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强 陆康英
摘要:文章结合广东生态建设的需求和国内外相关经验做法,从生态景观林带概念提出的背景出发,深入阐述生态景观林带的概念和内涵,分析生态景观林带的体系构成,对顺利推动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生态景观林带;城市森林;生态设计;概念;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5-0000-00
收稿日期:2014-08-20
修回日期:2014-09-30
Abstract:Combining the ecological demand of Guangdong and relevant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 the article deeply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it, analyzes the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 s system.,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the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andscape belt forest;Urban Forest;Ecological design;Concept;System
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城市生态建设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随着陆路、水路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沿海地带的开发,部分路(河)段两侧、海岸沿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区域的生态安全和景观建设显得相对滞后。2011年8月,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作。作为新生事物,生态景观林带的内涵一时难以被工程建设单位把握,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出现植被群落人工痕迹明显、过度追求景观效果、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和名贵树种、超大规格苗木上山、景观不协调、特色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为保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成效,亟需对生态景观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科学系统的解释。
1概念的提出
所谓概念,即对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进行概况性描述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只有正确理解生态景观林带概念,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生态景观林带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背景。
1.1生态背景
1.1.1 城市交通廊道建设使森林景观破碎化 道路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给区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原有的大规模的自然生态空间分割成许多分散的、零星的自然斑块,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产生了阻碍。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野生动植物的自然迁徙通道、栖息地和繁衍地。从景观学的角度来看,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进行劈山填沟,形成了一定的裸露坡面和取弃土场,如果不及时恢复沿线的森林植被,将会使城市森林景观日益破碎化。
1.1.2 江河两岸森林生态廊道网络体系不完善 江河两岸一般具备优良的景观资源,在保障流域水系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光的需求。但目前,区域森林质量普遍不高:树种空间层次简单、绿地空间利用率不高、景观单调,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加上当地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一些地区甚至成为沙荒地,农田被毁,旱涝频繁发生。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人们对城市及周边游憩场所、公共绿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全省江河两岸的森林生态廊道网络体系较为薄弱,亟需完善。
1.1.3 滨海沿岸生态防护功能脆弱 广东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沿海地区常受台风、海潮袭击,台风发生频率和强度居全国之首。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近海养殖和沿海开发出现了对沿海滩涂湿地和红树林资源随意、无序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沿岸原生生境被破坏,红树林及沿海滩涂湿地资源减少,区域生态承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赤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只有加强生态建设,做好缺口断带地区的植树造林,尽快实现沿岸基干林带的真正合拢,才能有效提升滨海沿岸的生态防护功能,为城市构筑起一道优质高效的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1.2经验借鉴
城市生态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质量,一些城市开始规划和实施“环城绿带”“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建设(表1)。
许多建设工程的目的都是改善城市生态、丰富城市的景观、创造宜居环境;在建设形式上,多采取点、线、面多层次相结合;在建设内容上,多选取交通干道、山体、河流、公园等要素,这为生态景观林带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概念的设计
2.1功能设计
生态景观林带与一般城市道路绿化最大的区别在于规模层次性:生态景观林带将城市道路绿化、道路防护林带、自然森林植被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注重统筹发展,突出发挥城市森林的综合功能和效益。
2.1.1 行业转型发展功能 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是进一步优化城市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补植套种、林分改造、封育管护等措施,改变中幼林多,近熟、成熟、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低效林多,优质林少;沿线桉树多,乡土树种少的现状,推动城市森林资源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好地完成城市生态建设优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任务,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2.1.2 改善生态环境功能 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进一步增强城市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通过打通森林斑块连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走廊,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结合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加强红树林、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营造和恢复,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结合低碳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充分发挥森林间接减排、减缓城市热岛、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2.1.3 防灾减灾安全功能 通过优化路(河)段两侧及海岸沿线森林群落结构,完善以公路河道防护林和海岸基干林带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灾体系建设。在增强森林自身抵抗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沿线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发生,从根本上治理和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
2.1.4 建设宜居城乡功能 生态优美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景观林带,是建设宜居家园不可分割的基础支撑。结合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珠三角地区绿道网建设、万村绿大行动等,优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完善农村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城乡森林系统的自然连接廊道,建成森林、湿地、田园等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有效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宜居水平。
2.1.5 区域形象展示功能 陆路、水路交通干线和海岸沿线是客流、物流的集中地,是社会各界了解广东的重要窗口。突出抓好重要国道、省道以及省际出入口、交通环岛、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林带建设,注重从景观角度选取具有地方特色树种和花色(叶)树种,营建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特色景观带,增强林带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各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的形象。
2.1.6 多元多维发展功能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不是单纯的林业工程,要与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造地方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建设进入式林地和配套游览通道、林间小品等,形成生态旅游新的增长点。通过林带建设连通沿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点,更有效地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选择有条件的绿化带建设林业宣传科教基地,推广现代林业文化和生态文明,进一步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
2.2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的一种产品[1]。生态设计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掠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2]。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核心思想是“绿化为主、美化辅之,生态为主、景观辅之,内容为主,形式辅之”,是基于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景观多样性原理等,遵循自然化、乡土化、节约化、功能最大化的设计原则,具体包括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和经济性设计等内容。生态景观林带生态设计旨在营造一个完整、科学的城市森林结构,考虑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森林格局的变化,发掘城市森林的最大综合效益(图1)。
图1 生态景观林带生态设计方法示意图
2.3 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林带的景观设计不停留于一般美学层面上,而是包括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景观的营造以生态美学、群落学为理论指导[3],遵循自然性、生态性、乡土性、文化性的原则。在重要的景观节点以及景观资源禀赋较好的空间,形成景观轴线,进行景观功能的区划,在此基础上选择景观树种。在树种选择时要主题树种、基调树种和配置树种相结合[4]:主题树种能凸显规划主题,体现区域特色,形成独特景观;基调树种能衬托主题树种,与当地森林功能类型最相匹配、与立地条件相适应,可大量应用;配置树种可以合理配置群落,实现森林功能综合优化。生态景观林带景观设计利用森林群落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格局共同塑造独特的森林景观。
图2 生态景观林带景观设计方法示意图
可见,生态景观林带不是简单的山地造林,也不是一般的园林绿化美化工程,它是一项以营建线型森林景观为主、兼顾点线面的国土绿化工程,自身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内在需求,对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幸福美丽广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所定义的生态景观林带是指在交通主干道两侧、江河两岸及沿海海岸一定范围内,营建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具有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带状森林。
3 体系构成
3.1 结构体系
结构上,生态景观林带不是单一的道路绿化,它是由绿化景观带(线)、景观节点(点)和生态景观带(面)组成(图3),建成后将形成宽度超过2 km的大型生态廊道。
3.1.1绿化景观带(线) 以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0~50 m林带和沿海海岸基干林带为主线,营建各具特色、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
3.1.2景观节点(点) 对沿线分布的城镇村居、景区景点、服务区、车站、收费站、互通立交等景观节点进行绿化美化园林化,形成一连串的景观亮点。
3.1.3生态景观带(面) 以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1 km可视范围内的林地为建设范围,改造提升森林和景观质量,形成主题突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增强区域生态安全。
3.2 类型体系
根据全省的实际,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注重建设城乡一体化、连片大色块的森林生态景观,粤北地区应注重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粤东、粤西地区应注重建设具有海岸防护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整体优化提升地区生态景观质量和安全防护功能,具体建设类型分为以下三种。
3.2.1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 在高速公路、铁路等主干道两侧1 km内可视范围的林(山)地,选择花(叶)色鲜艳、生长快、生态功能好的树种,采用花(叶)色树种和灌木搭配方式进行造林绿化,建设连片大色块、多色调森林生态景观;高速公路、铁路主干道经城镇、厂区、农用地两侧各20 ~50 m的绿化,以花(叶)色树种或常绿树种和灌木为主,种植5 ~10 行,形成3~5 个层次的绿化景观带。
3.2.2 江河生态景观林带 在主要江河两岸山地、重点水库周边和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选择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采用主导功能树种和彩叶树种随机混交或块状混交的方式造林,呈现以绿色为基调、彩叶树种为小斑块、叶色随季节变化的森林景观。
3.2.3 沿海生态景观林带 在沿海沙质海岸线附近,选择抗风沙、耐高温、固土能力强的树种,采用块状混交的方式进行造林绿化,建设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宽度50 m以上的基干林带;在沿海滩涂地带,选择枝繁叶茂、色彩层次分明、海岸防护功能强的红树林树种,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随机混交的模式进行造林绿化,形成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景观和生态安全体系。
3.3 营建模式体系
按照类型体系,生态景观林带的经营模式也可分为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沿海生态景观林带、江河生态景观林带3种类型(表2)。此外,生态景观林带的经营模式还涉及辅助工程体系、保护工程体系和低碳节能体系等内容。
4结论与讨论
正确理解生态景观林带概念和内涵,可以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生态景观林带不同于一般的绿化造林,也不是简单的园林绿化美化工程,生态景观林带是连接各个“绿肺”的大尺度、深层次的“绿色输送通道”,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发挥着“管道”的作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能有效改善单一林分构成,串联起破碎化的城市森林斑块和绿化带,形成覆盖广泛的城市森林景观廊道网络,大力增强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和观赏性,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方面应向着生态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生态景观林带具有多功能、多效益的特点,在工程推进的过程,要科学规划、科学营建、注重管护,充分发掘生态景观林带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更直接、更直观地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果实。
参考文献:
[1]Da Cunha,Dilip. Ecological design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 269-271.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17 (6): 3-10.
[3]彭少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3):82- 87
[4]陈传国,刘碧云.广东生态景观林带绿化景观带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 2012, 28(5): 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