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果业:资源优势如何转变为产业优势

2014-04-29 01:46宋国柱
新农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果业果品果树

辽宁省自然条件优越, 果树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点果产区之一, 尤其近年来在全省果业工作者及广大果农的努力下,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果业生产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2014年到来之际,笔者就如何充分利用我省的自然资源和果树资源优势,强化辽宁果业优势产业,提高综合效益等问题,提出拙见和思考。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强化果业优势产业地位,严格遵循果业发展规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扶持龙头企业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果业的区域化、优质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实现果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2.发展目标

2014年果树栽培面积发展到965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770万吨;到2015年,果树栽培面积发展到970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800万吨。良种面积增加到700万亩,占栽培总面积的70%以上;优质果品生产基地200万亩,优质果率85%。贮藏能力达到300万吨,占总产量的40%左右;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占总产量的15%;加工业总产值50亿元。鲜果出口量达到100万吨,创汇8亿美元。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果农100万户,占果农总户数的62.5%。果品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900元,果农人均收入近4000元。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水果总体生产规模由第6位提升到第5位,进入全国果业强省行列。

二、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构建优势果品产业带

1.优化优势区域布局

依据《辽宁省果树区划》和《辽宁省主要品种区划》,适地适栽,逐步将水果生产向适宜区集中,利用平肥地适度发展,把果业做强做大。渤海湾苹果优生区,包括大连市的全部及葫芦岛、锦州、营口市的南部地区,应集中发展优质苹果。其中,大连市和营口市要重点进行品种更新改造,主攻果品质量和果品出口;锦州市和葫芦岛市主攻幼树早期丰产,提高单产水平。同时,该区域内还是晚熟葡萄的最适宜区,大连市和绥中南部是桃最适宜区,金州区以南地区是甜樱桃和巴梨最适宜区,应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中部优势果品产业区,包括鞍山、辽阳市的全部,朝阳、丹东市的南部和葫芦岛、锦州、营口市的北部。朝阳市的南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金冠苹果;鞍山、辽阳两市要重点发展南果梨;锦州市的北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葡萄和苹果梨;营口市的北部和丹东市的南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寒富苹果,其中,东港地区要重点发展草莓和树莓,凤城地区要重点发展树莓和蓝莓。北部地区,主要是朝阳、丹东市的北部,沈阳、抚顺、铁岭、本溪、阜新市的全部,要重点发展寒富苹果、苹果梨及秋子梨系统的优良品种及中早熟葡萄。

2.调整树种结构

到2014年,适当调整苹果、梨生产规模,稳定葡萄生产面积,发展其他中小树种。苹果面积380万亩,产量300万吨;梨面积270万亩,产量200万吨;葡萄面积100万亩,产量100万吨;其他树种面积215万亩,产量170万吨。

三、加快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建设良种苗木繁育体系

1.加强果树品种选育和引进,加快良种化进程

从国内外引进苹果、梨、葡萄、桃、李、杏、樱桃、草莓、树莓、蓝莓等新品种及砧木品种,充分发挥全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推广部门的力量,通过试栽、筛选,利用引进资源进行杂交育种,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优良品种,加强引种及种质资源的管理,继续保持果树育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抓好地方名优水果品种的提纯复壮

对南果梨、绥中白梨、金冠苹果等地方名牌水果品种,重点开展选优工作,解决品种退化的问题。

3.开展地理标识认证,加强品种保护

重点指全省的地方名牌品种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如寒富、辽伏、华红等苹果,南果梨、秋白梨、锦丰、尖把、花盖等梨以及葡萄、黄桃、樱桃等品种。鼓励各类果品申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生产企业,要强化从原料到加工、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以保证果品质量。

4.建设一批果品良种繁育中心

积极促进主产区建设果品集约化育苗场,构建果树种苗繁育体系。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中心(场)的水、电、路和良种繁育设施、实验检验用房建设,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培育一批果品原产地保护产品,加大对省内优质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完成老残果园的改造更新工作。

5.加快果树苗木管理立法工作

争取《辽宁省果树管理办法》升格为条例,加强果树种苗管理,实行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制度,规范果树种苗市场秩序,确保生产用苗质量。

四、转变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民增收

1.完善果业标准体系,推进果品生产标准化

大规模开展标准果园创建活动,带动果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完善辽宁省主栽树种和优良品种的地方标准,特别是寒富苹果、锦丰梨、秋白梨、设施葡萄、葡萄贮藏、南果梨贮藏、草莓苗木繁育、树莓、蓝莓等技术标准。逐步建立从苗木生产到最终产品的全程标准化体系及科学合理的省、市、县三级质量监测体系,以指导和规范果品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加快建设优质果品基地

在环渤海湾地区建设优质苹果基地;在辽东半岛北部地区和辽宁中北部建立梨基地;在辽南、辽西和辽北的平原地区建设葡萄基地。大力推广果、草、牧、沼气、节水灌溉配套的生态果园建设模式,推广果实套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把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国际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3.建设一批果品设施化生产基地

在大中城市郊区和水果优势产区,支持建设一批设施化、集约化果品生产基地,重点加强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果品标准化生产,保持全国设施水果生产的领先地位。

五、完善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果业科技成果转化

1.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技术推广体系,支持果农组建自己的果农协会、行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使其在技术推广中发挥更大作用。省农业主管部门要将果树技术培训纳入全省农业科技培训总体计划,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组织果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

2.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积极筹建国家级果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处理平台,并在果品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3.建立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果品检验检疫风险预警体系,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部门协作,实现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共同应对重大突发安全事件,不断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

4.积极开展果树新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鼓励龙头企业成为科研、推广的投资主体。加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推广部门之间的合作,对制约辽宁省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联合攻关,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鼓励企业参与果树新品种引进、开发和新技术的研发,鼓励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科技入股,参与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与科研、教学和推广部门形成紧密的联合,支持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六、扶持龙头企业,推进果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不断完善引资的优惠政策,着力引入和推进具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为果业企业在我省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发展水果深加工业,重点以苹果浓缩汁加工为主的果汁加工企业、以山葡萄和冰葡萄加工为主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以黄桃加工为主的水果罐藏制品加工企业、以杏仁加工为主的果品饮料加工企业、以单体速冻草莓加工为主的草莓加工企业、以新兴水果(树莓、蓝莓)加工为主的加工企业以及贮藏能力和出口能力均超过万吨的果品出口企业;在省级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时,对果业龙头企业倾斜。符合条件的果业加工龙头企业,可享受省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扶持政策。

2.培育果品营销主体

鼓励发展各类果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提高果品营销组织化程度。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

七、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扩大优质果品出口

1.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

改造沈阳市中心果品批发市场,加强市场信息、质量安全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冷藏保鲜、加工配送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销地批发市场在基础设施、管理、技术等方面升级改造。改扩建大连、鞍山、葫芦岛等地的果品批发市场,改善批发市场场地、道路、交易厅(棚)、水电、信息服务、质量检测、采后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

2.强化产销衔接功能

鼓励农贸市场与果品生产、流通企业及生产基地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支持在重点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地建设中继性冷藏物流中心,与城区冷藏配送中心形成对接。提高鲜果产品运销能力,在重点地区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改善果品的流通环境。

3.拓展国内国际果品市场

以果品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强与国外果品贸易企业在果品基地建设和出口贸易方面的合作,支持果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获得国内外市场准入资格,搞活市场流通。支持和引导各市县或果品营销企业有组织地在重点城市组建果品销售中心,在中小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在俄罗斯东部的中心城市建立窗口,搭建对外果品贸易平台,建立稳固的贸易关系,促进双方果业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积极开拓东南亚果品市场,举办形式多样的果品推介会。

4.建立和完善果品信息网络平台

将果品市场信息建设纳入百万农民上网工程,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收集发布果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最新动态综合信息。建立果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增强信息处理技术手段,壮大分析预警队伍。建立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快速、便捷的方式与果农直接交流,切实发挥市场信息对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导向作用。

八、完善调控保障体系,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

各水果主产区,切实将果业作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建立以农民增收、质量效益、生态环境、投资环境为主的果业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年度考核,兑现奖惩。对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技术人员等,要给予重奖和表彰,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果业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果品生产、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带动农户多、有竞争力、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倡导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支持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提高“优质水果提质增效工程”建设的融资能力。省级财政和重点水果产区市、县财政要积极筹集资金,支持果树新品种引进、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示范、果树标准化建设示范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

3.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

对果品初加工和流通企业,简化增值税抵扣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对果品出口减免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继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继续落实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通行费政策。支持环保节能和放心食品绿色市场建设,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连锁超市供应链对接工作。提高果品生产用地征占补偿水平。逐步加大对果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认证的支持力度。扶持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果品生产与流通组织化程度。

4.建立健全风险应对机制

建立果品生产和供应平衡调节机制,用信息引导生产,避免总量供求失衡和价格大幅波动。参照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保险的做法,加快建立果品生产保险制度。

作者简介 宋国柱(1976.7-),男,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从事果树、花卉、蚕业行政管理及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果业果品果树
种果树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葫芦岛市“十三五”建设果业强市的战略构想
怎么解决施肥引起的果树烂根
发挥近郊优势 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红山区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