获奖者、5名学术带头人和4名技术带头人,同时,还将表彰15篇陈维稷优秀论文奖。
据介绍,本届年会在以往三届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多个亮点。
一是注重纺织新材料的发展。今年除了延续以往对纺织新材料的基本内容外,新增加了一个“生物基纤维的开发及利用”分会场。孙瑞哲表示,在面对纺织天然纤维紧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发新资源、新材料,其中生物基材料是其中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是本届年会在开展学术研讨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将学术研究成果及时、正确地转化为生产力,具体服务于企业应用。对此,在本届年会召开的同期,还将召开全国纺纱新技术与产品开发交流会、2014全国染整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会 、第34届全国毛纺年会暨“唯尔佳”优秀新产品颁奖大会,三个技术应用分会场,使研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消费需求驱动创新跨界融合助推升级
近几年来随着纺织科技水平的进步,行业已经开始实现跨界融合,同时也逐渐趋向于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行业前沿技术和方向也引起了业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本届年会的主题就是“跨界融合,智能纺织”。
孙瑞哲认为,跨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其他领域的技术应用于纺织产品中,具体的表现就是创新。而融合是对不同领域内资源的整合与再造,才能使产业内在的生命力得以延展、消费需求的动力得以激发、市场的价值得以扩容。
对于全产业链的品牌发展而言,创新能力体现为一种内生的创造动力,产业生态链间的互补式创新,同时还体现为对外部创新现象规律的一种解读与破译。孙瑞哲指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告别“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向“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转变。
“需求驱动”代表着中国纺织工业创新角度与立场的转换。需求驱动创新,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引擎。孙瑞哲谈到,产业核心的考察基点就是消费需求。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学会如何识别有效需求,注重分析纺织服装消费需求的层次性、个性化,考虑纺织服装消费的意愿性和承受力,并且注重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互动性。
他举例说,行业内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服装品牌“爱慕”,它的第一桶金是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发的记忆合金用到了女士的胸衣上。这一技术的应用让爱慕从一个街道小厂变成了国内内衣品牌的老大。爱慕的老板把跨领域的新技术用到纺织服装上,让它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再比如,山东康平纳集团把机械领域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纺织设备的技术上来,开发出了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技术成套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此项技术获得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很多色织、毛纺企业都在关注这项技术,孙瑞哲预测,这套智能化设备可能会在整个色织领域迅速发展。
孙瑞哲表示, 跨界融合并非简单的产业叠加,叠加是简单的物理行为,而融合则是奇妙的化学反应,能够起到价值倍增的效果,改变原始产业的初级形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交叉跨界。应坚持先“融入”渗透,再“融合”并存,最终“融汇”贯通的原则。
在实现产业融合的蜕变过程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以及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将发挥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孙瑞哲最后谈到,惟有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技术路线与价值观念的结合,才能令产业实现内涵式增长,成为可预见、可持续以及可借鉴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