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维护中常见软硬件故障及解决对策

2014-04-29 10:35:32霍军
中国新通信 2014年14期

霍军

【摘要】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属于比较精密的设备。由于使用不当以及维护不及时,计算机系统经常会发生硬件及软件方面的故障。计算机系统的维护需要维护人员对计算机弄清原理、掌握常见的故障问题以及解决手段,做到勤思考、勤动手。本文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系统常见的软硬件故障及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维护 硬件故障 软件故障

一、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

计算机系统由软硬件系统共同组成,其中软件系统故障比例相对较高。即使个别故障看起来类似于硬件故障,但仍然有一定几率是由软件故障引起的,因此,我们一般对于计算机故障的原因摸排都遵循“先软后硬”的原则[1]。

1.1 驱动异常

计算机硬件系统需要靠驱动程序的支持才能正常工作,因此,当某些硬件工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首先考虑是否是驱动程序出现问题,常见的驱动问题包括声卡没有声音,显卡图像闪烁或者分辨率无法设为标准分辨率,网络连接问题和机箱USB接口无反应等,可以进入控制面板--设备管理器查看是否有硬件带有黄色的感叹号,带有感叹号的硬件为没有经过驱动的硬件,可以使用该硬件附带的驱动光盘安装驱动程序。另外,硬件驱动需要选择适合的驱动版本,并不是说驱动版本越高越好,一般考虑使用经过微软认证之后的稳定版本驱动程序。

1.2 网络异常

如果出现计算机突然无法上网的情况,首先使用系统ping命令检测是否能够连接到网络路由器或model,如果发现无法连接到上述设备,考虑网线连接问题或是计算机IP地址、网关、DNS出现故障,可以使用360安全卫士,QQ管家等软件的断网急救箱一类的小工具进行故障处理;如果ping命令出现部分响应,则考虑网线故障[2]。

1.3 系统变慢

计算机系统变慢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是垃圾过多、内存不足、cpu占用率高、磁盘碎片过多、病毒或木马感染、受到外部攻击等原因。可以考虑使用安全卫士等软件清理垃圾、关闭自启动软件和系统服务、避免同时运行多个大型软件、使用磁盘管理工具清理文件碎片,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和木马,安装防火墙避免外部攻击,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等。

1.4 软件或文件无法打开

由于使用不当、误删除程序文件或遭受病毒感染等问题,有可能出现软件或文件无法打开的情况,处理这种问题可以首先进行病毒查杀、重新安装无法打开的软件等方法。

1.5 硬盘分区或文件系统故障

硬盘分区或文件系统故障有可能引起开机无法进入系统或系统进入过程中蓝屏,可以考虑使用系统盘重做系统、修复系统或重新分区后安装系统。如果是硬盘引导文件(俗称0磁道)故障(可以识别硬盘、无法显示硬盘容量等信息),可以采用低级格式化或者使用修复0磁道软件工具,修复硬盘后重新分区安装系统。

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故障可以分为损坏故障以及非损坏故障,顾名思义,损坏故障是指计算机当中某个或多个硬件出现损坏所引起的故障;非损坏故障一般为计算机硬件连接出现接触不良或电源功率不足、电压低导致异常等情况引起的故障。

2.1 常见非损坏故障及解决方案

对于非损坏故障,首先要查明故障硬件,对故障硬件重新插拔,对使用插卡式连接的硬件(如显卡、内存等),可以使用橡皮擦拭硬件连接接触片(俗称金手指),去除接触片氧化层,故障即可解决。如果因为电压不稳导致死机、重启等问题,可以考虑安装外置稳压设备。如果因为过热导致死机或重启,可以对CPU散热片进行除灰、加涂导热硅脂、对没有散热片的设备加装散热片,对有散热片仍过热的设备加装散热风扇[3]。如果发现CMOS芯片自动复位、系统时间还原的故障,卡伊考虑更换CMOS电池。

2.2 常见损坏故障及解决方案

检测硬件损坏故障可以通过机箱喇叭报警音、硬件替换法及电阻法等。机箱喇叭报警一般有如下可能:2短:常规错误。解决方法:重设BIOS;1长1短:RAM或主板出错;1长2短:显示器或显示卡错误。;1长3短:键盘控制器错误;1长9短:主板Flash RAM或EPROM错误,BIOS损坏;不断地响(长声):内存条未插紧或损坏;不停地响:电源、显示器未和显卡连接好;重复短响:电源有问题。对于硬件损坏,确认故障硬件后需及时更换。

三、结论

随着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系统会出现各种故障。计算机系统故障应该依照先软后硬、细心排查的原则进行解决。只要维护人员能够拥有足够经验和耐心,可以保证故障可以排除,恢复计算机的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 谢瑞杰.计算机维护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及处理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2] 崔瑜;高峰.浅谈计算机的基本维护[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9)

[3] 曹军梅,白晓红.微机的日常维护与故障诊断[J].现代电子技术.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