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葳
八十年代末的一天,黄宗敏坐在自己汽车修理厂的车间里,看着眼前一辆破旧不堪、几如废铁的红旗轿车,心里感到一阵深深的凉意。后来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私人老爷车博物馆。
本来这是一单有得赚的“好活儿”:应一位香港朋友之托,修理翻新这台几万元收来的红旗轿车,可以赚回十万。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笔不小的生意。
汽车修理厂老板黄宗敏虽说本是技工出身,可为了修复这辆红旗轿车,他和他的员工们付出了比以往多得多的心血。为了寻找配件,黄宗敏几乎跑遍了成都所有的废品收购站,终于找到了另外两辆已被当作废铁丢弃的红旗轿车,再从这两辆车上拆下所需要的零件。“当时我根本没有那个意识,否则真该把那两台红旗也一起买回来。”说起二十多年前被他拆掉配件的红旗老爷车,黄宗敏依然唏嘘不已。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这辆古董车翻修完毕时,那位香港朋友竟不幸破产了。“本来是帮朋友翻新的老红旗,现在却只好自己留下了。我每天看着它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真是越看越喜欢。后来有人想买,我根本舍不得卖了。”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就这样,黄宗敏和老爺车悠长的故事自此开始。
从这以后,黄宗敏逐渐了解到更多关于红旗轿车的历史。后来的日子里,他又先后购进了两辆红旗老爷车,甚至在厂子里专门修建了一个全透明的玻璃展厅,专门用于展示三辆红旗轿车。
渐渐地,黄宗敏的眼光开始从红旗这一单一品牌移至更为广阔的老爷车收藏领域。1996年5月,成都三和企业集团正式成立。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黄宗敏的老爷车收藏也有了更多的底气——“不经过翻新修复使之回复历史原貌的老爷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老爷车。”他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和老爷车收藏和国内其他私人老爷车藏家最关键的不同之处。
“早期使用过的、非凡的、拥有优良设计、高工艺标准及制作,至今仍可驾驶的老式汽车。”如果按照美国老爷车俱乐部(The Classic Car Club of America)的定义,在中国国内能称得上“老爷车”的收藏其实并不多。在三和老爷车陈列馆中,目前已完成翻新的有近100辆,还有几十辆正在翻新过程中。在三和,所有的馆藏品都能达到黄宗敏“必须能够在公路上正常驾驶”的标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的正是三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雄厚的翻新工厂。虽然与汽车文化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但三和的老爷车翻新技术也有着许多独创性,比如红旗有一款早期车型的烤漆工艺早已无从考究,但经过三和工程师们的反复试验,这项技术竟得以“重生”。另外一辆诞生于79年前的梅赛德斯一奔驰500K Cabriolet C刚开来的时候,前脸最具标志性的金属网格饰板已经完全腐锈,而现代的生产技术已无法复制出完全一样的零件,三和技师们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用纯手工硬生生地把一块整钢板敲成了网格状镂空,才最终把这辆车修复完毕。类似这样的情景,在三和翻新工厂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老爷车的保养和现代汽车有很大区别,它的要求更为严格且要更加细腻轻柔,”一位三和技师说,“每周,我们要保证所有车辆的发动机运转一定时间,还要为轮胎做检查并移位转动,然后为电瓶充电,检查油、水、电路以及做车身漆面手工上蜡。每个月每台车都要进行路试,检查刹车、检查发动机工作状况、方向盘、底盘、行驶系统以及电气系统。如果有条件的话,每个月连续跑上几十公里对这些老爷车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而国内很多私人玩家缺少技术知识,再加上政策环境的不支持,别说上路行驶了,就连见阳光都成了奢谈,即使有优秀的藏品也无法进行专业保养,只能放在库房任其锈蚀,十分可惜。”在三和,找到一辆足够年份的老式汽车,仅仅是“玩老车”的第一步,如何将其恢复到最佳外观及工况,如何进行后续的保养维护使其“永葆青春”,才是更显水准的收藏境界。
目前,老爷车在中国面临着很大困境:由于政策限制,车辆不能上牌、上路;多数收藏者缺乏专业知识;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参与顶级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不多。对此,黄宗敏却一直抱持着乐观的态度,“(老爷车事业)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恒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