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与草原文化

2014-04-29 00:44刘金祥
寻根 2014年5期
关键词:阴山狩猎岩画

刘金祥

岩画作为一种石刻艺术,是指在山体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镂刻的彩画、线条、浮雕的总称。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先民们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简约的方法——石刻,对生产方式进行描摹,对生活内容予以记述,是他们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人类在岩石上镌刻画面,大约有四万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岩画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地区,非洲岩画大都集中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东非国家,亚洲岩画绝大部分在印度和中国。中国古代艺术是在农耕文明环境中产生的,是华夏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而任何艺术都具有其地域性,各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生态必然孕育出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岩画从内容上大致可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艺术系统,而北方艺术系统中以表现动物形态和狩猎行为的内蒙古阴山岩画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成为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

东西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南部,其南北草原广袤辽阔,夏季气候温润,草木繁盛肥美,适宜食草动物繁衍和生长,我国古代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如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纥)、敕勒、党项、蒙古等相继在这里劳作和生活,创造了璀璨多姿的草原文化,20世纪60年代在阴山山脉发现的岩画就是这明媚瑰丽的草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阴山岩画诞生年代的上限可推至新石器时代,下限则延续至近代。在阴山山脉西段东西长3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区域内,目前已发现的150多个分布群中共有5万多幅岩画,覆盖地域达2.1万平方公里,内容包括人物、动物、狩猎、车骑、舞蹈与突厥文、回鹘文、西夏文、蒙文等,这些岩画是探赜和追索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阴山山脉中的岩画或敲凿或涂绘或磨拭,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北方草原上少数民族狩猎、祭祀、交战等历史场景,其朦胧粗糙而又精致美妙的图案、文字、符号、标记,犹如镌刻在阴山山脉这座因远古山川运动断裂挤压而堆塑的群雕上的铭文一般,存留和辉耀在厚重的草原文化史册中。被誉为“中国岩画之父”的盖山林先生认为:在书籍发明之前,游牧民族的远祖曾经通过歌传口授、在甲骨上刻字、在陶器上刻绘符号等方式记录历史事件,但留给今人的痕迹只是漫长浩瀚历史中的一簇浪花、几片涟漪,今人无法从中探得历史全貌,阴山岩画恰恰弥补了这种缺憾。

作为石头上的绘画艺术,阴山岩画呈现卓异的特征和奇诡的风格,且具有难以隔断的继承性和延续性。阴山早期岩画中的兽类及狩猎图式,葆有强烈的写实风格。这一时期岩画的创作者大都是草原上的猎人,他们在长期与动物的博弈角斗中,熟稔各种动物的外在形象和生活习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借助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动物形象也是写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草原猎人都有娴熟笔法从事岩画创作,而是那些具备猎人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才能磨砺铸塑出敏锐的草原生活观察能力和奇绝的草原艺术表现能力,也才能使阴山岩画呈现出浓郁的写实风格。伴随写实风格的出现,象征手法也同时诞生。在阴山岩画中几乎所有的面具都比较抽象和简括,比如关于鹿的岩画,往往只是绘就一个鹿角,这种强化和夸大动物四肢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象征主义风格异曲同工,这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于不同动物身体的特定部位的格外喜爱或者有意识突出其功能。阴山岩画中还刻有诸多抽象符号,此类岩画几乎均由几何图形组成,创作者用抽象方法表达某一事件、记载某些想法,这些图形符号具有更加深湛的意蕴。回眸和审视阴山岩画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不难看出它是从具象的自然模仿到强调部分的简略描写,再到抽象符号的写意替代。阴山岩画作为原始艺术的重要遗存,是草原先民在记述手段极为匮乏的境况下有意识地对当时生活形态的记录,给后人研究游牧文化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阴山岩画的艺术魅力,无疑来自它的质朴和简约。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蒙昧年月,它们无疑是草原上古代少数民族表达精神诉求的重要方式,融入了游牧先民最真实的情感,书写了草原文明的动人一页。阴山山脉中的岩画,以狩猎为主要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审美价值最高。岩画中所表现的游牧民族先民们围猎、群猎的场面虽已不复存在,岩壁磐石上所雕刻行猎活动中的各种动物绝大多数也已绝迹,但是在阴山山脉中的狼山、包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仍然能够依稀看到极少量已属珍稀野生动物的几种羊。它们登高攀缘,迅走疾驰,激起人们仰慕问询茫茫阴山之千古幽情,发出对自然、历史和人类之旷世喟叹。

动物是古代草原民族赖以生存的衣食之资、生活之源,如此多的动物图像正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先民们对动物崇拜的印证。阴山岩画的动物图像极其丰富,占到总数的90%以上。除了炭窑口那些单独描绘的动物图像,大多数动物图像则与当时的草原狩猎生活紧密相连。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形,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这是对阴山岩画最早的文字记载。在阴山岩画中,草原狩猎是最主要的题材。狩猎岩画既表现了狩猎活动场面,也表现了被猎动物的形体状貌。动物图形中有家畜、野羊、野马、野牛、狼、豹、虎、蛇、鹰、马、鹿、狐狸、野猪、麋鹿等,这些草原动物图形中最多的是野羊,如青山羊、北山羊、盘羊、羚羊、黄羊,最多的一幅岩画刻有200多只野羊。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阴山地区阔远苍茫的草原就是虎狼出没、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在出征前往往在草原上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以此作为演习和祭奠的仪式。举行这种大规模的围猎、群猎活动时,原野上烈火四起,杀声震天;草地里刀光剑影,矢雨纷纷。狩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不仅是捕获食物的主要方式,而且具有浓郁的政治、宗教、军事色彩。原始的狩猎活动,伴随着北方“马背上的民族”的发展历程,一直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已经不再在岩壁磐石上镌刻游牧活动的岩画,阴山岩画也逐渐被封存在历史隧道的深处。但狩猎这种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始终没有停歇止步。相反,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行,狩猎行为出现异化和畸变,变得更加猖獗和疯狂。火药和猎枪出现以后,阴山山脉中不知有多少现代人披荆斩棘,登高涉险,肆无忌惮地追踪猎杀岩羊、青山羊、北山羊、盘羊……古老的阴山在悲鸣,在哭泣。

阴山山脉草原中的岩羊、青山羊、北山羊、盘羊等野羊,其图案从岩画中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千百年来人类不间断的猎杀捕获的结果。从发掘整理出的阴山岩画中可以看出,许多岩画的图形与标记多系猎物藏身之地、途经之地或季节性活动场所。游牧先民们行猎时只要寻着这些标示,就能按图索骥地找到野羊等猎物后大开杀戒。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托林沟的一块岩石上刻有一幅“围猎图”,图中四个手持弓箭的猎人奔袭而来,成扇形围住一群野羊,惊慌的野羊群朝着同一方向奔逃而去,这幅岩画无疑是游牧先民草原狩猎生活的真实表现。在从前,它或许起着传授狩猎阵法的作用,如今在现代人眼中,就成了一个屠戮动物的铁证。在同一地区的一幅“双人猎”图中,两个猎人拉满弓,将箭射向一只长角羚羊,飞出的箭正中其头部、胸口,猎人们等待挣扎的羚羊耗尽体力倒下,这一画面表征着人类征服动物的暴力与血腥。在乌拉特中旗吉公海勒斯太的岩画中有一匹浑身中箭的野马,密如雨点的箭头指向野马的各个部位,反映出在弓箭狩猎时代,一弓一箭很难置野马于死地的实际生活内容。同时,游牧民族先民作此画面也是在施展一种巫术的“咒禁”,这种咒禁倾注着他们获取猎物的强烈愿望。阴山岩画的动物图像虽然极其丰富,但除了炭窑口那些单独描绘的野羊图像,大多数野羊图像则是与当时的草原狩猎活动紧密相连。所以,阴山岩画以图解形式表现了古代狩猎、游牧民族的思想感情,折射了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对狩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阴山岩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游牧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具象展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阴山山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容量日益损毁和减弱,树木逐渐减少,草原渐趋沙化,童山濯濯,旷邻四野,自然植被在天斩人屠中伤痕累累,天性喜欢宁静、嗅觉格外灵敏的野羊们只能退缩到更隐蔽的藏所,活动领地的逼仄,最终导致野羊数量锐减。阴山岩画中的岩羊、青山羊、北山羊、盘羊等野羊,原本是活跃在西藏、青海和新疆的高山或高原动物,自贺兰山进入阴山山脉后,它们的栖息地由海拔三四千米降至海拔一千多米,阴山山脉似乎是它们迁徙的最后一站。假如有一天,这些珍稀濒危的野羊们完全从阴山山脉消失,我们也只能用阴山岩画中先民们精心敲凿摹刻的野羊图形告知后人,这里曾经是一个野羊出没、动物群集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个草木丰盈、青葱如画的地方。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阴山狩猎岩画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Poesía En la frontera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孜孜荣岩画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