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五线谱
干洗是一种用有机化学溶剂对衣物进行洗涤、去除油污或污渍的洗涤方式。由于在衣物洗涤过程中水不直接接触衣物,所以称之为干洗。干洗的迅速普及离不开干洗剂的不断改进,最初的干洗剂并不是有心为之,而是源于一次意外的收获。
19 世纪中期,乔利·贝朗出生于巴黎一个贫民家庭。为了养活一家人,乔利在13岁时就到一个贵妇人家里当杂工,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脏活累活。一天晚上,贵妇人为参加第二天的一个晚会准备礼服,她好不容易挑中一件,可是礼服有些褶皱,于是就让乔利熨烫一下。忙碌了一天的乔利此时已经非常疲倦,熨礼服时,一不小心,手肘碰翻了桌子上的煤油灯,灯里的煤油滴在了贵妇人的礼服上。乔利被吓坏了,他知道这件礼服非常昂贵。贵妇人知道后,带着轻蔑的口吻说:“这件衣服我不要了,但我要从你的工钱里把衣服钱扣出来,从今天起,你就准备给我干一年活吧,我不会付给你工钱的。”
乔利很沮丧,他把这件沾染上煤油的衣服挂在床前,时刻提醒自己干活时要小心谨慎。过了些日子,他突然发现,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将原来的污渍清除了,比别处显得更干净。对于这个发现,乔利既兴奋又好奇,他反复试验,在煤油里加入了一些其他的化学原料,终于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洗衣剂,用这种洗衣剂清洗衣服,比用水清洗得更加干净。
一年后,乔利在巴黎开了世界上第一家服装干洗店。人们首次见到这样奇特的洗涤方式,纷纷前来干洗衣服,乔利的生意日益兴旺,几年时间里就成了闻名全国的“干洗大王”。
干洗诞生后的最初50年间,主要使用的是苯、煤油、汽油、樟脑萜等溶剂。这些溶剂都具有可燃性,使用时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火灾,这一致命缺陷使干洗难以推广。1897年,德国莱比锡的吕德维格·安特林使干洗剂向前迈进了一步,他首创使用四氯化碳作为干洗剂。四氯化碳是无色、易挥发、不易燃的液体,而且洗涤效果好,但也存在缺点,如带有刺鼻的异味并且有毒,对设备具有腐蚀性。直到1918年,欧洲人改用三氯乙烯取代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也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它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但是,三氯乙烯同样是可燃液体,遇到明火、高热有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
虽然这样的溶剂仍然不够理想,但是人们对干洗的重视使它渐渐发展起来。现在干洗店里常用的干洗剂是在1928年发明的斯陶达溶剂和一种从石油中提炼而成的溶剂──全氯乙烯,它们既无害于人体健康,又没有起火危险。由于干洗剂的价格比较昂贵,通常在清洗完毕后,会将从衣物中挤出的溶剂进行蒸馏,再加以过滤,从而可以反复使用。
如今,干洗技术已实现机械化,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