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小品中的语言幽默研究

2014-04-29 22:48:18昝瑞环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摘 要:小品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幽默技巧的运用,而语言是构成幽默的主要元素。 本文以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为例,用语音隐喻,隐喻观中原型范畴理论和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观分析其中的语言幽默,使读者对小品语言的幽默机制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 语音隐喻;原型范畴;相似性隐喻;语言幽默

作者简介: 昝瑞环,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2

1、引言

小品的最大魅力在于幽默,而产生幽默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胡范铸(1987)[1]在幽默语言学中认为所谓语言幽默, 即由语言的各种要素的各种变异使用而创造的幽默。近年来,语言学家们基于传统的修辞句法研究,尝试从认知、语用、语义等多个角度对语言幽默进行分析。这些分析研究的理论依据大都是 Wilson的关联理论 或 Grice 的合作原则, 存在关联理论过热的现象。因此本文从另一角度—隐喻,对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

隐喻对于幽默语言效果的实现和阐释有重要的作用(蒋澄生,2005)[2]。本文笔者基于认知语义学,从语音隐喻,隐喻观中原型范畴理论和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三个方面来分析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中语言幽默。

2、语音隐喻与小品幽默语言

1999年Ivan Fonagy 在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次提出“语音隐喻”, 认为发音方式与其表达的情感意义一致。Lakoff和Johnson也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认为语音隐喻就是不同的所指借助其能指的相似或相同的语音成分所进行的相互联想,它是一种从语音层面进行的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在国内,李弘[3](2005)教授最早对语音隐喻进行了研究,将语音隐喻看做是所指对象和能指对象的象似性问题。2013年的春晚小品也运用了语音隐喻来增强幽默效果,用人们头脑中的一个象征单位来喻说或激活人们头脑中的另一个象征单位,彰显幽默风趣,感染观众。下文将基于语音隐喻,对小品中用到的音同形异义异,音同形同义异等表现形式进行具体举例分析。

2.1音同形异义异

音同形异义异类语音隐喻指的是利用语言文字的读音相近或相同,而字形和语义不同,让一句话涉及两个概念域,从而形成一语双关的效果。例如:

蔡 明:你俩干嘛呢?这是我的地盘!

男龙套:我碍你啥事儿了?我今天就碍你了!我碍(爱)你!我碍(爱)你!我碍(爱)你!蔡明:听见了吧姑娘?

女龙套:你口味真重!(选自小品“想跳就跳”)

在小品《想跳就跳》中,男龙套与女龙套在花园里谈情说爱蔡明喜静,要求他们离开自己的地盘。男龙套很生气地想表达出我就碍你事,你能怎么样。而“碍”与“爱”同音,蔡明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误导了女龙套,导致女龙套负气离开,男龙套去追,蔡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2.2音同形同义异类语音隐喻

音同形同义异类语音隐喻是指利用语言文字的书写形式相同,及发音方式相同或相近,从而形成特定情境中的双关语。

例1:

蔡 明:你还不让人说话了?就你那舞跳得,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

布娃娃:恶心到家了!(选自小品“想跳就跳”)

蔡明的这句话中“恶心”在句中字面意义是人名,而在语境中的意义却是太糟糕,太烂了!通过一种歇后语的形式出来,用一种文雅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潘长江舞蹈的厌恶,产生了幽默效果。

例2:

常遠:(找衣服)你们平时拍过广告吗?

艾伦:拍啊,我们就是“拍”广告的(做往墙上“拍”小广告的姿势)我一天能拍五百多张,我哥厉害,一天能拍一千多张!

常远:哟~那拍的不少嘛。

艾伦:能拍多少,主要取决于这个墙面平不平。

常远:平?(选自小品“大城小事”)

常远的“拍”指拍电视广告,而老实人艾伦的“拍”指往墙上贴广告,两人各自以为彼此说的是一回事,而观众清楚两人背景,知道两人说的不是一回事,却凑巧是同一个字,使得艾伦幸运地蒙混过关。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3. 原型范畴理论与小品幽默语言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 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 有一个是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 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 其他词义即隐喻意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2013年春晚小品的语言幽默就利用了词汇基本范畴意义与隐喻意义之间的差异, 故意让观众误解小品演员所表达的意图, 造成词义选择不当以达到幽默效果。例如:

冯 巩:四棵树,你不认识啊

郭冬临:东北啊

冯 巩:东北干嘛,这倒霉孩子,西四环地铁不出来就是吗

郭冬临:西四环地铁,那叫五棵松

冯 巩:你嚷吗,不就差棵树吗? 走着!

(选自小品“搭把手不孤独”)

在小品中,冯巩因为没记清地名而导致误解,后经过解释,被郭冬临找出了错误的原因。冯巩为了减少斥责,缓和气氛,不从专有名词的角度理解地名“四棵树”“五棵松”,而从普通名词的角度理解,从而得出只差一棵树的结论,产生了幽默效果。

4、 隐喻机制下的相似性或类推性与幽默语言

1980年, 美国两位学者G. Lakoff 和 M. Johnson 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4]一书, 揭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篇章(梁晓波,2002:35)[5]。他们提出: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概念体系。他们指出隐喻的本质是指借一件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事物。2013年小品中的语言幽默就是通过将两个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词义联系在一起, 当观众体会到其中的微妙时,就会捧腹大笑。隐喻有时还涉及类型不同但存在相似性的两类事物。下文将在示例中具体分析。

例1:

冯 巩:来了个节能灯

郭冬临:谁节能灯啊, 《哎呀》我这鉴宝专家都说过,我这叫夜明珠

冯 巩:麻烦你往那边轱辘轱辘,挡我信号了。

例2:

冯 巩:站住,你干嘛去

郭冬临:她叫我

冯 巩:人家叫的是师父,唐僧都没动,有你二师兄什么事儿啊。

例3:

阎学晶:师父,对不起,我这车打不着火了。

冯 巩:打不着火找他,他打火机啊。你过来,别搭手,只要你一搭手她爷们儿钻出来讹你钱

例1中,冯巩为了突出郭冬临的秃头特色,通过形状相似性,夸大地称郭冬临为节能灯。而郭冬临并不为因此动气,反给自己这一特色另一喻体“夜明珠”,由一件普通电器升级到了价值連城的宝贝,两人的感情色彩不同。“麻烦你往那边轱辘轱辘”,这一谓词性隐喻更是增添了幽默色彩。例2 中,通过形状相似性将较瘦的自己和较胖的郭冬临映射为“唐僧”和“二师兄”,取笑了郭冬临。例3中,通过虚拟的功能相似性,将郭冬临映射为“打火机”,加上疑问句的形式,深刻有力地斥责阎学晶,你车打不着火,不应该找郭冬临!

例4:

潘长江:七个老太太天天跟着我屁股后面强烈要求作舞伴,我不愿意,那脸白的,跟公主似的。

蔡 明: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还是童话故事?

例5:

潘长江:如果信任我的话把我放在第一个也行。

蔡明:那就成千手蜈蚣了!

潘长江:那你们的高跷队还缺人吗?太好了!我去我去我去!

蔡明:我勤个去!

潘长江:那多高啊?两米四呀?

蔡明:那不竹竿上插一个土豆吗?我说,您都70了!还瞎折腾啥呀?(选自小品“想跳就跳”)

例4中,通过形状相似性,蔡明将较高较白的七个老太太与较矮的潘长江映射为“七个白雪公主与一个小矮人”,观众知道这是童话故事,以此来传达潘长江与七个老太太跳舞是不可能的之意。例5中,通过形状相似性,蔡明将较矮的潘长江站在第一排跳的千手观音映射为“千手蜈蚣”,将较矮较胖的潘长江踩高跷映射为“竹竿上插以土豆”,使观众的脑海浮现出潘长江跳这些舞的戏剧化场景,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5、结语

隐喻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隐喻亦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语音隐喻,隐喻观中原型范畴理论和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对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的语言幽默进行分析,加深读者对幽默效果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胡范铸,1987,《幽默语言学》 [ 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 蒋澄生,廖定中,2005,试析幽默的语用理据 [ J],《外语教学》,第五期。

[3] 李 弘,2005,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五期。

[4]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梁晓波,2002,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J],《外语与外与教学》,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