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云
我收藏绣品,纯属偶然。平时收藏钱币,经常在市场、农村庄户见到不少传统刺绣作品,鲜有人问,且价格便宜。因爱其美,就顺便收购了一些。我恰似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拾荒者”,收不起那些名贵的古董珍玩,便将这些古钱旧绣当作宝贝,收集、整理、归类、记录……闲暇时翻出来细细品味、欣赏,倒也能悟出一些看似浅显、却又耐人寻味的东西来。好比我的旧绣藏品中,有一件精美的京绣手包,以它为窗口,却也能将清代宫廷绣窥探一二。
这是一款奢华精美的女式手包,手包上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给王母娘娘拜寿的蟠桃盛会:天宫中祥云缭绕,瑶池里瑞雾缤纷。但见那,奇珍异石般般美;看不尽,四时花卉色色新。侧身而坐的王母娘娘衣裙华丽、眉目慈祥,正接受着众仙的朝拜。旁边一个持扇的仙童正跟王母娘娘在嘀咕着什么。手包的另一面,描绘的是一位手托鲜花和寿桃的红衣仙女,正跟一位手捧美酒的绿衣仙童驾祥云匆匆赶往瑶池……画面的人物不多,却显得异常热闹、大气,彰显出一种富丽堂皇的天宫气派。手包的封口处是一排铜鎏金的秋蝉雕刻图案。上面镶嵌着一颗流光溢彩的蓝色宝石和一颗熠熠生辉的墨玉翡翠。其工艺之精湛,装饰之豪华,足以动人心魄。
关于这件旧物,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珍贵的晚清宫廷旧照。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旧照中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瑾妃,或者瓜尔佳氏,她们的手边或膝盖上,都有一个精美的小包。而这种作为宫廷时尚的小手包正好与本文中的刺绣手包类似。
清王朝是中国皇朝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如果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算起,享国296年(1616-1911)。强盛时的清朝,版图超过1300万平方千米,人口达四万万之众。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然而,清朝也同汉、唐、宋、明等封建王朝一样,在历史的轮回中重复着崛起、繁盛、衰微、覆亡的轨迹。尤其是清代晚期,在西方列强鸦片加炮舰的叩打之下,大清的国门竟不堪一击。内忧外患,四面楚歌,昔日强大的大清帝国已垂垂老矣。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宫廷内部,仍关起门来自我陶醉,穷奢极侈,歌舞升平。本文中所示的这些清宫旧照,故宫博物馆珍宝馆里那些琳琅满目的珠宝首饰,以及这件镶金嵌玉、奢华极致的刺绣手包就是晚清宫廷那段回光返照、落日余晖岁月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在宫廷里,这种时尚的手包常被用来装一些梳子、小镜、手帕、印章之类的小物件,以供宫中贵妇们聚会时方便使用。这件手包里至今还留有一面别致的原装梳妆小镜就是明证。至于这件宫廷宝物是如何流出宫禁、失落民间的,说来就话长了。在这里先卖个关子,或许聪慧的读者能从这件沧桑而不失华丽的手包上,在它金丝银线里、在它美妙画图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吧。
清代晚期,西风东渐。因此,这手包的造型完全是西式的。而手包的工艺则是典型的中国风格,而且应该是由当时的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据《清实录》记载:“内务府造办处总揽宫廷造办事务,其下有绣活处(外称绣花局),专事负责上用和宫用刺绣事宜。绣匠约三百名,各省选用,每三年一班”。“上用”即皇上用的服饰用品,“宫用”即后宫和皇室成员所用。
绣活处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三百来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专为皇上和后宫制作刺绣的服饰及各类刺绣用品。因此,制作出来的绣品称得上是“料不厌其精,工不厌其细”。图必吉祥、纹必有意;富贵华丽、五彩缤纷。盛极于明清两代,领全国绣艺之风骚。这就是著名的宫廷绣(又称宫绣)。本文所示的这款手包就是宫廷绣仅存的珍贵实物之一。
我们且以这个手包为窗口,来探究一下清代宫廷绣的特点。
宫廷绣的颜色。严格地说,宫廷绣的颜色只用四种,黄、黑、红、蓝。黄为权、黑为玄、红为喜、蓝为贵。四种颜色搭配出来的色彩与明清官窑瓷器中粉彩、珐琅彩的颜色十分相近。这件手包的颜色就是以明黄色为基调,辅以红、蓝两色。从稍远处观看,其风采就像是一件精彩别致的珐琅彩官窑瓷器一样。
宫廷绣的用料。因为宫廷绣是直接为帝后及皇亲权贵服务的,所以它的选料极为考究、名贵,甚至达到不惜工本的程度。所有的绣品全部都是以当时最名贵的苏杭绸缎作为面料。这件手包的外层就是采用高档的明黄色绸缎,而手包内档也用的是极柔软的粉红色缎料。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手包的颜色仍是那么炫丽,手感还是那么柔软。
宫廷绣的用线。与所有的刺绣一样,宫廷绣也主要是用蚕丝缂出的绒线来进行刺绣。不同的是,宫廷绣在刺绣中还大量直接使用了黄金和白银。具体做法是先将黄金和白银锤打成极薄的箔片,再捻成很细的金丝银线,然后根据需要使用于绣品中。可以看出,这件手包的绣制也是用了很多金线的。它的工艺是先将主要图案用普通丝线绣好,再用极细的金线绣成网状,铺在绣面上,就像给绣品罩上一层金网一样,雍容华贵、金碧辉煌。
宫廷绣的绣法和工艺。宫廷绣的绣法采用的是其传统的缠针、接针、补针等针法,用分层作色、变换色块的方式来表现图案的色彩差异、阴阳变化。在工艺上经常使用洒线绣、满绣、补花、堆绫、穿珠绣、平金绣、盘金绣等独特手法。例如,这件手包图案上仙童手持的宝扇就是盘金绣。即先用金线盘成宝扇的形状,再用普通线将宝扇固定到图案上。
宫廷绣的图案与纹饰。宫廷绣的图案和纹饰以写实为主,多以宫廷画师的工笔绘画为稿本。“图必吉祥,纹必有意”是宫廷绣经年不变的八字真言。无论人物、动物、植物,都有典可查,有案可考。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件手包上那满满当当的图案、纹饰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了:蟠桃盛会的吉祥之意自不必说,仙桃——代表长寿;菊花——又称太平花,代表太平盛世;牡丹——代表富贵;灵芝——长生不老;祥云——风调雨顺;岩石——江山永固。蝉与“禅”谐音,表示佛法无边,神佛护佑。
宫廷绣的绣匠。根据《清实录》可知,宫廷中绣活处的三百多名绣匠全是男工。因此,宫廷中使用的所有绣品,无论服饰、日用品,全部都是出自男工巧匠之手。这一点,也是宫廷绣与其他绣种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的,宫廷绣似乎缺了些女性的阴柔之美,却多了份男性的阳刚之气。再看这件出自宫廷绣匠之手的手包,它与其他的刺绣手包相比,更显高贵和大气。
总结起来看,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宫廷绣在封建社会官本位的主流文化中“唯我独尊”的霸主地位。无论帝后服饰、嫔妃饰物,还是各类宫廷用品、文武补子,它绝无半点取巧、媚俗和轻率之风。与民间刺绣中常见的文人意趣、商贾艳俗、闺阁稚美和乡土清幽的风格截然不同,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帝后之尊和王者之气。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皇上没了,太后没了,奢华的后宫自然也没了。原本为帝后们服务的宫廷绣失去了服务的对象,绣活处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可以想象一下,那些身怀绝技的绣匠们是怎样满怀惆怅地离开宫廷、流落民间的?又是怎样为了生活而放下身段,为平民百姓来绣制服饰的?在这样的境况下,昔日的“图必吉祥,纹必有意”八字真言怎能不走腔变调?严格的颜色要求和形制规范又如何坚持得下去?更不用说那昂贵的面料,真金白银的绣线和繁复的工艺了。“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自此,源自于明清两代达数百年之久的宫廷绣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彻底地消亡了。现存为数不多的宫廷绣实物,包括这件珍贵的手包,见证的只不过是当年宫廷绣那逝去的辉煌而已。
深宫梦醒,物是人非。历史已然翻过新的一页。面对渐行渐远的宫廷绣背影,放眼祖国大地上生生不息、繁花似锦的众多民间绣品,我深感历史是公平的。宫廷绣之所以失落,在于它走的只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路线,在于它追求的是不计工本、但求奢华的虚诞之美。而众多民间绣品却是“紧贴时代、雅俗共赏”,以服务广大民众为旨归。因此,无论是沧海还是桑田,它都能携过去的百年辉煌,来迎接新一轮的百年梦想。
窃作词一首《一丛花》,堪为本文结尾。
闲将旧绣细端详,
看彩线行行。
云遮雾漫深宫里,
可曾想、国破家亡?
清夜梦长,金镶玉嵌。
手袋盛江山。
而今翻过旧篇章,
诗酒唱潇湘。
斜针纵引千丝乱,
终还是、一代君王。
此物寄取、前朝故事,
研究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