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凌
一、获奖作品汇成的生命体
一年一度几百幅荷赛获奖作品乱花迷眼。但就像一本摄影史中所讲,照片的计量单位并不仅仅是“张”,把荷赛的获奖照片集合起来观看,发现它竟可以被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仿佛法庭上公诉方的总结陈词,从约10万张照片中筛选出几百件证据,并把这些看似孤立的人证物据放在一起,描述出、定义着这个世界的模样,供我们采信。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浏览过今年荷赛获奖照片的心情,我选择“欣慰”。就是说,我认同这些照片共同汇集而成的清晰表述,我愿意生活在照片所表现的世界里。并非这个世界没有灾难、战乱、悲剧、不幸、绝望,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确信,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力量一直在生长。
二、年度图片
认可今年的荷赛获奖作品,是从认可年度图片开始的。
荷赛年度图片就如同论文的论点、文章的主题,与其说它是最优秀的,倒不如说是荷赛最想传达的。
即使腹黑地想,年度图片拍摄者和评委会主席都来自VII图片社。加之今年是突发新闻的“小年”,没有压倒性的突发事件同这张年度图片竞争。我仍然庆幸,这张照片能够被实至名归地选中。
在标题为《信号》的照片中,移民们在吉布提海岸的月光下举起手机,尝试连接邻国索马里的廉价信号,好与国外的亲人联系。本届荷赛评委爱德尔斯坦评论说:“这张照片带出很多故事。它展开了关于科技、全球化、移民、贫困、绝望、疏离、人性的讨论,那么有力,深奥,精致与细腻。照片拍摄得很巧妙,充满诗意,意味深长,展现了当今世界这些引人关注的议题。”
解释得到位,就不多嘴了。
本届荷赛的作品,整体上超越了对事件、技巧、艺术和观念等表象的迷恋,更深地聚焦于日常生活和个体命运。
再复杂的物体,使用摄影再现都易如反掌;再简单的关系,想用摄影说清都是挑战。但在今年获奖作品中,审视世界状态,描述人与社会关系的照片俯拾皆是,并在年度图片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照片本身和照片所代表的倾向,提升了荷赛的档次。
三、突发的灾难与日常的“苦难”
今年的突发类获奖照片,组照都有着真实、冷静而残酷的特质。一等奖作品《袭击检查站》对拯救同伴过程不厌其烦地描述,占据了组照过半的篇幅,编排相当不“合理”,但所有照片,尤其是弹片横飞的场景,让观者身临其境,动容于战争的残酷。这是个悬赏式的一等奖,关于勇气,作为同行,我仿佛能听到摄影师说:“不服?你来试试?”反正我是非常服气。
人们已经习惯通过新闻来了解身外的世界。这么做有着天生的缺陷。新闻不仅喜新厌旧,还偏爱坏消息。远处的灾难和离奇更适于消费,收获名利。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如果只停留于观看突发事件带来的感官刺激,这个丰富的世界会不会被突发事件的雾霾所遮蔽?
单幅两张获奖照片,诗化了对灾难的表现。《台风“海燕”》获得一等奖,以其美与意义。《最后的拥抱》获得三等奖,以其血泪与拥抱。面对灾难,人显得渺小又伟大。即使失去一切,我们仍怀抱爱活着;即使失去生命,我们也怀抱爱离开。
因为这样的照片,远方的苦难才不单成为我们庸常生活的消费品,仅仅带来刺激和绝望,还是我们得以驱散突发事件的雾霾,看到残酷世界天边的亮色。
仅仅完善与修正突发事件的表达也是不够的。未知生,焉知死?生活很少直面死亡,更多要面对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卡蒂埃-布列松曾提到过一个词组—“日常生活的苦难”。经历过二战的老人家甚至都刻意回避战争的残酷,他解释说,他更愿意表达日常生活中那些更为真切的“苦难”和对苦难的超越。
日常生活类组照二等奖《恐惧下的娱乐》,尤其是那张通过地道前往埃及赴约的加沙女子的照片是个再典型不过的范例。超过四百万人居住在加沙地区和东耶路撒冷,政治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主调,人们的行动受限,暴力的阴云笼罩。这幅组图试图发现人们欢愉的片刻,他们对生活的渴望,而不是仅仅为了求生。
年度图片《信号》也正是这样一张照片。从时代热点组别产生,比从突发事件组别产生有着更大更宽广的视野和意义。
在荷赛评选实践中,突发新闻题材总要挤占一般新闻和日常新闻的获奖空间。比如“台风海燕”题材在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后,又获得了一般新闻类组照一等奖。叙利亚冲突题材《士兵的葬礼》获得日常生活类二等奖。
即便如此,把日常还给日常,把一般区别于特殊,认真挖掘日常生活的苦难与表现极端境遇的苦难有着同样大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具有挑战性。
四、安静的照片,颠覆的力量
对于这个世界和观看者,美丽的照片是安全的,我更喜欢触动我的照片;相比触动我的照片,我更喜欢颠覆我的照片。
几张安静的照片,就有这种颠覆的力量。
一张是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绞刑前的瞬间》。倚在行刑者怀中绝望的头,行刑者安慰的手臂,展现了生与死,善与恶,罪与罚,悔恨,无助,恩仇,慈悲……太多重的意味。
一张是表演肖像类组照二等奖《母与子》。这很大程度应该归于我的狭隘。在我的预设中,中东的照片只和冲突相关。不料突然闯进如此温情精彩的照片,诉说着生命、成长、依赖与母爱,超越了种族的成见和局限,向所有人敞开。真让人惊讶!在母亲怀里,曾经是婴儿的强壮男人,原来永远是个婴儿。
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叙利亚阿勒颇的炸弹制作者》把铁血战士还原为人。他安静地蹲在阳光里工作,一丝不苟,一丝不安。让人禁不住想上去和他攀谈,聊聊个体和阵营,战争与人性。
今年荷赛比较观念性的作品首推日常生活类组照一等奖《失踪人口的最后服装》,人赤条条来了又去,衣服不仅是种指代,更是线索,试着了解主人的性情与遭遇,怀念与控诉。观念作品经常给人距离感,但这组照片虽然冷静,却恰当而真诚,没有隔阂。
中国摄影师陈坤荣拍摄的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日常锻炼》也带来关于两个视角的启示,航拍带来拍摄视角的极大变化,但这种视觉新鲜感不是万能的。最终起作用的仍然是表现视角。具体说,就是不能为航拍而航拍。拍什么,永远是核心问题。怎么拍是技术的实现。
还有个现象,近年中国摄影师频频在体育和自然类别中获奖,值得关注和总结。初步的结论好像近在眼前,伸手即得:它们是无关意识形态的组别,更多展现艺术创作能力,推论是中国摄影师应该对自己艺术创造能力充满信心。
其他类别的比赛,包含着对社会的观察,要求足够的思维深度,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诉求也影响着中国摄影师的拍摄。中国摄影师需要具体分析的是,这些局限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臆测的。
要我说,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心表达“日常生活的苦难”。人性在这个维度,有着最深的共鸣和最少的冲突。
五、结语
摄影是一种方法,不是技术,是一种确认,而非否认。按照这个句式,我们可以无限地接龙,摄影不是创作,而是发现。不是再现,而是改变。
视界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很高兴,今年的荷赛带来了不一样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