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阁
一
南阳旧时的婚嫁礼仪,沿袭古代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只不过根据家庭条件的差异,每道环节有繁有简,有些环节趋于简化。六礼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亲迎即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有:
大娶,一般婚期三天。喜日前三五天,男家向亲朋发请帖,通知婚期,受贺礼。女家备嫁妆,亲朋添箱。届时男方亲友前往贺喜,张灯结彩,贴喜联,奏鼓乐,迎娶择吉时起轿,内坐压轿童。轿前走一个夹红毡的,专管放炮,后有两灯笼、两火把、两支三眼铳以及鸣锣的、打彩旗的两人,鼓乐队一班,还有一个挑鸡的。另有一束葱、一束艾,取聪明爱见之意。到新娘家,家人迎接,向压轿童施礼,躬请下轿,设简易酒菜招待。亲家母配上一只母鸡,把葱、艾留下,挑鸡的把一对鸡子挑回男家。轿到女家,稍停,男方催走,新娘着礼服,以红盖头遮面,盘座椅上,由亲属拥抬入轿,女家派送客护送到男家。轿来去不走一条路。花轿到家,新郎出迎,未下轿前有一人一手用钳子夹起一个烧红的铁犁铧,一手提一水壶,将水浇于犁铧上哧哧冒烟,绕轿转三国,已毕,新郎朝轿门行作揖礼(俗称拜轿门),新娘方下轿。送客用椅子抬着新娘走在布袋上,转布袋者将两条布袋轮流倒转铺地,同时口唱转布袋歌:“布袋转布袋,当上官太太,挨问领仨娃儿,考上俩秀才。”由两名属相与新娘不相克的女宾,双手搀扶新娘下椅子,过马鞍(取平安之意),至天地桌前(由红布铺盖着的方桌,其上放斗,一对红蜡烛,斗底四角放若干零钱,装满粮食,上插杼、秤,秤上挂铜镜、锁等物,红纸封口),首先叩拜天地,然后新郎将天地斗上的锁捏住(表示永结良缘之意),即携新娘入洞房。然后是撒床。撒喜床的人,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核桃、红枣、花生等物,撒床人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接着,新娘开始洗脸,梳妆。新娘发辫梳成盘头,俗称“上头”,用细绳薅除脸上的汗毛(净面),穿上新衣,从此新娘正式告别姑娘时代成了媳妇。为新娘梳头装扮者边梳边唱新娘冠戴歌,通常为:“新媳妇冠戴坐杆草,越过越热闹;一木梳,二木梳,寻个女婿卖红薯;一篦子,二篦子,寻个女婿是戏子;一耙子,二耙子,过年领窝猪娃子;一拢子,二拢子,过年女婿戴顶子;梳梳鬓尖儿,女婿做官儿;拢拢后鬓儿,女婿上任儿。”饮交杯酒,宴请宾客,晚上由同辈相陪,嬉戏逗趣,俗称“闹房”。在洞房里装扮整齐后,新郎、新娘在天地斗前向父母、亲戚长辈磕头,受头者当场赠钱,俗称“头钱”,多少不等。次日,由婆母或长者率领新婚夫妇到各家去认族,然后到祖坟叩拜,俗语“新人不上坟,一辈子不算人”。三日后,新郎伴新娘回娘家省亲,俗称“回门”,婚礼至此告成。
南阳老城内婚娶殊异,婚礼一般在夜间进行。夜娶习俗,始于明代,据传藩封南阳的唐王朱桎横行不法,居民为势所迫,致不敢白昼婚娶。此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废除。
二
1.南阳婚俗礼仪中的敬神、驱鬼习俗
南阳位于楚汉文化的交会地带,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灵魂不灭观念。为了防御鬼魅,辟除邪恶,人们采取了许多辟邪的方法,以至形成了风俗。
在南阳城区的夜婚礼俗中,有一项程序是醮仪。醮仪就是亲迎之前的祭祖之礼。男方和女方一样,都是在亲迎当天一大早,父母带领子女来到自家的祠堂摆酒,举行醮仪之礼,向祖先禀告。祭祖以后,长辈当着祖先的面,对子女依例进行训导,子女向父母行礼,表示遵命。
在娶亲的队伍中,有一人拿一个三眼铳,逢过桥、坟地一定要放几铳,表示驱邪。花轿到家,新娘下轿前,用凉水浇烧红的铁犁铧,亦是为驱邪气。
2.娶亲时花轿来回不走一条路
一般按逆时针旋转方向,花轿去时走右边,回来时走左边。古人言,如果花轿来回走重路者,新婚夫妇则生男不生女或生女不生男,不走重路者,则儿女双全。所以,如果只有一条路,哪怕绕远一些,也一定得遵守规矩,不走重路。还有婚礼中的新娘冠戴歌、撒床歌等,都是地方方言,诙谐有趣,内容与此一样,都是希望子孙兴旺,家族昌盛。
3.婚礼中虐媳、虐婿现象
在南阳地区,旧时婚礼中有虐媳、虐婿风俗。如闹房、摸新娘、不过三天没大小等,就是在头三天内,人们不论辈分长幼出入新娘房内都比较随便,都可以和新媳妇闹着玩,开玩笑,可以变着法取笑她,搞恶作剧等,新娘还不能怒形于色。此外还有迎新娘时向她头上撒苍子籽儿,向被子里装蒺藜,以及压床、听墙根等。三天过后,新郎陪新娘回门。新郎进村时,冷不防会有人把他摔倒,弄得满身是灰,也不能发火。新娘家的嫂嫂们,则会包一碗辣饺子让新郎吃,饺子再辣,也必须吃完。还会给他打上花脸来取笑等等。这些虐媳、虐婿风俗,都应是抢婚时代的遗俗。
纵观南阳近代婚俗,在中国大一统社会背景下,与其他地区相接近,但它融汇了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因素,又表现出众多的地域性特点及民俗事象,是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整理和弘扬这些地方文化,对于研究历史学、社会学、美学和民间文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南阳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