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娜
“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诗是米芾的,字却不再是米南宫(米芾曾任礼部元外郎,人称米南宫)的英姿勃发,而是一副老实敦厚的样子,书者是石庵,即清朝的刘墉。
刘墉(1720—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诚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是乾隆时期的朝廷重臣,“老成练达,品行端方”,有贤相之誉。在前些年电视台热播的清宫戏中,“宰相刘罗锅”出了些风头,知名度还是很高的。
康熙乾隆时期最推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风,追求仕进的读书人都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刘墉也不例外,习字从董、赵入手,但他博采众家,不甘心栖息于流风之下,中年时喜欢苏东坡的字,七十以后,潜心于北朝碑版。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赞他的书法“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清·徐珂《清稗类钞》推他为“一代书家之冠”。
初看刘墉作品,会被篇中一些“墨疙瘩”吸引了视线,刘墉喜用“涨墨”,有“浓墨宰相”之称,但也因此受到“墨猪”之讥,对此徐珂说:“世之谈书法者,辄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之佳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
从这幅字看,《松轩随笔》和《清稗类钞》的评价是有道理的,还真不是“墨猪”。“墨猪”者,形态肥而笨,气息滞而浊,这幅作品则恰恰相反。那些浓墨的笔画并非缺骨乏力、浮于纸面,而是暗用顿挫,形态精巧、体格结实;比如首字“三”,看似随便地点了几下,其实三笔的起收、提按各各不同;“家”、“蒙”等字顿挫分明,绝不含糊;“金”、“无”笔画洇连,但脉胳清晰可辨。重墨的点画如顽石、如花瓣,独具美感。刘墉的“涨墨”上承金石味与“屋漏痕”,是一种高级的笔墨技法,是需要深厚的功力的。
这幅作品结字平和,不剑拔弩张,字内富于天真烂漫之趣,寓巧于拙,劲气内敛,唯其神藏,方能味厚。字字独立,字距疏朗,章法有些像杨凝式的《韭花帖》,浓墨的字散落其中,浓淡对比,如满天星光,忽明忽暗。墨的浓黑,恰恰映出了篇中的明净之色。“浓墨宰相”此书,实以沉静淡雅见长。神韵接近董其昌,但形态已非董的流动秀媚。刘墉受黄庭坚“笔短意长”之说的启发,点画不求龙飞凤舞,而求深厚中的灵动,老实中的俏皮。如果以人格来比喻,是平和而又颇有些幽默感的。总体来说,刘墉书法以静趣二字取胜,不入凡俗,虽算不上高古之格,却别开生面,可以说是文中的奇趣小品,水中的柳岸方塘。《芳坚馆题跋》说:“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国朝作者能副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有人把刘字的宽厚平和理解为宰相气度,虽然挺有趣,但不易服人,字里反映出的除书法素养,更多的是个人气质与情趣,与行政能力似乎关系不大。乾隆当皇帝虽然气度不凡,他的字却平庸,有小家子气。
从这幅作品还可以看出苏东坡丰润的用笔、颜真卿宽厚端严的结构,味道很丰富,但最终让人觉得谁都不是 ,而是刘墉自己。这正是上乘书作的魅力所在——既让人熟悉,又让人陌生;既让人感到爽口,又让人感到滋味深长。刘墉在书法上见识广博,又有很自觉的个性追求,他在给清代另一位大书家伊秉绶的信中说:“气骨膏润,纵横出入,非吾所难;难在有我则无古人,有古人则无我。奈何奈何!”可见他在努力摆脱古人形迹的束缚,关于这一点,他和翁方纲之间那场著名的“交锋”就是生动的说明:
《艺舟双楫》载:刘墉的学生、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互问两人书法,翁说:“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刘反驳道:“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
刘书能被广泛接受,已经有力地说明了他的笔下有“古人”——有优秀的书法传统,“气骨膏润、纵横出入”不正是帖学的精华吗?而“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才是对古人最好的继承。
通过刘墉《米南宫诗帖》,一斑知豹,我们会对刘墉的书法修养和独创精神有所认识。
链接:
刘墉的书法风格变化
如按时代划分,刘墉的书法有早、中、晚年的变化:
早年,约20岁左右,书法学赵孟頫、董其昌,笔法稚嫩妍美,正如徐珂《清稗类钞》所云:“文清(刘墉)书法……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艺舟双楫》说:“文清少习香光(董其昌)”。
中年,约30岁以后,书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法雄深雅健,骨肉相兼,气苍韵遒,独具一格。故《艺舟双楫》、《清稗类钞》说他“壮迁坡老”(苏东坡),“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代表作有故宫藏刘墉57岁(1775年)作《送蔡明远叙》轴。
晚年,约70岁以后,书法北朝碑版,正如《书林藻鉴》引《艺舟双楫》所云:“文清(刘墉)……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又说“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相,此诸城(刘墉)之所以或过华亭(董其昌)者”。
刘墉的款题
书画作品中,作者本人的署款和题记是借以表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亲笔,以取信于人,它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但后人可以将款题进行拼配,真书画配假款层出不穷。代笔书画往往又是书画假款真,故使书画中款题的鉴定作用降低。款题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牢记作者的不同款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刘墉的书法也是如此。谈到刘墉的名款,见于记载的有“刘墉”、“石庵”、“日观峰道人”、“石盒”、“木庵”、“青原”、“香岩”、“东武”、“溟华”等。见于传世作品中的有“刘墉”、“石盦”、“石庵弟墉”、“石庵刘墉”、“石庵居士”、“晚香堂刘墉”、“弟墉顿首”、“日观峰道人书”、“刘墉志”、“石庵书旧句”、“十一兄墉”、“臣刘墉敬书”等。这些署款,不仅是刘书鉴定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研究刘墉书法和生平的重要史料,比如“十一兄墉”,说明刘墉兄妹多,他排行第十一。
刘墉的印章
刘墉的印章数量,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有50多方,有的还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刀法、大小、朱白文不同的印章。如仔细分,又有名号、斋名、御赐等不同之印。
1.名号印:有“刘墉”、“刘墉印”、“镏墉之印”、“石庵”、“刘庵之印”、“青原”、“东武”、“石盦”、“日观峰道人”、“刘墉印信”、“香岩”等。
2.斋名印:有“老桂山旁”、“云明馆”、“仙舫”、“清爰堂”、“梅花书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