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背景下的绿色会计问题探讨

2014-04-29 11:44丁琳
中国电子商情 2014年5期
关键词:核算环境保护绿色

丁琳

引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逐渐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绿色会计”概念兴起开来。本文对绿色会计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绿色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对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近年来,人类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失衡和生态恶化等昂贵的代价。2013 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敲响了环境保护问题的警钟,也将节能减排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在全球位居前列,无论是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对于整个世界发展的社会责任来说,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都是我国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前进方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并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作为日后的工作重点,而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总目标。

面对这股节能减排热潮,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会计界也开始思考如何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由此,会计一个新的分支——绿色会计应运而生。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葛家澍教授就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将绿色会计概念引入中国。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绿色会计在我国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问题尚未形成定论,绿色会计也未得到有效的运用,对于绿色会计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节能减排背景下的绿色会计内涵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

绿色会计,也称环境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在会计领域中派生出的一个新型分支。从宏观来看,绿色会计是指将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体系中,而从微观来说,绿色会计指的是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运用环境核算的方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理解,主要侧重于微观层面。综合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会计的阐述,本文将绿色会计定义为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采取一定的计量方法,记录自然资源成本及环境污染成本,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复杂性的学科。

(二)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诸多方面并无明显区别。只是绿色会计加入了新的计量要素,且更加注重会计成本。绿色会计在资产要素中应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准备和环境资产净值等科目,在负债要素中设置环境负债,包括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应付环境资源保护费和应付环境污染治理费等。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应设置环境资本,在收入要素中也应设置环境收入,核算企业因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而获得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除此之外,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核算内容也不尽相同。传统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的反映和监督。而绿色会计则以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中心开展会计活动,复杂的环境因素在很多时候不能单纯以货币计量,绿色会计还会以实物百分数、指数、图表或文字附注等作为辅助计量和披露方式,采用多元计量取代货币计量。

二、我国绿色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立法不健全和执法不严格是造成企业忽视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尽管我国已基本健全了会计及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却没有颁布明确会计部门绿色会计义务的法律。同时,由于地方利益与社会全局利益的冲突,相关环保部门的法律执行并不严格。绿色会计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并无直接益处,只有额外的负担,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要求,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将绿色会计的理念普及并实行。

(二)理论体系不成熟

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为罕见,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会计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具有规范的会计核算前提,如对会计主体核算的客观性、相关性、谨慎性、可比性原则等,这些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保证了财务会计核算的统一性。而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起步于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对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的确定,有的是直接套用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有的是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尚未形成一致结论。由于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计量方法尚不完善,导致绿色会计报告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也基本上是企业的个体行为,具有很大随意性。

(三)社会重视程度不足

面对环境问题,多数人仍以一种事不关已的心态对待,整体的国民环保意识仍较为薄弱。而企业本着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会忽略社会责任及环境责任。另外,政府作为企业与民众的带头人,环保意识的普及也颇为缓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对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环境问题虽然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使用环境信息的主要是政府,社会公众对于绿色信息的关注较低。同时,企业进行的相关披露并不能在短期直接为企业带来股价上升或提升形象等效益,使企业缺乏披露绿色会计信息的动力。

(四)实际操作困难较大

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导致某些地区的企业不具备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不同地区对绿色会计接受程度不同,给企业实施绿色会计造成了观念上的阻碍。同时,我国目前依然处于绿色会计的研究实验阶段,在我国从事绿色会计研究的多是专业人士。由于缺乏系统的相关培训,普通会计人员很难接触到绿色会计。另外,由于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各大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社会中真正精通绿色会计的人才少之又少,绿色会计的实施缺乏人才智力保障。

三、节能减排背景下发展绿色会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有了整体要求及惩罚办法,但是对企业在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等方面义务的规定并不明确,使得部分企业利用法律漏洞逃避环境保护责任及相关信息披露。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制定有关节能减排标准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履行节能减排义务提供法律依据。另外,国家应尽快弥补绿色会计在法律领域的空白,通过补充《会计法》或制定《绿色会计法》,将环境保护与监督列入会计核算,为绿色会计的发展建立法律基础。

(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绿色会计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同会计学交叉结合形成的学科,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所以在研究绿色会计时,我们应关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应建立属于绿色会计学自身特有的理论框架,使绿色会计真正成为会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不仅是会计学中的一部分。另外,还应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与实务经验,并注意结合我国自身的经济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增强政府、企业与公民的环保意识

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还要增强政府、企业及公民的环保意识,形成有利的发展环境。首先,要杜绝政府官员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的老观念,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要求政府官员不要将眼光局限在短短几年的任期之内,而是将眼光放远、放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其次,企业作为绿色会计实践的重要主体,应该消除对绿色会计的误解,认识到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能够使企业降低环境污染罚款开支,还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软实力。最后,国家还应该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使绿色会计逐步被企业和市场接受,提高企业发展绿色会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加强绿色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绿色会计由多门学科交叉而成,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传统的会计人员很难直接胜任。因此,高等院校和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相关培养和培训,尽早将绿色会计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条件相对成熟时,高校会计教育应单独开设绿色会计课程,企业也应定期开展绿色会计培训,在提高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学知识的同时,强化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为绿色会计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四、结论及建议

经济越发展,环境越重要。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核心,绿色会计在这种大环境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法律法规不健全、理论体系不成熟、社会环保意识缺失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极大阻碍了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因此,本文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对绿色会计的要素确认、信息披露等形成统一的规范。另外,国家还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使社会公众了解绿色会计,使企业自觉接受绿色会计,加强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打造良好的绿色会计发展环境。

绿色会计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国家应加大发展绿色会计的资金投入,积极推动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环境审计监督体系,解决绿色会计在实际操作中的难题,尽早实现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有机结合,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论中国绿色会计理论.[J].财会研究.2013.(1).

[2]黄秀华.绿色会计发展刍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3.(11).

[3]张庆来,范艳.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3.(9).

[4]孙继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环保会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

猜你喜欢
核算环境保护绿色
环境保护
绿色低碳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