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从1941年至1943年长达2年7个月在敦煌的文化苦旅,不仅使张大千借古开今成为一代巨匠,而且使早已失传的晋唐绘画传统重回中国画坛,形成了一次中国绘画的“文艺复兴”。
敦煌壁画代表的是早已失传的职业绘画技艺和传统。晚清民国时,绘画主流是文人画,主张逸笔草草,抒发内心,线条随性而为,色彩多用水墨,职业绘画的技法、塑形和色彩已基本被抛弃。而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集中古绘画之大成,使唐代至精至美的人物画重新被发掘、振兴,激活了中国画的文化基因,重振了中国绘画。
张大千当年按原大小、原色彩临摹敦煌壁画,一笔一划原样复制,丝毫不掺杂自己的创作意图,尽最大可能保持壁画的艺术特色。为临摹这些壁画,已负盛名的张大千在敦煌过了近3年苦役般的生活。为避免损坏壁画,张大千先让弟子站在架子上悬空提纸,由张大千勾摹线条,随后出洞将蜡纸覆在绢或纸的背后,利用阳光照射,用柳条炭勾勒出透过的影像,再用墨描。随后,再将架子搬进洞内,由学生比照壁画上色。
敦煌之行,张大千花费5000两黄金,不得不变卖240余幅古代书画,并拼命创作卖画,直到20多年后才还清债务。他在敦煌共临摹了336幅作品(莫高窟276幅,榆林窟60幅)但一生从未卖过一幅敦煌临摹作品。1955年,张大千家人将这批作品的大部分捐赠给四川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