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代大诗人皮日休描写隋朝大运河(元朝后称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首诗。与以往诗人一味地批判隋炀帝的荒淫,把他当成牛鬼蛇神一样打倒不同,皮日休理性地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功绩。“共禹论功不较多”,在他看来,要是没有后来的游幸江南,骚扰平民,隋炀帝的功劳其实是可以与上古的大禹并举的。
一直以来,不管是在民间传说还是在戏剧小说里,隋炀帝总是被描述成饭桶皇帝、败家子儿。人们总是夸张地去渲染他如何如何地王八蛋,而忽略了其在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上的一些建树。在茶余饭后的恶趣味沙龙里,我们经常八卦的也多为隋炀帝与那些女人之间的故事,对他兴建运河开发旅游却少有提及。
其实历史上的杨广文治武功并不在李世民之下,他也是个少年天子,智谋俱佳。尤其开创大运河一举,就足以让史家倾倒笔墨,彪炳汗青。
杨广十几岁跟父亲一起闹革命,二十岁那年灭陈一战把他的政治生涯推向了高潮,为他日后杀父弑兄夺取皇位拢络了不少人心。江南可以说是杨广的第二故乡,灭陈后他在此留连日久,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可惜京都到江南路途迢递,那个时代没有航班也没有和谐号,去一次江南要累死好几匹马。
时维大业元年,杨广正式登基,从此这个中国历史上被描述成大坏蛋的皇帝便正式走向了权力中心。也就是这一年,杨广觉得天下安定了,国库充盈了,似乎应该拿点钱出来投资不动产。于是一边修建新都,另一边就开始了大運河的工程。所谓工程者,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猥琐的动机寻找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而已。
开通大运河,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些年,最火的不是“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而是一年一度的宫廷选秀。成千上万的黄花大闺女从全国各地赶来海选,万里挑一,一入宫门深似海。
当时整个隋朝不过才五千多万人,开凿大运河一次就征发了百余万人,丁男不足,再征丁女。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代,“三人行,则必有一人挖运河。”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民怨四起,而国家命数也在冥冥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有人评价:“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大运河连通南北,让江南的富饶惠及北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来的李家子孙可算是捡了个大便宜,所以史家普遍认为唐朝的富强是因为站在了隋朝这个巨人的肩上。
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就带着几千余艘豪华彩船巡游江南。这支庞大的皇家采花大队,所到之处,遍寻佳丽。每次出游,隋炀帝总是极尽奢华。大批随从、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乘坐几千艘华丽的龙舟,一路莺歌燕舞,两岸还有骑队护送。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所乘的龙舟长二百尺,宽五十尺,高四十尺,共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两堂;中间两层分成一百二十个房间,全用金玉装饰,供杨广的生活起居用,下层是为他贴身服务的内侍的住所。
也因为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三次凭借此河之利,把战火烧到了大长今的家乡——高丽。杨广好大喜功,作为大哥,时不时地收拾一下周边小弟,能满足他膨胀的虚荣心。然而三征高丽,穷兵黩武,也直接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大运河开通后,杨广多次巡幸江都,最后却被部下杀死在了江都。安息在这繁华翠柳之地,倒也算生得风光,死得香艳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也此河,败也此河。
作 者 简 介
须弥,原名吴松,曾用笔名“焚书”。从高中开始发表文章,文字散见于《意林》、《青年文摘》、《文苑》、《杂文报》、《创新作文》、《智力课堂》、《阅读经典》、《城市风尚》、《中学生百科》、《求学》、《青春风》、《非读不可》、《喜剧世界》等等书刊。性淡然,常自饮,无酒不欢。怨去听雨,闲来写字。文风甜、软、绵、贱,荒诞中见温情,庸常里显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