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蒋兆和现实主义艺术绘画作品多数体现关注人生、关注命运的“民生”思想内涵,其艺术作品承载着蒋兆和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而这真实的情感通过蒋兆和的绘画作品向世人传达着“民生”艺术思想。本文以为人生而艺术,体现艺术的真、善、美為出发点,并借以蒋兆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水墨人物画来论述蒋兆和为人生而艺术的“民生”艺术思想。
关键词:蒋兆和;融合中西;民生;水墨人物画;写实主义
作者简介:杨舒媛(1989.7-),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国画。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由于“流民图”我知道了蒋兆和先生,由于知道了蒋兆和先生,和拜读了他的著作,使我更加敬重他。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人物画大师,而且他的见识就如同他的艺术一样都在很高的品位上,通过对他的著作的拜读,使我的艺术思路更加清晰,更加坚定,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蒋兆和“民生”艺术思想的形成
民生,即为民众的生计,是指人民大众在社会背景下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蒋兆和的绘画作品贯穿其“民生”艺术思想,其艺术作品融入了蒋兆和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实情感,这些情感通过一幅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深刻地向世人表达着“民生”这一艺术思想。
纵观蒋兆和建国前的绘画作品,几乎都是蒋兆和就身边的真实场景的描写刻画。而正是因为作者描绘的是最真的社会和这个社会带给作者的最真切的情感冲击。“一切的一切,是我不能忽视这个时代的造就,更不能抛弃时代给予大众的创伤,所以我不能在艺术的园里找寻鲜美的花朵,我要站在大众之前采取些人生现实的资料,所以我就创作了些粗陋的作品”。如此,蒋兆和的“民生”艺术思想便在其艺术创作中逐步确立。
二、蒋兆和“民生”艺术思想在其水墨人物画艺术中的体现
(一)蒋兆和水墨人物画“民生”艺术创作
蒋兆和在艺术上提出了几个必须掌握的几个方面,如:第一,我们要以唯物的思想方法去看待对象,并科学地去分析对象;第二,以辩证的观点去理解形象内外的统一;第三,要实事求是的表现手段和遵循使用技法的传统规律;第四,在将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高的基础上坚决把握作画的步骤原则;第五,全神贯注形象的精神特征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主次关系,大胆地行笔和大胆的取舍;第六,行笔果断,力求从形,虚实相生,灵活发挥;第七,重大体,尽精微,落笔已肯定全局,继之以全其神气;第八,在心领神会形符笔端之时,则积极地操之主动的创造性技巧,气韵生动。上述八点是比较概括的说明,这不仅仅是针对水墨写意人物,蒋先生认为如白描、重彩等中国画的造型基础都同是一理。
(二)美学观念与内在精神
蒋兆和所有的悲剧时代来源其深刻的悲剧意识,他说,因为这个时代的洪流,使他冲进了人们心中,感受到了人们的苦痛,体会到了人生的悲凉。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回避这些悲剧,便是回避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是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所不能容许的。从有较低社会经历的蒋兆和来看,他的艺术始终面向悲剧的现实和苦难人民的悲剧,蒋兆和悲剧艺术也是对这个悲剧时代的最真实的写照。可以说,蒋兆和之所以能以批判现实主义为其创作根本,之所以能以绘画作品表现广大人民的悲惨生活,正是因为他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客观现实悲剧的共鸣。
三、蒋兆和艺术思想对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影响
蒋兆和先生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概括为十六个字:“不摹古人,不追时尚,面向生活,融会中西”。
首先,所谓“有准有责”既是遵循传统“骨法用笔”的原则,要求逐步达到用笔肯定、准确,通过具体形象运用现代的解部知识,具体的去分析对象各部分的一切位置和结构。尽可能地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所谓“中得心源”就是思想感情的来源由眼睛的认识深入到形象的精神实质,然后才有画家的真正感受。
其次,要“尽精刻微”,既是要求达到“应物象形”的目的。据顾恺之的传神论着重于“形神兼备”的描写,形与神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但两者之间又不是无所区别的,因形似还不等于神似,所以这里所指的形似既是“应物”。只有认清沟清形象的规律,即“骨法”,然后才能有条件,“象形”画出形象的精神特征。但是自己实践中如何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呢?这就必须要尽精刻微,
最后,着重于“用笔用墨”,这是具体接受传统技法在写生中发挥创造性地运用。“六法”中所谓“随类赋彩”之物项本身所具有的质感,必须随着不同物类的性质分别去“用笔、用墨、用色”。勾勒的线条必须服从于独享的真实感而发挥浓淡虚实粗细等变化,点、染可以作为对象表面色等的敷染和整体的统一,但这不等于完全如西画,从光色面处理的造型观点,只是为了表现主题所需要时,灵活的运用,这样就能提供在造型的技术,不是生硬的套用传统,或完全搬用西画的技法,也不是无继承的创造,而是根据一定的现实感受去发挥传统,形成变化和革新。
综上所述,艺术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体,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产生出内容。真,是现实生活;善,是理想;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就必然产生美。 作为画者,我们一定切记先生之话,把主客观统一协调好,这样才能达到意不离物,神不离形,美不离真,达到气韵生动,体现出“真、善、美”的艺术宗旨。
参考文献:
[1]蒋兆和.我和《流民图》[A].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2[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64-72.
[2]蒋兆和.怀念徐悲鸿先生[A].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2[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7-41.
[3]蒋兆和.自序二[A].张安吾.蒋兆和作品全集[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9-13.
[4]刘曦林.蒋兆和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