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鳳
摘 要:香港影视之于香港文学是一种新的文本,也是香港文学课堂上极具风味的辅助材料。在影视金曲的氛围熏染中,学生深切感知文学作品里的都市人情;通过影像触摸“城市地图”,并透过香港电影的“感知美学”窥探香港文学特点之一角,使文学鉴赏课成为真正动态、立体的体验课。
关键词:荧屏里的文学;特点契合;城市风貌;影视金曲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2
影视作品已经普遍使用于课堂中。影视走进课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作品艺术感染力,使课程得到有效开展。
而对于香港文学,影视作品还另具一番特殊意义,尤其是极具特色的香港影视作品。有效利用这些影视作品可以把香港文学课程引入一个集视觉映像、乐曲感怀和城市文化为一体的文学鉴赏天地,也能更能立体、全面地诠释文学作品。
一、千丝万缕的香港文学与电影
香港文学与电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文人与影人合作频繁活跃,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在促进香港影视业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相互作用,这已然成为了香港文化的特色。
香港或以忠实原著或以不一样的角度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文学名著搬上荧屏。一方面通过影视作品的影响率和关注度,观众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文学作品内容,进而激发观众阅读原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影视业的收视率也因作品得到提升高。如由金庸的武侠小说、李碧华的言情小说改写成的经典影视作品都是文学与影视结合的成功典范。所以,影视作品已经成为文学的新文本,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来初步了解文学作品,为香港影视走进香港文学课堂开辟了通道。
在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环境里,文学与电影在叙事上互相激发,相互相应。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叙述手法和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具有关联性,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会体现在影视作品里,而影视作品的悬疑、紧凑手法也会或多或少显现在文学作品中。
因此,无論是从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可以借助该部作品的电影或电视剧进行辅助性解读。这不仅可以将作品具象化,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作品的理解,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阅读原作的兴趣。
二、“无故事”文学和“感知”影视的契合
香港文学特点之一:注重描写事物细节、人情关系,习惯通过阅历带来感悟,从而减低了故事性和戏剧性。这部分文学作品不强调情节,而是以气氛和意象为主。
而这一特点与香港影视“感知”为主的特点有着某种契合度。
影视作品是一种感知,观众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产生快感,然后才会产生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意义。这是一个从感知到表意的过程。香港的大部分电影尤其注重感知和视听效果,把故事性减到最低,重视构图与影像、细节和气氛,以此刺激观众的感知神经,从而身临其境,进入幻真的影视世界。
如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影片精心构建了空间,通过色调、光线、镜头角度和作为符号的灯、旗袍、镜子的叠加,营造出一个感知的境界。整部电影的视听元素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色彩,导演有意识地弱化情节,通过各种意象和电影元素营造氤氲的怀旧氛围和忧伤的意境。
因此,分析香港文学“以意象和气氛为主”这一特点时,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来加以诠释,把理论具象化、感知化,使学生从影像和背景音乐的里触摸到文学作品的意境。
文学作品金庸的《笑傲江湖》,里面有一段描写东方不败被众人合力打落的文字,有如电影的慢镜头:白衣带血,飘飘摇,像断了线地下坠……忽略其他情节,只在细节烘托和氛围营造,构建了一个凄绝落败的意境。而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也充分展现了这一情景,不急于叙事,只是通过慢镜头、慢动作和背景音乐的感知累积,让观众感同身受进入戏里的意境中,从而捕捉到了人物惜败的凄哀,江湖的无可奈何。
三、城市风貌再现
香港文学是城市文学,勾勒繁华的国际都市风貌,彰显物质欲望,呈现港人的都市体验和感悟。
香港的文学以城市文学独步中国文坛。香港城市文学的作家并不满足于浅表层面的浮世绘,而是通过挖掘更深更细的信息,不单引发集体的怀旧,也找寻家园的依据,保持城市化文脉的延续。香港的一街一墙、一砖一瓦藏有几代人的记忆与认同。(杨匡汉,2007)
也因此,城市文学绘制了一幅又一幅的“城市地图”,让读者去阅读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感受这座城的人与事。
香港电影则表现了不同时期香港的社会风情和城市风貌,反映近百年来香港的城市文化变迁。电影就是用光影来收纳城市记忆,为香港的空间塑形,为香港添加符号、密码、隐喻,让每个地理上的名字都朗朗上口。香港电影,它用高楼、霓虹灯、机场、游艇、万家灯火、豪门夜宴,提供新奇景象。(韩松落,2011)每位观影者都可以从影片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香港城市记忆、城市地图。
“城”与香港文学,与香港电影都息息相关,如此,通过影视便可窥视文学一斑,并立体再现文学作品的图景,那么影视作品作为辅助性教材将使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文学作品里的城市风貌以及人于城中的人生体验,从而更好地解读作品。
四、影视金曲的移情作用
由文学改编的影视在背景音乐和主题曲方面也是独树一帜,成就不凡。
香港影视作品的歌曲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注重歌曲的原创性以及与影片的契合程度,歌曲本身要能够体现电影的文化特征。很多香港电影里的歌曲,不但在当时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仍在广为传唱,成为流金岁月的金曲。
香港影视金曲不仅塑造了电影本身,同时也感动观众,让观众深深投入剧情中。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观看影片时,可以利用影片音乐产生的移情作用,即把学生因影视作品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感怀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领悟中去,进而更好领悟文学作品。
如《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的主题音乐《沧海一声笑》唱出了傲视江湖的豪迈,《笑红尘》则道出了看透人生的豁达,江湖的恩恩怨怨,人生苦短,哪管什么纷繁江湖,谁人笑傲。这种思想正是金庸江湖天下、武侠世界所要体现的精神价值。因此,由音乐所产生的思绪和体悟,能有效促进学生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能力。
再如李碧华《青蛇》改编的电影,其主题曲《流光飞舞》,轻轻一曲流光飞,人生如梦似非梦,道尽了世间爱情的沧桑与无奈。音乐的婉转、如梦如幻使得影片的情节更伤感,那么在这音乐的熏染下,学生更能理解李碧华《青蛇》等言情小说的精髓:渲染至情至圣,又不时昭示情爱之外人性的弱点和阴暗,让人在抱有希望的同时又失望不已。
五、结语
香港影视作品为香港文学的鉴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佐料,影视作品既是文学解读的新文本,也是有效的辅佐材料。恰当、适时地结合影视作品对香港文学进行诠释,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视作品不仅创造了文学作品的另一文本,同时也提供动态、直观的城市风貌进而了解以“城”为主的城市文学,并在由影视金曲酝酿而出的情感氛围里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最后达到情感彰显、影视欣赏和文学赏析的有效合一,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感知美学:香港电影的一种特殊表达[N].南方周末.2013
[2]韩松落.作为城市传奇的香港电影[N].2011
[3]黄静.徘徊在雅俗之间——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论[J].华文文学.2008
[4]刘登翰.香港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杨匡汉.香港十年之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7
[6]也斯.香港文化十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香港电影讲述香港情怀[Z].2012
[8]张开宇.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歌曲的艺术风格和价值探析[J].电影文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