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利
VC从业者就像游牧民族。他们每进入一个领域,都能快速学习,马上成为业内专家,马上进行投资。当这个市场成熟了、没有竞争优势了,他们就退出,转到另一个市场。
这就导致很多VC连自己的商业模型都没想清楚。你的投资对象、你的商业模型、你的变现模型、你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什么?整个行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VC能够对此说明白。
游牧民族的生产力相对落后,而目前VC行业也尚处刀耕火种阶段,除了Word、Excel、PPT之外,其他互联网工具都还没用上。VC的工作方式基本上是全人工的——人工约访、人工面谈、人工做尽职调查。VC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信任。
在中国,双方不见面确实存在信任问题,这我不否认。但我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一家VC、财务顾问公司,甚至投行,有很强大的内部IT系统,有专门数据库可对市场上的公司进行分析、筛选、跟踪,包括对企业家的跟踪。
VC投资的项目很多是高科技类的,而他们自己却在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展工作。整天跟高科技打交道,结果自己最落后,这应引起全行业的反思。
举例来说,互联网行业包括视频、游戏、电商、社交、移动互联网等几大类,我把这些公司列出来,每家公司谁是CEO,谁是COO,它们最后分别走到了哪个阶段,最近有什么新进展,公司卖了之后这些CEO、COO去哪了……绝大多数VC没有这些数据。他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数据库,根本没有系统性沉淀。
这其实是个巨大的市场空白。但我相信,任何一家传统VC都没有做这件事的DNA,一旦去做,公司内部KPI就得改革。
这我是有发言权的,华兴当年尝试过,但做出来的系统很烂,因为搞IT的同事不是在一线搞投资的。再让一线搞投资的同事重做系统时,因为整个公司还是以KPI为核心导向,结果这个哥们儿没有KPI,离职了。
我最近研究了很多上马IT系统的公司,都是这个结果,因为考核标准没有改过来,老板的脑子还是交易的脑子。更何况,VC们的钱来得太快、太舒服,他们根本没有动力去更新数据库。
VC主要挣两笔钱,一笔是管理费,一笔是利差。作为一家正常运转的公司,VC每年需要抽取基金总额的1%-3%作为管理费,用于员工薪酬等各项支出。另外,比如VC向一家公司投了1000万美元,后来公司以10亿美元卖掉,VC根据占股比例分到1亿美元,这9000万美元的差价,有80%要分给出资人,剩下的20%就是VC的利润,这是凭专业能力挣到的钱。
但现在很多VC是拿投资业绩讲故事,实际挣的却是管理费。原来管一亿美元的基金,现在管10亿美元,原来管10亿美元的基金,现在管30亿美元。30亿美元的基金,一年2%的管理费,算下来就是6000万美元,10年就是6亿美元。也就是说,什么项目都不用做,VC每年光管理费就可以挣到很多钱。因此它对项目的饥渴度不够,积极性不足。作为VC,它并没有产生特别大的价值。
就目前看,国内越是大的VC,越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靠管理费挣钱,而真正有战斗力的是新兴起的小VC。
VC行业另有一个规律是,一期和二期基金风华正茂,比较能干,三四五期势头就下去了。因为自身机制、团队、数据积累、行业敏感度下降等问题,后期它就不行了。它们的两个最大短板,一个是数据沉淀,没做或绝大多数做得不好;一个是几无创新,几十年如一日用同样的工作方法甄别项目,天天讲颠覆,自己却很保守。
国外一些基金,比如A16Z,除了钱,最有价值之处是把全美国最牛企业的创始人找过来做投后管理,在后面做一个特别强大的pool。创业者被投资之后,有什么战略想法,比如想找小米谈合作,但又不认识小米的人,可以告诉它,由它代为安排,非常靠谱,而且级别绝对够高。
中国有些基金,投了项目之后,一年不开董事会——在中国这可能反而是件好事,因为中国的很多基金根本不懂企业管理,自己的企业还没做好呢。但它应该有一个被动的、非常强大的投后管理支持体系,一旦创业者有需求,可以立刻反应,提供帮助。
而现实是,传统VC前期工作做得不是很细,投资后又大多不懂管理,瞎管——尤其是那些小基金,只看短期利益,结果逼得公司只能卖出,而这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或者是VC提供的资金不够,公司根本活不下去。
国内第一代、第二代VC,在管理上更多的是跟着人走,长官意志、老板意志特别强,一个人说了算。老大牛,基金就牛,老大敏感度下降,基金也就瞎了。还有,它的股权分配机制也是老大占比特别高。
有些国外基金,老大占比不超过5%,谁说了都不算,这是非常铁的纪律。它就像一种生物,可以自己向前滚动发展,有新陈代谢能力,这就很厉害。国外的基金合伙人,包括年轻的基金合伙人,彼此相互尊重,谁也不能说自己的判断就一定是对的。
在互联网行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VC必须对新鲜事物保持绝对的敏感度,而我们70后和现在作为消费主力的90后群体之间,在年龄上有一个隔断,我们需要在思路上完成一个跳转。但一些年轻的基金经理,他们本来就属于这一群体,不需要跳转。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敏感度比我们高很多。所以大家会发现,很多小项目都是这一年龄段的基金经理们发掘出来的。最近国内成长起来一批年轻的基金经理。
VC这个行业在全世界都不断有年轻人出来。在国外很多大的基金里面,员工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感受不同,这就决定了VC必须有一个轮换机制。
中国传统VC团队中的年轻人,很有战斗力,但往往无法上位,他们在投委会说了不算,结果所在的VC错过了一拨又一拨的好项目。
一般来说,VC里的年轻人,从分析师入行,做到经理、VP、合伙人,一层一层往上发展,从打杂写paperwork,到跟老板出去见客户,再到自己开拓客户,自己成交,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养成类游戏。我在华兴7年,从VP干到MD,再干就干不上去了,到头了。
VC里的投资人很像经纪公司里的艺人,他出去看项目、谈融资,就像艺人出去商演。艺人路上吭哧很久,一年跑几十场,体力消耗很大。但当艺人成了明星,他自己就是品牌,公司这一平台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对于优秀的投资人来说,当他自己有了很好的业绩,成了明星,却只能拿经纪人的钱,大头都被公司拿走,他肯定是不干的。基金对投资人的价值是什么?钱呗。一旦他自己找得到钱的时候,还要你这个平台干嘛?
IDG十几个合伙人说起来都是同一级别,实际上地位不同,年轻的张震他们就走了,因为出不来。IDG也做过改革,做成长基金,但分配机制仍有问题。因为VC还是刀耕火种,工作方法是人力的,人发挥的作用最大,你不给人家大头,平台想拿大头,人家当然不干了,这是商业模型决定的。
目前在中国找钱不难。从1997年到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家已逐步发展成熟,很多人已挣到了钱,企业之间已经不是互相抄袭了。当年说“狗日的腾讯”,你做什么它抄什么,任何创新都没法玩。但现在的情况是,它没空抄你——抄还得找队伍——干脆把你买下来,它不差钱。很多创业者因此得以套现退出,市场上有很多现金。
创业者拿到钱后,希望投资,但他们在这件事上并不专业,于是更愿意把钱交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投资经理,尤其是一线的投资经理,而不是投资大佬。
我的创业项目,简单说,就是游戏众筹平台。
我之前做过很多游戏公司的私募股权融资,包括当乐、触控、我叫MT、银汉、时空猎人,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目前国内一些游戏开发者其实是有情怀的,很愿意做一个理想化的产品,但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他不清楚做出来的东西能否被市场认可。另外,他资金不够,可能中间就差一口气,甚至要借高利贷、要卖血了。我们这个平台可以帮他解决部分问题。
它有些像游戏预售。更像是团购。虽然游戏还没做出来,但玩家可以认购产品并付款。当付款总额达到开发者的融资目标时,这笔钱可以划给他,达不到就退回去。
众筹一般都是这样操作的——假设一个市场给了一个好的回馈,肯定有投资人出钱,现实中并非完全指望从众筹市场得来的款项养活这个公司,而是以此为基础获得投资人的关注。我做的这个项目也是这样。我跟我原来那帮客户、朋友打电话说,我要出来创业了,要干这么一件事。很多人听后都说好,也都愿意给点钱。
我认为,基金的精英投资方式,肯定会被直接的草根投资方式取代,大众集资参与创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我在华兴做了7年,我愿意再花7年做这个。
过去的精英投资,好比大家把养老金交给政府,而政府不知道如何让这笔钱升值,于是交给所谓的基金去做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基金投资的项目能带来100%的回报,估计到个人手上只剩下了20%,其他80%都在渠道里被消耗掉了。为什么消耗掉?基金管理者会说,他比你专业,你小老百姓不懂。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很多东西其实是可能颠覆整个流程的。比如我在其他平台上看到了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的数据是向我全部开放的,那我就可以据此投资了。至于我投得对不对,由市场验证。VC看到的其实也是这一数据。
我要打造的平台,就是要让小老百姓、小投资者也能看到一个行业的数据,自己选择投资项目。在这一平台上,有几百家行业公司,这些公司的数据、表现,大家都看得见,这是横向比较的基础。
目前国内有些老牌VC,连项目的竞争对手都没去拜访过,就敢投资。VC投资前必须把横向调查做完,才能对他们的LP有交代,但他们就是没有做。他们甚至是根据道听途说就把钱投出去了。比如听老大说老二不行,或者听老大说老二离我还特别远,于是就采信了。可他们不知道老二技术实力比老大还强、团队比老大还牛。所以,VC凭什么就说自己比小老百姓一定专业呢?
在游戏行业,创业者不只缺钱,有时还会很迷茫。比如说,产品开发到一定阶段,对于产品的最终形态,他自己都有点不敢确定了。用12个月做一个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变化非常大,之前设计的东西,用户还会不会喜欢,他们心里没底。当年产品立项对不对,他们心里也没底。上线后数据能跑成什么样,不知道。
我这个平台,除了筹钱功能,还相当于练兵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目前我们第一步就是做游戏。放到平台上的产品自己会说话。现在有很多还没上线的产品,我相信它们只要站出来要钱,肯定是有人给的。这是一个双边平台,一边是买单的玩家,一边是游戏开发者。它不同于孵化器。孵化器是一个封闭的非测试环境,我这里是测试环境,直接面对市场、面对竞争,直到练出来为止。创业者永远生活在这一紧张状态下,水平提高会很快。
创业者需要的——部分资金,测试市场,第三方渠道合作,在投资人面前曝光,这四方面,我的平台都能满足。
这个平台还有点像APP Store排行榜,很多VC和渠道商也在关注。只要你的产品有上佳表现,就会有人投资。
在平台收入上,目前我们初步采用的是佣金制。以后平台上有好的产品,我们也会跟着投,别人定价定条款我们跟着。
以前搞投资,我们是拿着一堆资料看,根据经验决定要不要投。我的众筹平台,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种机制,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对项目的评判。原来我是根据一堆数据做出推测,现在我不推测了,我把数据拿出来,放到这儿,这就是结果。我做市场也是这种思路,不看推测,直接看用户反馈。
对于投资人、游戏代理商、渠道商来说,并非每一款游戏他们都懂,也是凭感觉,凭多年经验,用户的想法,实际上他们也不清楚。但当这个产品有了十几万支持者的时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冲吧,不懂也无所谓。这就相当于请一个设计师在相邻两楼之间的草坪上设计一条路,只要根据路人的来去走向铺设,就不会再有人踩草坪了。这就是顺势而为。
以前有位客户对我说,不可能做一个百度超越百度。我现在也不可能做一个华兴超越华兴。我们肯定是借助个人对行业对产业的理解向前发展,至少它会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至于能否成功,这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个人努力,一是外部机遇。
传统VC要做的,就是尽快改善自己的数据库和IT系统。我不一样,我不只是改善数据库和IT系统,我把整个工作流程全改了。因为我的重心就是做好这一产品,而传统VC的重心是继续做交易。我的竞争力就体现在这里,除非它照我这一套来。但它不可能把原来的扔掉,它还是原来的它,至多只是一个高水平的它,而我是下一代的它。这相当于它是塞班我是安卓,哪怕它做成全触摸屏,它也还只是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