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的功夫

2014-04-29 22:39唐东平
中国摄影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君山摄影传统

唐东平

60年代出生的杨君山,当过兵,一个说一不二浑身上下渗透着行伍气质的男人,爱好摄影已近三十个年头了。自1985年开始入行,酷爱黑白摄影,尤其至今仍一直喜爱拍摄5×7黑白胶片。他处事认真,爱钻研。数字摄影才刚刚兴起那会儿,他就对这项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至在同龄人中率先弄明白了数字影像的后期处理,并一直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今天。

当然,如众多摄影爱好者一样,杨君山起先也极度迷恋摄影器材,从第一台海鸥双反相机4B开始,其所使用的摄影器材级别也随着自身钻研的深入而节节攀升,林哈夫卡丹4×5、林哈夫卡丹5×7、星座8×10、富士6×9、康太时645、徕卡M6、尼康F6、尼康D3X等,不一而足。这期间,他所创作的作品,如《藏族妇女》《贩马者》《鸟巢与鸟》《人间仙境》《舞》《啸》《飞鹿》等已陆续在报刊发表,这些作品的影像控制技术大多十分精湛,基本上属于上个世纪的“纯粹影像派”在中国当代的延续,这是一个极为较真的群体,这一群体往往将“亮部不失去质感,暗部不丢失层次”的“纯影派”教条奉为他们影像处理与影像呈现的金科玉律。

我们从杨君山前期作品发表的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其题材所涉猎的范围较广,内容较为分散,基本上属于中国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常走的路子。然而,十分可贵的是,近些年来,练就了过硬基本功的杨君山,不再像以往那样东奔西走,四面出击,而是开始将其精力集中到了他本人所熟悉和所喜爱的乡野里的人、事和景上,逐渐成就了他那别具韵味的“乡野摄影”,尽管所采用的依然是传统黑白影像的呈现方式,但毕竟少了以往“糖水片”的甜美,多了些本真的拙朴和天地间的苍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自身的跨越。他的《长城人家》系列,从山海关开始,沿着长城一直往西拍摄。他发现古老的野长城在纯粹的黑白影像中显得更加耐人寻味,能较为充分地引发人对于其历史与文化等多方面与多维度的深层联想,这样的影像能够以一种难以言说、妙不可言的语言,承载着自己原初的创作冲动,与由此所引发出来的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至此,杨君山在其摄影感言中真诚地写道:“镜头是条件,人头是关键!”“风景是安慰心灵,而纪实是撞击心灵。”

一个地道的“器材控”,终于在其日渐壮大了的精神世界里,开始具备了主动把控器材的能力与实力!

他惊奇地发现那些“落后的”农村背后,竟然隐藏着一种深层的感动:“正是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把对环境污染和破坏降到了最低的程度;正是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不代表落后,相反,它是真实的,积极的;而盲目的发展却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虚假与危机……人类以生活为目的,而不是以发展为目的。”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延续着《长城人家》的主题,继续拍摄了《乡村生活》《乡村集市》和《古堡》三个系列。作者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事实: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赖以安定生存的传统,正在接受着日渐严峻的挑战,而镜头下的农村现状,也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以隐喻的手法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疑虑与悲悯,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正如画面中的牧羊人一样,正在夕阳下走向它没落的归途。显然,在这些作品中摄影语言成熟而自如的运用,是促使其走向成功彼岸的风帆与航舵。作者不动声色地在表面忠实的写真纪实中,不时地运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法,将自己在拍摄现场所获取的创作灵感与人生感悟,演绎得鞭辟入里、恰到好处。

当然,成功的影像之所以被公认为成功,究其原因是由于其影像背后隐藏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或思想,尤其是这样的精神或思想魅力竟然得到了如实的呈现。众所周知,以影像来说话的水平高低,既取决于影像的质量(或者说是其所对应的影像控制能力),更取决于创作者以影像所说出话的本身─影像自身言语所表达出来内容的精准度、独特性与深刻性,而不是来自旁人借着学术的名义,站在“他者”的立场上,对影像毫无忌惮地进行猜测性的诠释。

这让我想起了海德格尔在他的《我为什么住在乡下》一文中的描述:

“严格说来,我自己从不‘观察这里的风景。我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时刻的变化。群山无言地庄重,岩石原始地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而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的单一─所有的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突现出来,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思想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二者亲密无间……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扎根于南黑森林,扎根于这里的农民几百年来未曾变化的生活的那种不可替代的大地的根基。”

杨君山对落后农村这一被摄对象的尊重及其在影像之中的感悟,约略类似于当时海德格尔对乡下生活的眷顾和对都市现代生活方式的批评式文化思考。正因为如此,所以杨的影像才显得弥足珍贵,不同凡响。我们中的许多影友,尽管也在忙碌着拍摄各自所中意的各类题材,但能够对其拍摄行为本身,和由此产生出来的影像呈现效果,有着深入感触、感悟,进而达到理性批判的人,委实不为多见。他们往往以当年拍摄“糖水片”的“娱乐”精神,深入到广大贫穷落后而偏远的乡村,只不过是因为在城里呆腻了,来这里找点新鲜的乐趣。的确,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农民不需要也不想要这种城市派头的好管闲事,他们所需所想的是对其存在与自主的静谧生活的维系。但是今天许多城里人在村子里,在农民的家里,行事往往就跟他们在城市的娱乐区‘找乐子一样。这种行为一夜之间破坏的东西比百年关于民俗民风的博学炫耀所能毁坏的还要多。让我们抛开这些屈尊俯就的熟悉和假冒的对‘乡人的关心,学会严肃地对待那里的原始单纯的生存吧!惟其如此,那种原始单纯的生存才能重新向我们言说它自己。”

从杨君山以上的个人摄影创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影像的基本功决不只是指单纯的影像质量控制,而更应是一个包括影像质量控制在内的具有细腻柔软灵魂的有机整体,即自觉地以影像为核心的系统而独立的影像文本生成与呈现的方式,及其所进行的影像式思考与影像本身可能产生的自然而流畅的表达!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拍摄成功的影像,当然需要“打铁的”真功夫,而杨君山的“乡野摄影”正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

猜你喜欢
君山摄影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君山美学生活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君山银针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