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油画艺术已经进入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在现代油画创作中形与色是画面表现的两大主体,在画面的表现中通过色彩的强弱对比能形成独特而神奇的画面效果;画面中形的意义也不再是单纯的表现形体,而具有了展现韵律与节奏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花卉的创作中,运用对比、提取、归纳等绘画形式元素,是画面形式把握的侧重点。画面中形式元素的对比以及更为明确、简洁的画面语言都展现了花卉表现中的形色美;都力图产生审美情感的共鸣,努力形成具有表现力的作品,实现形与色的自由表现。
关键词:色彩 形 对比 韵律 关系 视觉效果
一、画面色彩的对比运用
色彩中的对比能够凸显画面的主体,明确画家所想要表达的意图,通过色彩对比中的强化处理与弱化处理,形成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达画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为画面的总体视觉效果服务。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如同音乐中的声音对比可以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节奏,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也可以在画面整体性中产生很好的效果。
(一)色彩对比中的强化处理
在生活中,色彩丰富、繁杂,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方式存在于自然现实中,这些色彩或是同类色的并置,或是互补色的对比,都为绘画表现提供了参照与源泉。在绘画作品中,色彩通过对比的运用方式为画面表现提供了表现方法,这种对比主要体现在对色彩的强化处理上。
在画面中,对比是增强画面表现力的有效手段。色彩的对比包括多种方式,如色调的对比;补色的对比;冷、暖色的对比等。色彩的对比关系有强弱之分,红、黄、蓝是最为强烈的对比效果。补色的对比其效果最为强烈,它使得色彩对比达到最大的鲜明度,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等。互补色能使色彩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能使人产生兴奋的情绪等,对人们的视觉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也要在比例的使用上多加注意,避免画面产生不协调性。色彩对比的目的在于凸显画面中的形象,突出画家的表达意图,使生动的画面效果造成视觉上的刺激,从而激发观者的欣赏兴趣[1]。例如梵·高的作品《夜晚的咖啡馆—外景》中,用了他最喜欢的黄色与蓝色作为基调,地板的橙色也与天空的蓝色形成对比,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色彩对比中的弱化处理
我们对色彩进行弱化处理的目的是使画面效果更为强烈,能够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体,跟强化处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好地展现画家的思想情感。在画面上对色彩进行弱化处理有多种方法,例如当我们使用的颜色从三原色中远离时,色彩对比的强度就会减弱。邻近色在色轮上是彼此最为接近的色彩,它们之间色相的差别微乎其微,一般来说我们把它们看做是相同色相的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差别,是最微弱的色彩对比。比邻近色的对比效果要明显一点的是类似色,因为它们之间有相同的色素,例如红与橙色、橙与黄色、黄与绿色、绿与蓝色、蓝与紫色、紫与红色等等。它们不但明确,而且内容含蓄,如果要使其在明度或纯度上有变化,我们可以用一小块灰色或者是对比色作为画面的点缀,以此来增加变化与生气。
二、形在画面中的展现
所谓“形”一是指画面中的形;二是指物体的形,即形体。形体是客观物象的重要特征。油画作品中的形对画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画家对于形体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是油画创作中不容忽视的首要问题,也是创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油画艺术进入20世纪已经不再满足于再现现实世界,而是逐步进入对人的本性和个性化语言的画面再造的研究和探索。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艺术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具有独特个性化的表现性语言形式占据了重要分量。
(一)形在画面中的表现形式
梵·高说过:“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自己。”他并不注重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他没有追求那种物象表面形态的真实再现,而是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采取大胆夸张,概括的处理方式充分发挥了笔触和色彩的力量,呈现出具有生命力和外观形式美感的视觉形象[2]。马蒂斯是法国20世纪最为著名的表现性画家之一,他关注物象画面中的形及存在方式,把物象做了极大的简化处理,有的甚至只保留了大致轮廓,其作品利用画面形的分割,达到强烈的视觉效果。[3]
在创作中,我们要注意每个物象的形体,从而使画面中整体的形能够达到相互协调的效果,从而表达出画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形在画面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夸张、强化、弱化等等,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画者的表达意图,使画面生动,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主题。如蒙克的《呐喊》,画者以夸张的形态描绘了一个张口膛目的奇异人形,将画面上的情感表现推向了极致,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躁动、孤独与寂寞的情绪,使观者陷入一种扭动与不安之中。
(二)形在画面中展现的韵律
康定斯基通过音乐的表现语言来揭示绘画的韵律,绘画的韵律流动是画面的灵魂,是贯穿画面始终的生命线,但是画面中韵律的流动是通过线条与形体等方式来展现的,形可以使画面富于活力地、和谐地贯穿起来,使绘画的主体意识在画面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在画面中形体所流露出来的韵律反映出了一种气势、力度、激情,以及那种和谐自然、流畅明达的美。康定斯基说:“一个画家如果不满意于再现(不管是否有艺术性)而渴望表达内心生活的话,他不会不羡慕在今天的艺术里最无物质性的音乐在完成其目的时所具有的轻松感。这样,将音乐的方法用于绘画。便产生了对绘画的韵律,数学的抽象的结构,色彩的复调,使色彩运动的现代愿望,现代绘画也就以音乐中找到了它的诸如抽象、象征等现代意义。” [4]在马蒂斯的《舞蹈》中,画面中五个女子的舞蹈从来没有停止过,她们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运动着,在形体的展现中韵律得到充分的流露,所以画面中形体的展现在绘画中的融合更加丰富了画面整体性中的韵律感和视觉效果。
三、形与色在画面表现中的关系
形与色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因素。形体是油画构成的基础,色彩则是用来更好地表现形体。形与色构成了画面,对形与色的不同要求和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画面风格,研究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化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应不拘泥于细节的表现方式,更多时候是考虑形与色在画面上的布局所构成的美感[5]。画面的视觉效果则取决于作者能否把握新鲜的视点、具备独特的想象力以及作品能否自然流露作者的个性和感性特征。以画面的审美取向为出发点,在强烈的对比中增强画面的协调性和视觉效果,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可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一)画面中形与色的相互展现
在创作中,借助形状与色彩的对比关系,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已达到相互展现的作用。在展现的过程中,形状通过视线的引导功能引导观画者的眼睛在画面上游动。色彩则通过其冷暖、纯度等对比的强弱,配合形状形成画面上视觉的跳动,形成强弱的节奏。在抽象主义的绘画中,多数作者放弃了对现实世界的描摹,更为自由地在画面上进行着形与色的自由结合,用更个性的艺术语言传达着对世界的认识。用色来突出形的表达意愿,用形来展现色的趣味。
闫平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她摆脱了写实体制的束缚,熟练地运用新鲜活泼的色彩与形体相结合,画中线的运用以及那厚重的笔触都把人的视线引向主体,在画面中线与色彩的交织下为人们诉说生命中的酸甜苦辣。
(二)形与色的协调运用能增强画面表现力
色彩自身也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比如红色让人亢奋,蓝色给人清爽、冷寂的感觉;同时,对颜色的印象也会因每个人的不同生活经历会略有不同,色彩可以在感觉上使人产生温暖和寒冷、柔美和强硬、轻盈和沉重等,在心理上使人产生明快与忧郁、兴奋与恬静等。印象派画家们把红、黄、蓝三原色时而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相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6]。不同的形状在画面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情感表现,水平的形状可以让人感到平和、安静,形状大小、圆方等处理方式也会因对比的存在形成不同的节奏和情感状态。画面中的色彩与形也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色彩离不开形,画面中的点、线、块都是由形界定的;反之,色彩也界定了形,由两者共同构成画面,它们的协调运用促进了画面的表现。
形与色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展现、相互促进,不同的形能使色彩对比或强烈、柔和,或者紧张、放松。反之,不同色彩对比能使相同的形产生不同的印象,所以在创作中要充分利用好形与色之间的关系。
四、结 语
在绘画中形与色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两者相互展现,一起为画面中物象的表现服务。通过对油画表现形式的运用和实践,证明了画面中的对比与韵律可以实现画面中整体性和视觉效果的表达,使画面中的个性化绘画语言效果得到逐步显现。
一件艺术作品要想吸引观者的注意,首先必须建立起吸引观赏者注意力的趣味中心。在美术创作中借助形与色的关系,以及各种表现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画面中的各种对比关系;运用对比等个性化表现语言以及形与色的结合,展现艺术中的形色美,实现形与色的主观和自由表现,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这样既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促进了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发展,又在这种个性化表现语中,达到作品与审美趣味相辅相成的目的,更加符合绘画中整体性表述的要求。
注释:
[1] 王晓东.绘画色彩教学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21页
[2] 杨永胜.世界十大名家画集——凡·高[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10页
[3] 何政广.世界名家画集——马蒂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22页
[4] 康定斯基.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69页
[5] 闫平.名家名品·闫平[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02:12页
[6] 王晓东.绘画色彩教学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21页
作者简介:
王雯凯,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