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孔》:FACE背后有大文化

2014-04-29 00:44:03南瑞
综艺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李咏面孔综艺

南瑞

爱美的人每天照镜子十次以上,早晚洗漱都会和镜中的自己相遇,每天出门也能碰到不同的面孔。脸是每个人最熟悉的身体部位,大家熟知如何保养、修饰,把脸改造得更好看,却鲜有人了解脸背后的文化科学知识。比如在人脸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器官是哪个?孔子因为以貌取人付出了什么代价?曾国藩鉴貌识人的《冰鉴》有无道理?中国的兵马俑与古希腊雕塑有何高下?

山东卫视5月推出的新节目《中国面孔》帮普罗大众了解自己的脸,这档定位为“综艺答题秀”的节目,所有题目均以面孔为切入点,通过“小问题”折射“大文化”,问题涉及生物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个层面,每周四晚九点四十分,主持人李咏邀请观众“赏脸”。

“脸”的密码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在孔子的家乡曲阜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山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吕表示,山东广播电视台有责任、有义务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率先行动、走在前列。为此,台里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中國面孔》节目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节目创意由吕最先提出,在他看来,文化的最直接载体是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根本气质会表现在人的行动中,写在人的脸上。“台湾山东籍艺人凌峰有句名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了。写在我们脸上的远不止苦难,历史的密码、文化的密码在我们的脸上其实都可以找到。”文化类节目是近来荧屏大热门,在其他平台的文化节目还围绕着诗词、成语、汉字打转时,山东卫视另辟蹊径从文化角度解读人的面孔。原来节目想叫《中国形象》,但是因为这个名称已被其他人注册了,所以改叫《中国面孔》。在吕看来,此名称更直接、更直奔主题。

《中国面孔》以面孔为标签和符号,透视背后的中国历史、地理人文、社会民生和人类学特征。《中国面孔》总导演武大海表示,自从开始着手这档节目以来,被问过最多的问题是谁能代表“中国面孔”?在武大海看来,“中国面孔”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有人会片面地认为《中国面孔》是中国的“面子工程”,是以名人代表中国的“形象宣传片”,其实不然,节目组定义的“中国面孔”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现在存在着的、未来将会出现的中国人的面孔,既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历史上的名人、普通的古人,也可能是当今名人、明星、平凡人等。《中国面孔》旨在揭示每一张面孔背后所蕴含着的生理、心理、审美、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各个方面的密码。

文化+综艺

《中国面孔》兼具文化性和综艺性,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为外壳,通过明星答题的方式,把节目想传达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每一期将六位答题明星分为“男才队”和“女貌队”,同时,除了答题的明星嘉宾外,现场还设置由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组成的观察团,形成主持人、答题嘉宾、观察团的三方互动。

山东卫视《中国面孔》总导演武大海于2月28日接到项目,留给他的筹备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节目团队在全国各地采访专家学者,储备资料过程中发现,脸的背后链接人类学、历史学、美学、民族学等各类学科,知识体系庞杂,团队一时不知该如何下手。为了囊括最广范围的学科知识,他们确定做一个文化答题节目。但是单纯的文化节目,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寓教于乐更利于节目传播,由此确定了《中国面孔》“综艺加文化”的节目定位,并围绕“综艺答题秀”的主题设置环节。

主持人和明星嘉宾之间的互动调侃承载的功能是娱乐,武大海希望他们展现一个轻松的氛围,明星在猜题的过程中,带着观众一起思考。两个观察员承载文化功能,他们负责解释答案为什么是这个,为观众介绍题目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

“综艺答题秀”的模式确定后,不止一个人跟武大海讲过这样做会很累。不同于传统的答题节目,《中国面孔》的舞台上,每一道题都会邀请相关当事人,展现背景故事,这其中涉及舞蹈、情景剧等诸多表现形式,“所谓答题秀的‘秀就要这样呈现。”在问题的选择上,出题组一直思考哪些题目是观众不太清楚但又愿意知道的,出题的原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和不为人知的道理的结合”。比如节目第一期中出现的题目:兵马俑脸部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观众和嘉宾都熟知兵马俑的历史地位,国际影响力,但在微观上却并不是十分清楚。最后的答案是单眼皮,出现双眼皮是民族融合的结果,一道题饱含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

很多人担心节目一开始能做出来,到后面选题会慢慢枯竭,撑不到12期。在2013年11月的推荐会上,武大海曾说“这是个可以做一百年的节目”。一般人想到脸,首先想到的就是生理特性,但《中国面孔》讲的不仅仅是生理的特性,而是以脸为切入点,反映面孔背后的深厚文化,“中国文化之丰富,节目做一百年也没问题。”

“两个”李咏

主持人李咏是《中国面孔》的另一大看点。李咏的“大长脸”向来是网友调侃的对象,一个以“脸”著称的主持人,担当一档以“脸”为主题的节目主持人,真是再合适不过。

不过,《中国面孔》邀请李咏担当主持人并非因为他的“大长脸”,而是看重他身上兼具的“文化性”和“综艺性”。武大海笑称李咏是“双性主持人”,是当下最兼具“文化性”和“综艺性”两个特性的主持人,和《中国面孔》的节目契合度非常高。“在我看来他不是一个只会嬉闹的主持人,而是一个有文化积累和文化内涵的人,他的身上集成了我们这个节目所要的定位。这样的主持人面对未知的题目时不会慌张胆怯,在娱乐的部分控场游刃有余,和学者交流也能十分自如。”

离开央视后,李咏主持过财富节目、纯综艺节目,文化类节目这是第一次。对于此次合作,李咏表示节目本身的制作水准及与自身的匹配程度都是合作的考量因素,在制作水准上,李咏要求制作单位重视,制作态度认真,制作格式上讲究、规整,严苛程度可见一斑,李咏称为此推掉了不少“扎堆型”节目邀请;在自身的匹配程度上,李咏更倾向于适合自己的,凭自己的能力和体力能够驾驭的节目。他还表示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通常强大的卫视都诞生于经济大省,电视跟GDP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己选择山东卫视,不仅是因为节目能够获得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山东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也使该节目的文化内涵得到保证。

原创的艰难

首期节目播出后,《中国面孔》在社交网站上形成热潮,很多官微都转发节目中出现的5500年前山东人祖先的复原头像。

吕 对于出现的热度并不意外:“人的来去、岁月的痕迹、历史的积淀其实都刻在人的脸上。认识自己的脸至少能对更深刻地认识人自身做出相当程度的解答,解读一个民族的脸也能对根植在这个民族深处的东西做出某种挖掘。”《中国面孔》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在他看来,是因为节目帮助大众认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人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疑问。这档完全由山东卫视原创的节目,其原发点、着力点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植根于本土观众的深层需求之中。

作为2014年山东卫视重点节目,《中国面孔》的制作团队以山东卫视的班底为主,节目的框架、模式、风格、定位、大版块的设置,完全由山东卫视原创。《中国面孔》最大的特色是文化和综艺的结合,最困难的地方也在于此。一提《中国面孔》,很多人误会这档节目是纪录片或者选秀节目,很少人能想到这是个益智类节目。节目构思包装时,绝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京劇脸谱,“因为大家都能想到,所以我们极力避开了京剧脸谱”。最后采用的logo使用了脸谱元素,但设计得更有时尚气息。

文化的内容如何用综艺的方式呈现,是一个课题:二者各占多少比重,观众到底喜欢看什么,以怎样的比例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功能,这些都是武大海在做节目时思考的问题,他希望这种结合能尽量完美。

中国脸 中国梦

《中国面孔》播出六期,收视率稳定在0.6左右,同时段排名前4,收视成绩对武大海来说还是满意的,“文化类节目达到娱乐节目的收视是不现实的,我们首要的诉求是希望节目在普通群体中间形成一个好的口碑,希望营造一个文化事件。”他对于这档节目的期望并不止于数字,更希望通过这样一档文化节目,重塑民族的自尊和文化的自信,将《中国面孔》打造成2014年“面孔文化”的一个事件。很多年轻人热衷于整容,割双眼皮、削骨、隆鼻,追求韩国明星的长相,武大海期望《中国面孔》能让更多年轻人对自己的血脉和面貌感到自豪。

一档原创节目,也让吕清醒地看到差距:“中国电视节目的最大短板在于文化创意的技术性表现、操作性表达的水平还不高,对娱乐节目和其他类别的节目缺少精细的过程设置和成果控制。”更多人应把电视节目当成一个“文化活儿”,而不能当成一个“技术活儿”。他表示,《中国面孔》的竞技性、对抗性、内在逻辑的递进性还远远不足,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节目模式。“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加以改进。”

山东卫视对《中国面孔》的投入、广告、宣传等方面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中国面孔》不只是一档节目,它背后是一个冉冉升起的中国梦。吕说:“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优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媒体人的根本职责。”山东卫视长期奉行的“情义”追求就是山东历史、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

《中国面孔》的播出和山东本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都容易让人感觉到,文化节目将成为山东卫视的长久标签,吕则说,文化定位要通过具体、丰富、又有特色的方式来表现,不是办了几档文化栏目就能体现文化定位,山东卫视会基于自身特点做出更多具体探索。

猜你喜欢
李咏面孔综艺
Assessing edge-coupled interdependent network disintegration via rank aggregation and elite enumeration
本期面孔
辽河(2022年4期)2022-06-09 01:56:03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人与自然(2019年4期)2019-07-26 12:52:37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严而有爱的教育
琴童(2018年12期)2018-03-01 02:46:06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金色年华(2016年9期)2016-02-28 01:41:08
李咏:父亲严而有爱的教育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