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个性化知识的形成

2014-04-29 00:44:03李世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李世伟

摘要:个性化知识是学生在学习教材公共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明晰个性化知识形成的途径和条件,理清个性化知识形成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认识个性化知识形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增殖。

关键词:个性化知识;形成途径;形成条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07-05

教材上的知识是公共知识。个性化知识是学生在学习教材公共知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它是理解和建构教材公共知识的必然产物,是拓展知识价值的前提,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增殖的条件。

一、个性化知识的形成途径

1.在建构公共知识的过程中形成

建构公共知识既包括对其内涵、来源与发展的解析,也包括对其价值的实践运用和创新,还包括对知识内在关系的探索等。解析公共知识的内涵主要指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的含义,以求对其深刻、透彻、全面的理解。解析公共知识的来源就是指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明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解析公共知识的发展,主要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一定科学推理,预测知识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知识价值的实践运用和创新,主要指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全面实践知识的各种价值,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知识不仅仅是用来应试,更重要的是用来丰富精神品质、增加人文情感、改变态度价值观,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公共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大都是内隐的,需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许多价值蕴含于内在关系中,所以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关系,是理解和挖掘知识综合价值的过程,也是促进思维创新的过程。由于知识基础和思维角度不同,建构知识关系的形式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对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和思维碰撞很有意义。如苏科版八年级生物“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材提供了“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之后,便开始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组成。至于神经元是怎样构成神经系统的却没有具体介绍,而这恰恰是理清知识内在关系的关键。这就需要以神经元为基点,把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否则,学生就会比较迷茫而陷入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学生建构的知识关系如图1。

经过建构,学生不但透彻地理清了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产生许多个性化的知识。如突起和外面的髓鞘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成“索”状聚集,构成了神经,大量聚集构成了白质;神经纤维末端的分支构成了神经末梢,一些神经纤维的末梢形成感受器。细胞体大量聚集构成灰质,少量聚集形成神经节;灰质和白质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里,所以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这样就能够比较清晰地理解“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的建构结果都可成为个性化知识,促进了学生对公共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创新与增殖提供了条件。

2.在实践公共知识价值的过程中形成

实践知识价值主要表现为利用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包括做练习等)、探究未知等等。在实践知识价值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不同,形成的个性化知识也不相同,正是这种不同才使个性化知识丰富多彩,才使课堂交流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才能实现更多的思维引燃和碰撞。如学习“呼吸作用”之后,学生就能很好地解释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萝卜放置久了为什么会“空心”,粮食为什么要晒干后保存,新鲜的瓜果蔬菜为什么在冰箱里或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能储存较长时间。学生经过思考,产生一些很有价值的个性化知识:细胞的含水量、环境温度和氧气浓度等,是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

探究是综合运用知识、充分体现知识价值的过程。如关于探究,尽管学生都拥有作为公共知识的探究步骤,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实验结论的获得等诸多环节,都蕴含了丰富的个性化知识。即使探究同样的问题,不同学生或不同实验组也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化知识。如学习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细胞膜是看不到的,学生充分联系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尝试用一定浓度的溶液代替清水,滴加载玻片上做临时装片标本,就能清楚看到植物细胞膜。又如学习“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后,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探究萝细胞液的浓度:配制一系列浓度的外界溶液(在教师指导下,选用蔗糖作为溶质),取许多新鲜萝卜条并称其质量,而后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的萝卜条所在的溶液浓度,就是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

二、个性化知识的形成条件

1.充分的自由时间

没有自由时间,学生往往会处处被教师牵引着,很难有自己的思维领地。拥有自由时间,才能深入思考公共知识的价值和内在关系,才能缩短知识和价值、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距离,使知识与价值、知识与实践协调统一。享有自由时间,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思维结果,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地落实。自主学习不仅包括个人的,也包括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共同体”形成的个性化知识,是在汇集个人个性化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和意义比个人的个性化知识要大得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提出一种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只有减少无效的教,学生才会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为多学奠定基础。而只有拥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学习的环境才可能是安全的,心灵才可能是自由的、思维才可能是创新的,个性化知识形成的灵感才能是不断闪现的。

2.较高的学习效率

没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就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透彻理解和创新实践。这必然导致对公共知识的理解肤浅,不能深入理解公共知识的内涵和发展,不利于个性化知识形成。现在倡导的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学的高效”,而不是“教的高效”,前者是后者最重要的表征。只有“学的高效”才会逐渐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才会发生更大的作用。可见,课堂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为个性化知识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有课堂效率真正提高了,才会提升个性化知识形成的效率,才会产生更多高质量的个性化知识。只要在学习中产生许多高质量的个性化知识,根本不需要担心考不出好成绩,因为这些个性化知识有助于全面而又透彻地理解公共知识的各种价值,而考试体现的仅仅是知识众多价值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形成丰富的个性化知识,就会使考好成绩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只是教育的副产品而已。

3.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

这种自由安全感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同伴。个性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必然会犯一些错误,这是正常的现象。唯有环境安全,学生才会减少甚至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和创新中去。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思维才会活跃,灵感才会闪现,创新才会引燃,才会有更多高质量的个性化知识产生。高质量的个性化知识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需要及时展示。这种展示既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展现,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反馈,有助于教师理清学生的思维起点和思维过程;有利于师生共同判断个性化知识的正误,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事实依据;也有利于更多学生分享优秀的个性化知识,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4.真诚的合作交流

在真诚的合作交流中,会使思维得到碰撞,资源得到共享,差异得到平衡,素养得到提升。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智慧得到引燃,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成就、互利多赢、共同发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学生会重新审视和挖掘知识的价值,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实现知识增殖;合作交流会促进差异平衡,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时,学习会有更多创新发现和成功体验,效率会明显提高。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应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只要需要随时可以进行。真诚合作交流,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学习文化。

5.缩短知识与价值间的距离

知识和价值之间的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个性化知识形成。拉近二者距离需要明确公共知识的来源、发展、内涵和价值,更需要全面理解、建构、实验和探究等。但最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学习思维方法,每接触新知识就这样思考:理解该知识有几个关键点?这些关键点的关键词是什么?该知识的内涵是什么?与哪些知识有联系?该知识的价值是什么?利用该知识能发现哪些新知识?该知识有什么发展趋势?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什么影响等。在逐一落实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和价值之间的距离会逐渐缩小,并会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知识。知识的价值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一些隐性价值可能暂时表现不出来,一旦表现出来就会显现出强大促进动力。个性化知识是公共知识与价值之间的桥梁,知识与价值之间的距离,一般是通过个性化知识来拉近的。

6.深厚的知识背景

个性化知识的形成,与背景知识密切相关。知识背景越丰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越大,对公共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刻,产生个性化知识的数量就越多、质量就越高,学习收获也就越大。广泛地自主阅读,是加深知识背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每一类公共知识都会以众多的其他相关知识作为支撑,这些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自主阅读获得。背景知识获得越多,对公共知识理解也就越容易,实践和创新的空间也就越大,个性化知识也会随之增多。把课堂、阅览室、图书室开放起来,并提供随时上网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能方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背景资料。教学中给学生推荐一定的学科背景资料读物,并给予一定的自主阅读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7.适切的成功标准

学习成功的标准不仅是考试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综合素养的提升。因为考试分数只能满足一时的成就感,而综合素养提升却能满足一生的成就感。考试是督促和检查手段,不是目的。当考试异化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时,会误导教与学只为考试服务,这是非常可怕的,是不利于综合素养提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和创新被抛在一边。为了获得高分,师生双方都会跳入题海中,以求碰到一些考试相关或类似的题目。于是,学生累、教师累,身疲惫、心疲惫。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教师也会很快出现职业倦怠,很少能从教育中体验到幸福快乐。这种情况下,很难有高质量的个性化知识产生。所以,重新定位教育的成功标准,让师生拥有正确的成功价值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把个性化知识产生的数量和质量与考试成绩一起,都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就能有效提升个性化知识产生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育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个性化知识形成要注意的问题

1.要树立以学促教的思想

个性化知识的形成,是学生内心世界与外在公共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才能完成,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跨越。急功近利的跨越最通常的表现就是公共知识的灌输。只要有一点跨越,都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一定的限制或侵扰,都会影响对公共知识的体悟。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影响个性化知识的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坚决放弃灌输,把本来属于学生的时间物归原主。一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不仅对学生有利,对教师也是很大的促进。因为这样,教师可以从原来那种无效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教学中更多的问题,为个性化知识形成和知识增殖服务。

2.关注知识储备对个性化知识的影响

知识储备量直接影响着对公共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直接关系到个性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一般来说知识储备越丰富,形成个性化知识的数量就越多、质量就越高。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使其拥有深厚的知识背景。苏霍姆林斯基早已说过:“改变学习困难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加其阅读量,以加深所学习知识的存在背景。”可见,增加知识储备能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当然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误,因为这直接影响个性化知识的正误。

3.要及时展示个性化知识

个性化知识要以各种形式直观、快捷地展示出来。这种展示能促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既有利于平衡个性化知识的差异,也利于及时纠正个性化知识的错误,还能通过思维碰撞实现相互启迪,使高质量的个性化知识逐渐向公共知识的方向转化,更充分地提升学生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展示的形式主要有语言展示和文字展示等。教师在此过程中不要成为唯一的评判者,要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判断个性化知识的正误。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判断,有时甚至要还原个性化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是另外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及时恰当地展示,会促进一些个性化知识转换为公共知识,实现公共知识的增殖。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许多个性化知识是由公共知识的隐性价值产生的,挖掘知识的隐性价值是个性化知识形成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学习能力。这里的综合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归纳概括能力、广泛联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归纳概括会使知识得到浓缩,其精髓得以展现;广泛联系实质上是知识的融合与杂交过程,会使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显现。个性化知识的形成需要灵感,属于一种创新发现。尽管一些创新对教师来讲不算什么,但对学生却有重要意义,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体验和持久的学习情趣与动力,会促进知识增殖。

5.要及时转化个性化知识

个性化知识尽管会拓展思维、增殖知识,对学生有重要的作用,但这毕竟是个体层面的。要想充分发挥个性化知识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地转化和推广,使之尽可能成为公共知识。这一方面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另一方面会使“拥有个性化知识”的学生收获更大的成功。所以,把有价值的个性化知识及时转化为公共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个性化知识形成的意义

1.获得成功的体验

个性化知识是学习的重要成果,其价值比考试获得高分一点也不逊色。拥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就会大大减少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此时,学生因为拥有丰富的个性化知识,倍感自豪与骄傲,其个人价值会得到充分体现,满足了其最高层次的需要,进而使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地激发。良好的精神、人格、气质、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会伴随着个性化知识的产生而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拓展了知识的价值

个性化知识是学生建构公共知识的必然产物,其丰富多彩必然会促使知识价值走向多元,实现价值的拓展;促使知识中蕴含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提升能力和素质。公共知识只有通过个性化的建构,才能充分体现其更全面的价值。个性化知识的产生,拓展了公共知识的价值,实现了公共知识的增殖。这种增殖,不是因为教材提供的公共知识的数量积累,而是因为个性化知识的产生所引起的数量增加。

3.增强了创新意识

个性化知识要么是教材隐含的,要么是没有涉及的,所以属于创新的产物。虽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而是一种“准创新”,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发展。人的思维是靠知识成长起来的,随着个性化知识的产生,思维会更加灵活而更富有创造性。此时,知识不再是位于学生思想之外,而是与其融为一体,实现了人与知识的和谐统一,使人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养持续发展。

总之,个性化知识是学习过程的必然产物,是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它拉近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知识与价值之间的距离;它拓展了知识的价值,实现了知识的增殖,增强了学习的自信,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提升了学习素养。产生更多有价值的个性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追求,更是实现知识增殖的重要前提条件。

责任编辑:丁伟红

Formation of Individualized Knowledge

LI Shi-wei

(Tongshan Weiji Middle School, Xuzhou 221120, China)

Abstract: Individualized knowledge is defined as that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acquiring public knowledge in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larifying the ways and conditions of individualized knowledge formation, untangling the noticeable issu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are salutary to promoting formation of individualized knowledge, implementi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and creating and multiplying knowledge.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knowledge; way of formation; condition of 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