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逸颉
1894年9月17日,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中国的黄海海面上,晴空万里,水流潺潺,但却暗藏着种种危机。此时的北京城,犹如处在台风眼中,俨然没有感觉到战争的迫近。举国上下都在为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忙碌着。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却并不在意。他仰天长叹,将手中的杯子慢慢放下,注视着远方的天际。他的心里,还是放不下那支飘扬着龙旗的舰队。他的桌上,醒目地放着光绪帝的一道圣旨:命李鸿章速调海陆军,前去应敌,钦此。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无可奈何,他是最了解大清的家底了,如今覆水难收,也只能自求多福了。日本的武士刀已经越举越高,指向了浑然不知的天朝帝国……
黄海的海面上,云雾还没有散去,浓雾间暗藏着各种危险。一向谨慎的舰队指挥官丁汝昌与刘步蟾带领着舰队小心翼翼地穿梭于浓雾之间。缕缕黑烟升起,巨大的引擎声与汽笛声打破了海上的宁静,舰长站在舰艏,凝视远方。初晨的阳光散在海面上,化去了浓雾,投下点点金光。刚才还在抱怨大清腐败的大副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本旧时同窗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舰长抚摸着他的爱犬,对大副说:“世间万物,优胜者生存,民族国家也如此,而如今我中华民族若不奋起,必将为人类历史所淘汰。”他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
上午十时许,“镇远”号上的瞭望兵发现南方的天际多出了几抹淡淡的黑烟。接着,黑烟越来越多,黑压压的一片,他们的眼前竟然是日本联合舰队!这令丁汝昌大吃一惊,他随即下令官兵们用餐,随时准备战斗。
“致远”号上,邓世昌表情凝重,忧心忡忡,时不时地拿着望远镜观察着海面。战前,他清点了炮弹,各炮炮弹还不到一半积数,舰上的锅炉已经严重老化。他恨极了那些贪官污吏,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副官端着一碗面走到邓世昌身边,说:“大人,今天是您的生日,厨房特意为您做了面,您快吃了吧。”邓世昌回绝了,叹了口气。副官问道:“大人为何叹气?”邓世昌回答道:“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和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一个放弃海权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亏。致远,就是走向大海深处,走向深蓝,可整个民族仍然处在一个浑浑噩噩的病态之中,也许需要一场更惨痛的失败才能让中国醒过来。总得有人用鲜血去警醒国人!”“您是说中国还要打败仗?”副官惊讶。
十时半,“定远”发信号旗通知各舰准备作战,邓世昌深知一场恶战不可避免,但也无能为力。他马上令人挂信号旗,说:“如有不测,世昌誓与敌舰同沉!”无不令人敬佩,无不令人为他喝彩。
十二时五十分,“定远”号首先开炮,举世闻名的黄海大海战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战斗空前绝后,极为惨烈。此时的黄海已经被浓烈的硝烟所笼罩。激战了近两个小时后,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被击中,顿时火光冲天,一时间失去作战能力。邓世昌见状,指挥“致远”号上前掩护。“定远”号转危为安,但“致远”号却伤痕累累,几乎沉没。
一颗炮弹呼啸而过,击中“致远”主桅杆,龙旗飘落,旗手也牺牲了。邓世昌召集全船水兵,站在指挥塔上镇静地大声喝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一事,唯一死也,用不着纷纷乱乱,吾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致坠落,这就是报国啊。”他转过头,指着远方的敌舰队,说:“日本虽小,极具侵略性,冲上去,冲破敌阵,我北洋舰队即可获胜!”继而发令:“挂冲锋旗!”水兵们同仇敌忾,爬到桅杆上,挂起了龙旗,答道:“遵大人令。”邓世昌孤注一掷,用舰艏冲角向阵前掠过的“吉野”号拦击。日本水兵大惊失色,忙调转舰艏。紧跟“吉野”号之后的“浪速”号舰长目睹了这一刻,赞叹道:“此真军人也。”他就是后来日本海军的大将——东乡平八郎。
在邓世昌的激励下,全舰官兵鼓足马力,一边用抽水机抽水,一边勇敢地冲击。在日舰密集的弹雨之下,最终沉没。邓世昌与爱犬同沉,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所有人应为之喝彩。
激烈的黄海大战结束了,北洋舰队损失惨重。光绪帝在得知邓世昌壮烈牺牲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并为他题写了对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表示了对他的喝彩以及敬佩。
12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应该不忘前辈的教诲以及精神。对于邓世昌,我既崇拜,又为他感到骄傲。我认为,像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值得为他喝彩。
★小何在线:
一场黄海大战,陨殁多少中华壮士。历史是沉痛的,但是我们要从沉痛中获取力量,继续前行。作者对环境的渲染很好地融入到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在事件中突出人物形象,更显饱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