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一、中国承接日本离岸服务外包现状
1.中国承接日本服务外包总量总体平稳发展
2012年,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3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1%。其中,承接日本市场的外包执行金额为48.3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14.4%,日本是离岸外包第三大市场。
2013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454.1亿美元,同比增长35.0%。其中承接日本的外包合同执行金额为51.8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11.4%,日本排在香港之后,成为我国离岸外包第四大市场。
从执行合同总额上看,我国全年承接日本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仍略有小增,增速为7.3%,但相较2012年35.6%的增速下降明显。日本市场占我国离岸外包市场的份额略降,从14.4%降至11.4%,下降了2.5个百分点。
由于地理的相近、语言和文化的相似,中国承接对日服务外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成本优势和我国充沛的IT人才,我国对日服务外包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自2012年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对日服务外包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
2.对日服务外包企业面临经营困境
根据我们2013年末对服务外包重点城市的调研发现,当前我国企业对日服务外包普遍面临困境:增收不增利,即以日元计的收入依然增长良好,但以美元或人民币计增速不达标,且经营利润下滑明显;近年来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但以日元计的服务单价长期不变,以至于出现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业务难以持续的情况,不少企业对日业务部门撤并、甚至停止承接对日外包业务。
为能较好地展示近年来我国对日服务外包的状况,笔者选取部分主要对日外包企业近年来经营情况作财务分析。结果显示:在2011年企业的营收、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12年企业的营收仍然同比增长,但利润同比下滑;至2013年上半年,企业营收小幅下滑,但利润则大幅下降。
2011、2012年度期末美元折算汇率分别为 6.2939、6.2301;2013年6月30日美元折算汇率为6.1422。
二、中国对日服务外包企业困境的成因分析
中国对日外包近十多年来获得了良好发展,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国内成本的上升,尤其是近两年,外包利润虽然依然可观,但早已不复以前的高增长高收益。自2012年日本启动量化宽松政策以来,对日外包经营受到日元大幅贬值的冲击,企业营收虽保持平稳发展,但利润大幅下降,企业经营日渐困难,主要原因如下:
1.日元贬值,导致外包企业人民币收入大幅下降
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影响,日本央行重启量化宽松政策。2012年底安倍晋三上台后,更是力推货币宽松政策,想以此击退通缩和提振经济。货币宽松导致日元的持续贬值。自2012年起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开始步入下行通道,自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每百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从7.3049降至5.7771,期间屡创年内新低,一年内日元对人民币贬值20.91%。(见图2-1)。
据相关政府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有将近60%的企业认为,汇率成本的增加对我国产品的出口综合成本的上升有较大的决定性的作用。
自日元贬值以来,尽管对日外包企业的日元收入未曾减少,但企业结汇后的人民币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原本还不错的利润率大幅下降,对日外包企业能有5%~7%以上的利润就很不错了,很多企业已经基本没有利润甚至亏损,尤其是中小企业。
2.企业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国内劳动用工成本连年大幅上涨,员工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险费用逐年上升,住房、物价等的上升也带动了企业其他商业成本的提高。成本的上升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3.中日关系不稳定,为业务发展带来隐忧
2012年,中日因钓鱼岛问题一度关系紧张,自此中日关系陷入冰冻期。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必然影响两国经贸往来,中日关系如从“政冷经热”转为较长期的“政冷经冷”,则对日服务外包也将到受到冲击。2013年1月—11月,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为2841.1亿美元,同比下降6.2%;同一时期,我国内地对日本的投资下降13.3%。
在我们调研中,不少对日外包企业对此表示担忧,认为中日关系为业务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并增加其接包的风险。
4.日本经济长期通缩带来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陷入增长无信心、政府高负债、国民高储蓄,但经济更低迷的怪圈。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使得长期通货紧缩,企业投资活动和居民消费收缩,人均收入增长停滞,企业增长乏力,员工工资多年不能提高。我国企业对日外包的价格一直以来也都几乎维持不变,对日外包合同一般以日元计价。
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经济放缓、需求增长缺乏动力,尽管安倍政府上台后,经济发展有一定起色,预计2013年能达到1%的增长,但总体而言,宽松货币带来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还需进一步观察。
5.日本信息产业调整带来的影响
日本近年来在高科技、制造等行业被韩国赶超,索尼、松下等大企业陷入困境。日本国内信息和软件服务行业也在调整。日本传统的8大IT厂商中,日立、东芝、NEC已经基本放弃IT转向基础设施,索尼、夏普、松下、富士通固守IT但是仅有索尼在2013年微利,其它全部亏损,仅有佳能因为技术优势保持较好的盈利,软银是唯一全球重量级玩家。日本多数IT企业在整机方面越来越没有机会,全面退守到零部件、材料方面。其上游产业的衰落,也导致了下游的IT服务业务的萎缩。
例如,2014年1月初,为压缩劳务成本、减轻经营负担,松下公司计划将子公司“松下IT解决方案”出售给富士通,并计划将内部信息系统开发部门裁员1000人左右。日本国内发包方的战略调整也对业务外包形势带来相应变化。
三、目前我国对日外包发展趋势
我国承接的对日服务外包一般为转包和分包项目,业务以软件外包为主,内容大多以附加值较低的编码、测试等为主,技术要求不太高,但品质管理苛刻;但也有一些企业在逐步转向较高端的咨询、基础设计、系统开发、维护等一揽子服务,日语要求相对较高,并需对日本文化和企业管理非常熟悉。主要对日外包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以大连、北京、上海等为代表。并有逐渐向二、三线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的趋势。
面对对日服务外包的种种困难,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已开始主动调整,包括贸易结算货币从日元改为人民币或美元,调整业务结构、关注并介入在岸市场,从单纯提供服务转向发展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并购,靠近日本发包市场,拓展市场、到东南亚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等。
四、应对措施和建议
鉴于日本政府庞大的负债规模和现行的货币宽松政策,我们预期,后期日元还会有进一步贬值的压力,而人民币仍在升值通道中,因此,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有望持续走低,并且至少在2-3年内难以逆转。因此,我国对日外包亟需战略调整,企业需着眼长远、及时应对:
1.调整市场结构,培养企业竞争力
迅速调整市场结构、业务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当然,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务同样面临新风险,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将会是一个较长期的大浪淘沙的过程。
对日外包企业能否利用其长期积累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迅速适应国内外新市场环境,开拓新客户,还需要企业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提升技术和研发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2.控制成本,向内陆二、三线城市梯度转移
对日外包企业可以利用中国内陆城市同样丰富的劳动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采取转移至国内二、三线城市的策略,尽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堤外损失堤内补。
内陆部分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武汉、济南等城市,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人力成本也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低得多。如济南,外包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为京沪一线城市的60%左右,人员流失率较低,一般仅5%左右,并且济南已经做好准备承接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转移过程中,中高端人才或是企业竞争的关键。
3.行业并购整合,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现有情况下,中国对日外包格局必将发生改变,很多小企业将不堪维持而倒闭,支撑下去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有实力的大企业将进行并购整合,结果可能形成更大更强的对日外包企业(集团)、或更抱团的对日价格联盟,这将提高对日外包的议价能力。
由于文化、语言、人才的关系,日本对中国发包的需求动力依然较强。对日外包企业经过多年的耕耘,已与客户形成了稳定、良性互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日本发包企业和中国接包企业可发展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争取长期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4.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大多数对日外包企业的业务还是较低端的编码、测试、数据录入等,其业务模式多为包人月制或项目制,虽然风险较低、成本可控,但附加值低、可替代性强,对产品不能拥有任何知识产权,也始终没有任何技术竞争力。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人工成本与日本国内的差距必将日益缩小,因此对日外包企业有必要向价值链高端的总体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维护等附加值较高且具有较高壁垒的方向转移。
一方面,企业可充实在日分支机构力量,努力扩大现场派驻人员,注重培养或引进(日本)IT桥梁工程师,拉近与发包商或总包商的距离,争取减少发包中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和管理能力,关注并投入新技术发展,为企业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做好准备。
5.对外投资,并购日本国内外包企业
日元对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投资,有实力和抱负的对日外包企业可以择机并购合适的日本国内信息和软件服务商,利用日本本土企业的优势深耕日本市场。不过中日关系始终是一个隐忧,可能带来相应的政治风险。
6.政策扶持,帮助企业渡过调整期
鉴于日本依然是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市场之一,其份额仍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10%以上,如果我国对日服务外包企业纷纷倒闭,企业或将大幅裁员,且这一市场或将被东南亚等国企业占领。对此,政府应进行适当扶持,以便企业顺利完成调整。一至两年内,对以日元结算的服务外包业务增速满足原规定要求的,继续给予相应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