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的乐趣

2014-04-29 06:08李月星
农家书屋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种菜苏丹农场

李月星

蔬菜是人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往今来,国人种菜的理由不少,比如为了吃、为了养家糊口、为了陶冶情操、为了打发时间。不管大家为了什么,都在不遗余力地种菜,在世世代代生活的田园种菜,在搬家之后的新家动土种菜,没有土地的在阳台上种菜,海上航行的时候在船上种菜,去南极种菜,甚至科学家准备在太空种菜。

种菜,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甚至有人说这是天赋。

古人:人到哪儿,就把菜种到哪儿

国人似乎到了哪儿都有种菜的习惯。汉朝时,官员出使西域就开始种菜。据记载,中原先进的蔬菜种植技艺对当时的西域果蔬生产产生了比较深厚的影响,“韭三畦,葱三畦,葵七畦,……城官中亭园条,其出入多过条者勿减”“障卒十人……一人守园一人助”,这些记载都说明,在汉朝时就已经有严格的培育蔬菜的制度。

《楼兰尼雅出土文书》中也有关于汉朝官兵在西域种菜方面的记载,“加浇种菜预作冬储”,反映出当地蔬菜种植培育的数量、规模,以及储存蔬菜以度过不适宜蔬菜种植的冬天。

三国时期,刘备就曾种菜以自保。据记载,刘备为防曹操谋害自己,亲自在后院种菜,表明自己没有野心,以降低曹操的警惕心。此时的刘备已经桃园三结义、拉起一班人马讨伐黄巾军了,可以说是混出了名堂,被汉献帝尊为刘皇叔。但是为了自保也不得不去种菜,收敛自己的锋芒,隐藏自己的才华和意图。正是因为这种低调才使得自己后来能够在三足鼎立中占据一席之位。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没把种菜这件事放下。由于古代水果和蔬菜没有长期保存的方法,所以坏血症曾经一度流行于船员、海盗和其他长期在海上作业的人员当中。但郑和率领部队下西洋的途中就没有坏血病的情况发生,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船员在船上种豆芽。因为豆芽的培育不需要土壤,可以说是船上最容易得到的蔬菜了。另外,郑和船队不光有豆芽吃,还携带了大量腌菜、泡菜,因此也避免了船员得坏血病的可能。

到清朝时期,左宗棠远赴西北保家卫国,也不忘记在当地种菜。光绪6年夏天,他给儿子写信说:“速买红萝卜子用天鹅蛋种子寄予来,以便散给各营哨,愈多愈妙。此间地脉甚厚,种蔬最妙。”当时左宗棠已年过七旬,仍然坚持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往菜园督看浇灌情况。                                  据记载,当时的哈密大营辟有菜园20亩,种植的品种中瓜菜俱全,左宗棠种菜也体现了其“以军屯为辅、民耕为主”的治军方针。兴致来时,左宗棠还留下了“八月槎横天上水,连畦菜长故园春”的对联。

维和部队:在国外种菜

种菜,对于生活在国内的人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只要找块地,撒上种子,想种什么就能种出什么,大可不必费心费力。但是在战乱的利比里亚,对于在当地工作的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官兵来说,种菜是非同寻常、极其重要的一件事。由于十几年的内战,利比里亚人民纷纷逃离家园,土地荒芜,市场瘫痪,留下的老百姓基本过着原始部落的生活,仅靠树吃饭,饿了摘树林里的果子,渴了摘树上的椰子。富裕点的人家,靠房前屋后种植的一小片木薯度日,可以说利比里亚的老百姓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常常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菜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当然,维和部队想吃菜也非常不容易,因此只能亲自种菜,克服战后的种种不方便,才能吃上新鲜菜。

在苏丹的维和部队同样也要自己种菜。由于交通不便,加之长途运输,许多食品运抵维和部队时早已过了最佳食用期,尤其是蔬菜,腐烂变质非常严重,有时一筐蔬菜也挑不出一点儿能吃的。面粉也常常过了保质期,蒸出来的馒头“黑得锃亮、硬得出奇、酸得要命”,让人难以下咽。为了吃上新鲜的蔬菜,维和官兵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在营地一角开荒种菜,经过一段时间辛勤的劳作后,饭桌上终于增添了新的成员——中国工兵自产蔬菜。

普通人:到海外农场种菜

岳杰智是第一个在尼罗河畔种菜的中国人,是苏丹喀土穆8个中国人开办的蔬菜农场中的领军人物。现在,他已经拥有3个农场共计840亩菜地,其中600亩算是熟地,均有产量的菜园子。这还不包括他在苏丹两个主力油田开设的合资农场160亩地。据介绍,仅岳杰智的蔬菜农场在苏丹10月至次年4月旺季期间,蔬菜品种就可达32个,每天的输出量可达3500~4000公斤,即便是淡季也能出到14个品种的1500~2000公斤菜量。可以说目前在喀土穆大大小小的中国公司吃的蔬菜,有一半是岳杰智的农场供给的。为此,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经济参赞郝宏社曾称岳杰智是苏丹喀土穆中国人的菜篮子。

岳杰智以前是一名石油基层干部,2005年2月在经过复杂纠结的决断后,他决定到非洲下海。3个月后,他在喀土穆开办了一家中国饭店,同时从韩国人手里把一个农场盘下来,开始筹建第一个在苏丹由中国人经营的蔬菜农场。      刚开始的一年,菜没有种活,但经过国内农业专家的指导以及自己无数次的实验之后,岳杰智终于找到了育苗的绝招。为纪念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他给自己的农场起了一个名字:Luckey(幸运)农场。

2006年,岳杰智应邀在苏丹中部巴利拉基地开办了一家蔬菜农场,虽然是合资经营,但主要技术和管理全是老岳负责打理。苏丹总统巴希尔曾到农场参观,就是通过一次简单的参观,使苏丹有了和中国进行农业领域合作的想法。

现在老岳农场每天出菜、客户以及蔬菜品种的销量都是自动化管理。以茄子为例,老岳每天、每月都可以随时掌握单个客户的需求量、总销量、出品量以及未来1个月的走势。

把菜种到南极和太空去

据历史学家考证,地球上唯有南极洲没有人类文明存在过,因为这里很难获取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那么,南极科考人员该怎么样才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呢?答案是无土栽培蔬菜。

南极环境恶劣,无法种植农作物,长城站的绝大部分补给是“雪龙”号航行一个多月,行程近3万公里从国内运送过来的,而且只能每两年补给一次。因此,容易变质腐烂的蔬菜极为珍贵,科考人员决定尝试室内无土栽培蔬菜,首先实验性地种了香菜、生菜和小葱。在管理员辛勤培育一个月后,绿油油的菜长好了,但这些菜只能长几公分,就开始烂根。后来,技术相对成熟,还培育出豌豆苗、萝卜等。厨师也常常需要自治豆腐、豆芽来调剂科考人員的口味。

在南极种菜,是为了解决科考人员的饮食问题,在太空种菜,则是为了未来在外太空建立研究基地。从杨利伟到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在我国目前的载人航天活动中,航天员在太空中呼吸的氧气、喝的水、吃的食物都需要从地球上带过去,而从2012年底开始,这样的情况或将完全不同。

2012年底,航天员唐永康、米涛两人在一个50多平方米的密闭舱里待了30天。舱内种着大片的生菜、油麦菜、紫背天葵等植物,既可以吃,还可以为两人提供氧气,并且吸收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他们在这一个月里产生的废水60%实现了循环利用。航天专家表示,通过建立一个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使航天员在太空中所需要的氧气、水和食物均能在系统内部得以再生利用,实现“自给自足”,是解决航天员生命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套系统最终会在登月和登火星时派上用场。

等这项技术成熟,很多人口中的“回火星”就不会只是说说了。

猜你喜欢
种菜苏丹农场
海底能种菜?
农场假期
再见,苏丹
农场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
种菜
一号农场
自种菜,更安全?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