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 郝俊峰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形成了海量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基础地质数据和矿产勘查资料。但在地质数据集成应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较为滞后,多数成果资料仅停留在纸介质的存档、查阅、复印、扫描等基本馆藏管理水平,尚未从数据的集成、公共信息化服务产品研发等现代信息化建设方面考虑,导致地质成果资料开发应用水平低、服务功能难以发挥。
为加强和推进全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信息化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应本着地质数据“集群化、信息化”的原则,对全区各类地质矿产成果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质数据库和科学有效的地学成果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以期全面推动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和信息化应用。
海量的地质数据之间有着一定规律可循。现代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从技术层面完全能够实现地质数据的大融合、大集成,进而实现大服务。建设全区地质数据大中心,搭建全区地质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仅能够科学地反映出各类地质数据间内在的规律与关联,并能有效促进专业间地质成果的融会与贯通。通过大数据、大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实现“多源、异构、多维、海量”数据的标准化、信息化,而且会有效促进地质数据信息化应用与产品集成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这对于全面提升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管理工作水平,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转变地质工作的服务方式、提升地质工作的社会化服务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一、全区地质工作概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完成了区内1:100万和l:50万小比例尺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1:20万、1:25万等中比例尺基础性地质扫面工作,基本接近覆盖全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又以1:5万的比例尺为主,积极推进区调、矿调、化探、物探、水文等大比例尺基础地质扫面和1:25万中比例尺的空白区填补及修测。
在完成区域扫面的同时,矿产勘查遍地开花,发现了数千个矿产地,积累了丰富的矿床资料数据,并在成矿规律研究和地质认识上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全区地质成果数字化建设现状
全区在地质成果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尝试,但相对地质工作的推进速度和力度而言较为滞后,不成系统。其中已有的信息化成果主要是一批基础地质成果数据库,包括全区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数据库、1:20万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和部分区域的1:5万区域地质图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钻孔清查数据库、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以及自2005年以来在自治区境内所实施的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成果数据库。
全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对一些基础性地质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进行了必要的数字化。
三、存在的问题
1.地质数据的管理与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可供后期开发应用和数据集成的大数据中心,特别是各类地学成果数据因形成时间不同、技术手段不同、专业内涵不同、管理存放形式不同,明显呈现“多源、异构、多维、海量”等特点,再加上管理及人为因素,形成很多信息“孤岛”。
2.在地质成果资料开发应用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滞后,没有一个可供管理、展示和集成、分析的信息化平台系统。
3.尽管近年提交的地质成果数据资料都已初步进行了数字化,但在开发利用方面缺少统一开发利用规划,形同纸质资料一样多数入库闲置,缺乏系统的信息化应用与集成,地质数据的利用极低。
4.地质资料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十分有限,特别是传统地质成果表达形式过于专业化,使得地质数据的服务受限。没有充分发挥地质数据的潜在价值,及时针对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资料的信息提取与加工。
四、促进全区地质成果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1.明确目标,搭建地质成果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
以现有地学成果数据库为基础,进一步吸收和补充全区境内地质成果资料,搭建地质成果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建立可实现资料共享、共建的全区地质大数据中心。并以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化应用、管理与集成为特点,建立全区地质数据网络生态服务系统。
通过这个服务系统和信息化环境,将全区已形成的所有地质矿产成果资料与数据作为主要的信息源,纳入到信息化网络生态服务平台之中,按照标准化管理和集成展示的原则,为各类用户提供丰富的地质信息服务。
以下是信息化网络生态服务系统的建设方向。
(1)建设一个按照行政区划、地质成矿规律、地质工作程度等要素,可以任意进行科学展示的地质信息平台。
(2)按照不同比例尺、不同专业或者依据海量数据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与规律性,可进行信息统计、查询,可进行信息叠加、耦合、对比、集成的一个数据运行平台。
(3)平台具备API应用开发接口,便于快速搭建二次开发系统,并能根据后期信息源的丰富程度,拓展三维、立体甚至多维的建设与应用。
(4)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平台在运营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结合地质信息数据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来自网络的非法入侵。采用故障检查、告警和处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冗余备份机制,确保整体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开展地质信息化服务产品的研发与集成
由于地质工作的专业分类较细,形成的地质成果特别是成果图件专业性太强,且相互孤立,应用面窄。首先应对各类地质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规范化加工。同一专业的要有统一的系统库,同一地区不同专业的数据应可以融合。通过信息化处理,消除数据问的“孤岛”效应。
为推进地质成果的信息化服务,还需对各类地质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地质数据间的内在规律和关联,进行成果耦合和信息叠加,通过信息化集成,以提炼出一系列更富应用性的新型数字化地质服务产品。
同时,通过简化甚至是去专业化,转变地质成果的表达形式,使得地质成果更容易被服务对象所认知和接受,拓展地质成果的科普服务。根据全区地质工作的推进和资料数据的积累,适时组织开展全区三维地质产品的建设与加工。
总之,大数据理念已成为当前各行各业渐为重视的崭新课题,也是信息化时代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