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者家的庆典

2014-04-29 00:44赵沛曦张波杨丽芬张涌
民族学刊 2014年5期

赵沛曦 张波 杨丽芬 张涌

[摘要]年者家是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达坡村一个普通的纳西族摩梭人家庭。2011年,年者家的儿孙们都回家过年。过年前,当家人年者·松娜独玛操持的储柴、腌制猪膘肉、备苏里玛酒、磨面、粘“花花糖”、推豆花及洒扫、沐浴和装饰室家等活动便一一展开。大年三十,全家老少都忙碌着准备年夜饭和祭祀的用品、贴春联等。在郑重地祭祀先祖和神灵之后,丰盛的年夜饭伴随着家人的欢歌笑语持续至深夜。大年初一,年者家的年轻人都早早起来,他们放过鞭炮,依次到经堂,向菩萨、祖宗磕头、拜祭,尔后又在祖母屋火塘边向长辈磕头拜年,然后一家人再到村后的山头“塔瓦(天香塔)”烧香许愿。过年期间,年者家人白天串门拜年,晚间聚在一起参加为某家孩子成人礼而组织的“甲蹉” 晚会,度过了一个热闹祥和的新年。整个春节,我们看到了摩梭人与其他民族频繁而复杂多样的文化互动和认同,过年“回家”、“团圆” 仍是摩梭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从备置年货,祭神祭祖,到张灯结彩,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谈笑风生,载歌载舞,整个过程就像神圣的仪式,是摩梭人所固守的一种文化精神、心灵皈依。然而,许多摩梭人优良的文化传统,诸如对歌、猜谜、荡秋千、踢毽子等健康的传统娱乐文化正在消失,故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势在必行。

[关键词]纳西摩梭人;春节庆典;年者家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5-0001-10

一、田野点情况介绍

年者(家族名称)家是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蒗县)永宁乡达坡村一个普通的纳西族摩梭人家庭。永宁乡是摩梭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级风景名胜泸沽湖景区所在地,为自古以来滇、川、藏三省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和商品物资集散地。其位于宁蒗县北部,川、滇两省三县的交汇处,东与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和前所乡毗邻,西南与宁蒗县红桥乡、翠玉乡、拉伯乡相连,北与四川省木里县屋角乡、依吉乡接壤。全乡面积64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644米,[1](P56)下辖永宁、温泉、泥鳅沟、拖支、落水、木底箐等6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乡人口20 852人,人口年平均(2000-2010年)增长率为16%。[2]乡政府驻纳哈瓦,距县城93公里。永宁乡风光旖旎,辖区内坐落着雄伟的狮子山和秀丽多姿的高原明珠——泸沽湖、迷人的高原田园风光永宁坝、神奇俊俏的格姆女神山、茂密的原始森林。全乡森林覆盖率较高,拥有林地648297亩。开基河、啦叭河等4条主干河流经过全乡。乡所处永宁坝是宁蒗县第一大坝,年平均气温9摄氏度,平均降雨量960毫米,无霜期240天。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干湿分明。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所产高原红米被誉为“世界屋脊大米”而名扬四海。该地物产丰富,盛产的虫草、贝母、松茸、白瓜子是出口创汇的名特产品。永宁乡是宁蒗县民族贸易开发最早的地区。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贸易就十分活跃,很多摩梭人赶马经商到四川、大理、丽江、中甸、保山、畹町、西藏等地区,甚至跨国远到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经商。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粮食、畜牧、林果成为永宁乡四大支柱产业。

永宁乡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战国时属白国地,西汉属越雟郡遂久县,南北朝为西姑复县地,唐朝武德时属姚州都督府靡州地,唐朝初期,摩些酋泥月乌率部逐出永宁吐蕃,遂居此地。南诏时期,永宁名“探览”,为楼头赕地,先后属铁桥、剑川节度使 ,大理国时属善巨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永宁设答兰管民官,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永宁州,寓永远安宁之意,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永宁、蒗蕖两州改隶北胜府,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永宁、蒗蕖两州改属鹤庆军民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永宁、蒗蕖两州拨属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永宁州升为府。民国成立初,永宁设行政委员,民国六年(1917年)裁行政委员,永宁、蒗蕖两地改属永北县,设宁蒗县佐,治所驻蒗蕖坝大八村(今大兴镇)[1](P11),1936年永宁属宁蒗设治局宁江区(乡),1950年1月21日,在永宁成立临时政务委员会,5月20日,成立宁蒗县人民政府,1951年10月,成立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3年4月,迁驻大村街,1956年永宁为宁蒗县一区,1958年成立永宁公社,1962年改称永宁区,1987年区改乡称永宁乡至今[1](P56)。永宁一直与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

永宁乡是一个以纳西族摩梭人为主,汉族、彝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乡镇。摩梭人是永宁乡古老的民族之一,摩梭人是纳西族的纳日支系,自称“纳”、“纳恒”和“玛沙”,他称“摩梭” 。[3](P277)现今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周围地区,即宁蒗彝县的永宁、拉伯、翠玉、红桥、红旗、大兴、宁利、新营盘、西布河等9个乡镇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另云南省的玉龙、永胜、华坪、维西,四川省的盐边、冕宁和西昌也有散居[1](P178)。摩梭人人口约4万人,其中宁蒗为16119人[2]。

据考摩梭人源于古西羌人,汉代称牦牛羌,意为放牧牦牛的羌人。原居青海黄河、赐支河、河湟一带,迁徙无常,逐水草而居。战国时期迁移至“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南部及至四川岷江上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流域)。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属“沈黎郡”,后改为“蜀郡西部”, 称牦牛夷或越嶲羌。到了东汉时为蜀郡属国,称之为“么些”。从《后汉书·郡国五》至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史书中均有有关摩梭同音异字的称谓记载,史载有么些、么西、末西、摩些、摩西、摩沙、摩挲、麽些等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归入纳西族,但就文化形态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永宁乡丰富的人文资源、旖旎的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当地摩梭人至今部分保留着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异居婚姻形态和母系大家庭,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人类母系文化的活化石”和“东方女儿国”。由于特殊的地域关系,该地也是中原文化及藏文化交汇点,除保留有摩梭人本民族原始宗教达巴教外,还有藏传佛教及其它诸如转山节、祭祖节、牧神节、土地节、成人礼等奇风异俗,猪膘肉、猪灌蹄、苏理玛酒等饮食各具特色,金边大襟衣、百褶大摆裙、银镯玉佩等民族服饰异彩纷呈,井干式的原始木椤房、四合院独具魅力,阿夏情歌、甲搓舞等民族歌舞自然淳朴,扎美寺、土司衙署、日月和忽必烈南征遗址、者波萨迦寺等文物古迹令人神往。

达坡村是永宁乡永宁行政村一个山青水秀的纳西族摩梭人古老村寨,位于永宁镇的东面神奇俊俏的格姆山(狮子山)脚下,距永宁乡政府约3公里,距宁蒗县城约110公里,分思落和中瓦两个自然村,达坡村共有村民78户, 540人,其中,思罗村38户, 275人,中瓦村40户, 265人,两个自然村除一户汉族外均为摩梭人。①

达坡村依山傍水,山青水绿,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富有摩梭文化特色的神山、神树,每户人家院前、院后都种植各种果树、花草,山上有珍贵植物红豆杉、各种动物、野生名菌、冬虫夏草、贝母等各类名贵药材,村后山坡上方有村寨祭祠烧香的集体场地“塔瓦”(天香塔)、每座山上都有玛尼堆和烧香台,村寨下方也有玛尼堆,家家房前有“松塔”,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松巴达尔”(经幡)在山顶、山腰、山脚、树上、屋顶、庭院上随风飘荡。每天早晨烧香的烟雾袅袅升空,处处听到僧俗群众的念经声,吉祥的海螺声在空中回荡,满山是牛羊,遍地是庄稼。

达坡村民房村寨错落有致,古朴自然,没统一布局,相当一部分为传统的圆木或方木重叠垛成,顶盖横板的井干式木楞子房,由3至4幢组成一个院落,包括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门楼。一般来说正房坐北朝南,正房又称为祖母房,摩梭语叫“日米”,是家庭进行炊爨、议事及祭祀等活动的场所,其结构较为复杂,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隔为里外两间,里间储藏食物,兼作老人居室。外间则存放农具等杂物,人死后也作为停尸之用,妇女分娩及“坐月子”时也在这里。正房内左侧间是家庭主妇的起居室,右侧则设有大灶,用来酿酒、煮猪食,并放有磨、碓及其它劳动工具等。正房里有两根支撑房屋的大柱,靠火塘左边的称“男柱”,右边则为“女柱”,显示在摩梭观念中,一个完整的家还是由男女两性所组成。两根大柱子,是举行成人礼的地方。正房内正中设有高灶台,灶台上方设置有一神龛,称为“斯拖”, 神龛壁上供有一幅泥塑浮雕或硬纸画成的图像,即摩梭人称为“宗巴拉”的灶神,上面绘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神龛上摆放着神像、供品和花瓶等,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做点灯、敬香礼。灶台下则为火塘,火塘是正房的中心,设有放供品的平台,安放着一锅庄石和锅庄(三角架),火塘上的火一刻不得停息,它象征着家庭兴旺。在摩梭人的观念中,火塘是最神圣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意义,每天他们都非常重视对火塘的礼仪,不仅“阿依宗巴拉”(祭火塘神或称灶神)的茶水和白酒每天一换,而且每日三顿饭前,主妇一边口念着“楚都格拉吾(灶神菩萨先请)”、“阿普尔施(老祖宗先请)”一边将所做食物各取一点敬给锅庄前用长方形石头做成的锅桩石(灶神菩萨)“瓜革拉”(又叫“充朵”), 然后大家才能进食。平时动嘴前都有先敬菩萨的习惯,这也是摩梭人保留至今对母系祖先祭祀的日常习俗。火塘两侧装有木制的藏式沙发(火铺),上面铺有毡子既可以坐,又可用来睡觉,按习俗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弄错。

经堂称为“戛拉日”,座西朝东,楼上侧间供本家喇嘛住,另一间为家庭经堂,是进行佛事活动和喇嘛习经的专有场所。经堂神龛上供有许多菩萨造像和各式大小宗教领袖照片,墙壁上绘有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台上供着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楼下则为单身男子或客人居住,经堂的侧边和房前屋后都设有“梭塔”即专门烧香的地方。花楼,又称为“搓日”,坐南朝北,主要供女子居住,楼上隔有2-4间小房,屋里都设有小火塘,装饰较为讲究一些,是青壮年妇女结交阿夏的地方,楼下则用来放置杂物。门楼在院落的东边,底层两边为畜厩,中间为大门,门向朝东,门框上悬挂着经咒符。门楼上层是草料房。摩梭人家的庭院面积都比较宽敞,家中红白大事都在院里进行。[4](P25)

解放前达坡村是永宁土司的总管府所在地,村北有达坡土司府旧址,文革期间土司府改建为五七干校,所以达坡村曾是学校文化传播的重地,其接收汉化的程度较之其他摩梭村寨较高,但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子,达波村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和阿夏婚姻,其文化无论是摩梭母语还是摩梭的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道德习俗、饮食服饰、神话传说、节日庆典、歌舞音乐、传统工艺、山地农耕等均保存得较好。

二、年者家的春节庆典②

(一)序幕

年者家是一个和睦、温馨的摩梭大家庭,居住在永宁乡永宁村委会达坡村30号,2011年的春节是年者家达布(当家人)72岁年者·次而拉姆(昵称老阿妈)和现年73岁的男主人拉亚·丹都次而(昵称老阿爸)③最高兴、最幸福的日子,除了嫁给纳西族的三女儿年者·永贞独玛(昵称永贞独玛)④外,他们膝下的5个孩子2个女婿和5个孙子都回家过年,平日里冷清的家变得热闹而祥和。年者家新一代的掌门人,在家务农的二女儿年者·松娜独玛(昵称松娜独玛)⑤和三儿子年者·而车次而(昵称而车次而)⑥早早就做好了过年的准备,他们和两位老人一样很早就期盼着在外的家人早日回家团聚。大女儿年者·丹史易若(昵称丹史易若)和女婿阿纳·翁生农(昵称翁生农)⑦腊月28回到家。翁生农和丹史易若走婚都三十年了,按摩梭人的习俗,翁生农向来都是在阿纳家过年,今年是因为要和老岳父商量建新房的事宜而破例头一回到年者家过春节。小女儿年者·金茹独玛(昵称金茹独玛)和小女婿扎西独支⑧邀约着在丽江工作的侄儿年者·鲁茸丹史(昵称鲁茸丹史)也在腊月28号回到家。年者家在做永宁到丽江的客运运输工作的二儿子年者·路若甲册(昵称路若甲册)⑨也赶在腊月29这天回到了家。

年者家有浓厚的家族观念,春节是最能体现家的情结的重要时刻,辛勤劳动了一年的家人,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家里的老人就开始敦促在外工作的孩子们回家过年,叨絮的电话就不绝于耳,特别是老阿妈,一遇到阴天,就特别着急,担心下雪路被堵了,儿孙们回不了家或路上不安全,今年春节前又逢下雪,老阿妈没少着急。在外的游子平日里虽然常常借助电话报平安告慰家人,但也从未断过他们彼此的思念,现在儿孙们几乎都赶到腊月30前回到了家,老阿妈别说有多高兴了。

其实,一进腊月,年者家年轻的达布(当家人)年者·松娜独玛(昵称松娜独玛)就开始忙碌起来,过年的美食和新衣、新物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购买和制作过年的各种用品,样样活儿都要她亲手操劳,储柴、腌制猪膘肉(琵琶肉)、备克日(苏里玛酒)、磨面、粘“花花糖”、推豆花等等一样也不能少。特别是腊月十二杀猪过小年时腌制猪膘肉的活计,是摩梭人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儿。要将杀好的整条肥猪褪毛打整干净后,以肚皮居中开膛,除去内脏及骨骼,用椒盐在猪腹内揉搓均匀,然后把整条猪缝合腌制起来,置于通风阴凉处用石板压之,待风干后即成为一头状若琵琶的腊猪,其程序比较繁琐。猪膘肉既是摩梭人春节期间必有的美味佳肴,又是拜年贺岁必须的物件,大多切成四指厚的圈用木板捆绑好和晒干的猪腿排骨一起包扎好以备用。

松娜独玛的拿手好戏当数自制的“花花糖”, 把玉米、黄豆、香米、白米等五谷杂粮炸成米花,然后用自家酿制麦芽糖,粘压成颜色、形状多样的“花花糖”,“花花糖”是过年时敬献神祗、招待客人、走亲访友必有物品。

松娜独玛娴熟的手艺还有摩梭人春节的特色食品米粉片,摩梭人的米粉片制作有独特的方法,就是把米煮熟,用舂米用的舂子将米饭舂成饭团后,又用手揉成一个个小小的团,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米片,置于太阳下晾晒干,然后下到油锅里,用两块特制的木板条,一块板条压住米片一头,用另一块板子去拖动米片另一头,这就炸成一条条白白脆脆可口的油炸米粉片。

当然,松娜独玛还在腊月里就自制了“克日”(苏理玛酒),她用自家所产青稞、包谷、大麦、燕麦、苦荞、稗子等为原料,经过淘洗、烘焐、蒸煮、凉晒、配药(土酒曲)、装坛、发酵、注水等工序,历时半个多月的酿制而成,“克日”色泽浅黄、甘甜清凉,营养丰富,具有健胃强身、美容护肤、消暑解乏的功效,是摩梭人家接人待客的饮品、礼尚往来的礼品,更是生产劳动中祛热消渴的饮料。除外,松娜独玛还赶在年前就将米捻好,面推好,备好酥油、清油、糌粑、蔬菜。而车次而很早就上山砍好了柴火、剖好了松明,买好了对联和经幡,老阿妈自制了许多酥油灯。

按摩梭人的习俗,年者家还选择了腊月25这天没有家庭成员属相,而且火铺神不在家的日子进行了繁重“扫陈”事宜。这与平时打扫卫生不择属相不同,他们认为,如果在有家庭成员属相这天扫陈,该成员来年会不顺,将对该成员不吉利,整整一天,松娜独玛、而车次而和刚放假的两个女儿年者·娜金卓玛(昵称娜金卓玛)和年者·而车拉姆(昵称而车拉姆)将整个院落,屋里屋外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清扫,整个房屋弄得窗明几净,清扫完毕后,倾倒垃圾前,为了将家中鬼邪之物一同驱逐出去,还专请喇嘛念经,用炒面揉成一个个似鬼状的面塑,进行了“扎纳鸟木启”(念除秽经),最后连同垃圾倒在村后垃圾场。

腊月二十七这天,年者家就杀年猪、宰羊、杀鸡,酥酥肉,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将过年期间的美食基本准备好。腊月二十九这天,阳光洒满整个院落,还没过年,年者家就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丹史易若和金茹独玛帮着年轻的松娜独玛准备年夜饭的各种材料,烧洗猪头、火腿、猪膘肉等事最为繁重,他们先在院落中间烧了一堆篝火,再找来一个大三脚架支在篝火上,然后逐次将猪头、火腿、猪膘肉放在三脚架上将皮面烧黑,用一支钢筋捧烧红,用其将猪眼、耳、鼻和有皱褶的地方烙焦,再把烧好的猪头、火腿、猪膘肉泡在温水里,待烧黑的皮面发泡后,用小刀把黑皮刮净,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而车次而一大早就忙着杀了鱼,并用盐、胡椒、花椒、草果等佐料粉淹制,再用鸡蛋,豆制小粉、面粉上衣,下油锅炸成金黄皮酥鱼。

这天年者家两位老人专程到温泉村洗温泉浴,老阿爸当天还剃了头。路若甲册和两侄子而车独支 、鲁茸丹史则从后山上摘来许多山茶花、报春花枝,准备装点家里的“斯托”。其他年轻人和小孩趁院落里的篝火烧烤,大家一边享受着好年成给大家的美味,一边讨论着怎么过年的事,大伙一起有说有笑,整个家庭洋溢着节日的喜气。傍晚时分,所有的年轻人齐心协力清除了篝火的灰烬,又把院落冲刷一新,一切准备就绪迎接新年。

(二)新年庆典仪式

2011年2月2日是农历庚寅年的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清晨,太阳东升,阳光温柔,为了迎接新年(辛卯年)的到来,松娜独玛一大早就起床,准备了一顿简单的早餐,全家人吃罢早点就开始分头有序地准备辞旧迎新各种事宜。妇女们准备年夜饭的各种佳肴,小孩们凑着热闹和长辈一起准备要贴的对联、晒礼炮和装点房屋,老人则一边教孩子们,一边身体力行地装饰神龛,做着示范摆弄各式各样的供品。

路若甲册从后山上砍来许多柏香枝、黄杨木枝条和万年青枝叶,小孩们争先恐后地将枝叶插在上屋柱、门、窗、墙缝隙上,装扮房屋的任何一个角落,路若甲册又砍来一支金竹,系上新的经幡插在正房屋顶中央,屋脊上都系上新经幡。

老阿爸习惯性地整理自己的“领地”——经堂,他和翁生农带着孙男孙女先认真擦拭每个角落,待把经堂弄得一尘不染后,就往神龛上摆放上各种花花糖、水果等供品,点上清油灯,换好净水。老阿妈和几个孙女一起开始装点起家中火塘神案和斯托的供品。神龛上的花瓶里换上新鲜松柏枝和洗干净的塑料花,用两个大花瓶插上山茶花和报春花,敬上水果、花花糖、糖果糕点等各式各样的供品,点亮不灭的酥油灯,香炉里添满香面,点燃香烟,袅袅萦绕,火铺上也铺上崭新的褥子。

这一天大家都特别忙,路若甲册有较为高超的剪纸手艺,他剪了“巴”(图腾)、神像宝瓶、喜鹊报春、四蝠(福)闹寿、囍、春、福等纸花。小孩子兴高采烈地一边讨论着什么地方贴哪样更合适,一边分头把这些纸花贴在窗户、花瓶、粮柜、水缸和坛坛罐罐上,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然后,孩子们又在老人的指点下分头把买来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等经典的彩色年画贴到房屋木摞子壁上,其中一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彩像特受欢迎,大家一致同意将其同《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一同贴在祖母屋的神案旁,给古老的祖母屋增添了祥瑞的光彩。而后,路若甲册和扎西独支带着俩侄儿而车独支、鲁茸丹史和俩侄女娜金卓玛、而车拉姆,一边教他们吟咏春联,一边把“福星高照丁财两旺平安宅,喜气常临富贵双全幸福家,家和万事兴”对联贴在祖母屋大柱上;把“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春意盎然”贴在花楼门上;又把“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辞旧迎新”贴在经堂门上;把“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四季兴隆”贴在舅舅房门上,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四季长安”贴在草楼门上;又把“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人畜兴旺”贴在畜厩门框上;最后将“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吉星高照”和寓意开门大吉、出入平安的门神“秦树宝、尉叔恭”贴在大门上(其实,贴春联、门神习俗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末了,又在每一扇门和屋檐上都贴上了五颜六色的祈盼风调雨顺、家宅平安、万事如意经幡,四合院的各个屋檐上都挂上了红红的灯笼,所有的家具包括农具、车辆都贴上红纸条,装点后的院落平添了许多 “年” 的兴旺欢乐气氛,也溢满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整个院落焕然一新,一派节日的喜庆景象,喜气洋溢着年者家这个温馨的摩梭小院。

据说一旦贴了对联年画,大家就不能再去隔壁邻舍串门了,也不能再做针线等活计,贴上红纸、年画的车辆也不能随意开动,要一直等到初三以后择日启封。

而厨房这边早已传出了锅碗瓢盘交响曲,妇女们一边开心地聊着家常,一边精心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择菜、洗菜、切剁,厨房里传出噼噼啪啪的爆炒声,同时也飘散出炒菜清香。

除夕夜对摩梭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子,据说在困难时期年夜饭也要准备12道菜,寓意一年十二个吉利月,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没个定数,今年,年者家做了24道美味佳肴,全是妈妈的味道,猪膘肉、波克(猪灌蹄即灌了廋肉的腌制猪脚)、香肠、乌鸡木耳、腌酸鱼、川烩鱼、火腿片、酥肉菜茎、瘦肉煮粉丝、百合圆子、吹肝凉片、麻补(血饭灌肠)、猪肉千张、排骨粉蒸、油炸牛肉干巴、炸花生、乳扇、扣莲根、腌蛋、泡梨以及炒烩的各式时鲜蔬菜,道道都有特色,也反映了各民族饮食文化融合发展的态势。猪膘肉、腌酸鱼、波克、 吹肝、麻补、泡梨等等摩梭风味食品没得少,也有“年年有余(鱼)”、“百年好合(百合)”、“ 血缘之根,情思于莲,藕断丝连(莲根)” 、“ 四季常青(韭菜)”等其他民族的美味佳肴。这不仅让我们馋涎欲滴,更重要的是喜欢全家人聚在一起忙碌的那种感觉:温馨、幸福。

这时屋外也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满地的碎红和弥漫于整个院落的爆竹味儿,使整个院落充满瑞气。屋里屋外这热闹的情景混合在一起,诚然是一番“年”的景象。

一切准备就绪后年者家按摩梭人的规矩,老阿爸到拉亚本家吃年夜饭,老阿妈携儿孙们先到分家出去的姨妈家吃年饭,(因不是年者家“阿窝尔”(本家),没有繁褥的祭祖仪式。)姨妈家虽然也准备了一大桌饭菜,但大家入席后例行相互祝福,只是随便意思意思,末了全“斯日”的成员(包括姨妈家全体成员)回到“阿窝尔”进行年夜饭仪式。

饭前,年者家先举行了神圣的祭祖仪式,祖先是已经故去的家人,在后代的心目中已经变迁为血脉相连且能福佑家族的神,子孙们定要重礼以待。据传摩梭人家过去要专请达巴或毕喳(摩梭原始宗教达巴教巫师)举行祭祖仪式,现在达巴少了,就由老阿妈率全家来做。他们先在堂屋中间烧了一堆鲜杜鹃叶以烟熏鬼驱邪,又把所有做好的饭菜端到火塘边。老阿妈双膝跪着先口颂 “啊!保佑值千金,海一样的养育之恩,报答您辛劳的恩情,报答您让我们长命的恩情,报答您给我们健康的体魄,漂亮身段的恩情,一切的一切我们都要报答,啊!请保佑我们!”等等祭祠祖先的词句,又一一念出列祖列宗名字,点上油灯,一边将饭菜逐一缓缓地举过头顶,再一边口念“敬火的神、敬房的神、敬灵魂的神、敬土的神、敬旺的神、敬东西的神等八种神。然后是敬祖辈、敬父辈,请保佑年者家人丁兴旺,保佑五谷丰登,保佑牲畜平安,一代代地保佑,保佑值千金,回家看望悠悠的,来年风调雨顺,做什么成什么,事事顺心如意。戳多!(祭锅庄神时的语气词)”等等祭锅庄的词句,一边每样饭菜取一点点虔诚地敬在锅庄石上,全“斯日”的成员向祖宗和锅庄神磕头祭拜。

随后,大家在院落里将两张方桌并在一起,把所在的菜肴摆上桌,翁生农打开酒坛,倒出自酿的苏理玛酒,扎西独支将每只酒杯斟满,合家老少20多人围坐在一起共进一年中最温馨最丰盛的团圆饭。⑩随着老阿妈的一段新年祝福,大家共同举杯,同祝新年吉祥,除夕晚餐就开始了。大家尽情地享受着那满桌子的佳肴盛馔,喝着甘醇的美酒,时不时互相碰着杯子祝福,又不时相互夹菜以示祝愿,喜悦与幸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特别是老阿妈轻轻地呷着美酒,品着佳肴,又不停地给儿孙们添菜,脸上堆满了笑容,似在细细品味这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年者家个个能歌善舞,年夜饭时也不忘歌舞助兴。饭桌上,而车次而一曲《祝酒歌》“湖水清清篝火红,苏里玛酒情意浓,我敬阿妈一杯酒呀……”把大家带入歌舞狂欢的海洋。儿女们轮番高唱自己的拿手歌曲,给母亲敬酒,每每唱罢一曲都用摩梭话说:“祝阿妈长命百岁!”老阿妈则拱手端着酒杯不停地说:“祝黑发人百岁,祝白发人千岁!”言语中流淌着大家对母亲的崇拜和对母系家族的认同与感情。大家争先恐后地粉墨登场,献上狩猎歌《蹦蹦跳》、游牧歌《阿哈巴拉》、农耕歌曲《赞米米》和织麻纺线的《洗麻线》以至反映男欢女爱的《花楼恋歌》等等,不仅是摩梭民歌,藏族歌曲《天路》、《格桑拉》、《青藏高原》和天南海北各民族的歌曲,还有久唱不衰的革命红歌,甚至是当下最时髦的流行歌曲,或高亢或洒脱或飘逸或轻柔或轻盈,特别是搞音乐教育的金茹独玛,那歌声,就像泸沽湖的水,纯净甜美极了,直润到人们的心田。

孩们也不甘示弱,而车拉姆拔开妈妈和舅舅,踊跃地站起来,充满激情的为大家演唱起了《心中的日月》,那丰富的表情、搞笑的动作、滑稽的腔调逗得大家都笑疼了肚子。就是平日里最腼腆的娜金卓玛,在大家的鼓励下,只见她一手插在口袋里,一手捂着脸,缓缓地站起来,小声说:“我为大家唱一首歌——《荷塘月色》”,说罢,她便开始摩梭腔十足地唱起:“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卓玛唱毕便羞涩地钻到她妈妈松娜独玛的怀里,这份不染纤尘的天真情感一下子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大家的掌声更激烈了。

大家或独唱或对唱或合唱,不时还有兄弟姊妹的伴舞助兴,欢呼声、鼓掌声、跺脚声融成一片,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个人,大家尽情享受着这份温馨和喜悦,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晚8点左右,而车次而惋惜地表达了达坡村的村民还等着他组织村里的“甲蹉舞”(俗称打跳),要求年轻人均去参加之意,于是,年轻人和小孩子就随舅舅到村公所小广场打跳和嬉戏。年者家的年夜饭虽在欢呼声中落幕,但大家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松娜独玛和丹史易若收拾好碗筷,又把糖果糕点摆到祖母屋的火塘边,把火烧得旺旺的,他们和老阿妈、老阿爸一起围坐在火塘旁,一边磕着瓜子,吃着水果,一边唠着家常,又看着中央电视台一套《春节联欢晚会》直播,通宵守夜等待“开门爆竹”辞旧迎新的时刻,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天仪再始,岁律更新,喇嘛寺的罗布加神号声划破祥瑞的夜空,电视里也响起春节的钟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打破了宁静的山寨,为接新年新的希望,年者家的年轻人争先恐后地燃放各式烟花爆竹,老阿爸、老阿妈和大家一起来到院外观赏姹紫嫣红的礼花,迎接这不一样的新春。尔后,金茹独玛拿出手机,喜气洋洋地高声说,给大家读一段朋友的祝福也以此表达我对我们全家的祝愿:“新春到来喜事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一切顺利福气多,吉祥如意好事多,也祝全家新的一年喜事多! 多!多!”

按习俗,为了抬凤凰水,而车次而和两侄儿而车独支、鲁茸丹史整夜没睡,凌晨鸡叫时分,仨舅甥拿着香火、糖果糕点到村头河边祭祠,挑回凤凰水后,围坐在暖融融火塘边一直聊到天明。

初一清早,远处传来罗布加神号声和喇嘛的诵经声,年者家的年轻人都早早起来,姑娘们穿着雪白的长裙,艳丽的坎肩,腰间系上斑斓的普鲁(手工织的宽带子),头戴青丝织成的头饰,胸前挂满金银珠宝等饰物,而小伙个个身着楚巴,头戴宽边呢毡帽, 腰系红带, 配上腰刀,脚蹬长筒皮靴,更显挺拔俊朗。他们放过鞭炮,依次到经堂,“斯托”点上油灯、换上清水,向菩萨、祖宗磕头、拜祭。尔后又在祖母屋火塘边向长辈磕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老阿妈和老阿爸总用摩梭话说 “仙鹤千岁、野鸭百岁,新的一年如旭日东升,大吉大利”等吉祥的话语,虽然年者家的年轻人已不是儿童,老人家依旧还是给小辈施以压岁钱以示吉利。给老人拜完年,一家人就爬到村后的山头“塔瓦(天香塔)”烧香许愿,把吉祥的“松巴达尔”(经幡)挂在树梢,随风轻轻吹拂,满山的五颜六色的经幡,悬挂着人们的期望与祝福。大家站在山顶,头顶蔚蓝的天空,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鸟瞰着美丽的永宁坝子,心情无比愉悦。

大家还在山上嬉戏时,舅老家(老阿妈的弟弟)就差人来请吃饭,于是除了老阿妈和松娜独玛留在家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外,大家就带着松娜独玛之前就准备好的一整圈猪膘、一壶苏理玛酒和几节猪肋骨、糍粑、花花糖等礼物,到舅老家拜年吃早饭。之后大家有的玩棋牌,有的围坐在一起聊天。据说往年,村寨会组织荡秋千、猜谜等游园活动,这两年虽没有这些活动,但过年的气氛丝毫未减,因为,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或工作,平时难得相见,只有过年才能见面,所以亲戚朋友在一起就有很多很多可聊的事。

一晃又到下午4点左右,年者家三儿子而车次而走婚的对象拉布·金若独玛又来请到拉布家吃饭,于是大伙儿又带上丰厚的礼物到拉布家恭贺新春,又是一桌丰盛的晚宴,菜品多是摩梭风味,大家仍像面对久违的美味,大快朵颐。

吃完晚饭,大家又集中到同村一村民家里,去庆贺这家为孩子成人礼B11组织的“甲蹉” 晚会,“甲蹉”是现今达坡村保留最好的一种传统活动。晚会特别热闹,几乎全村的人都来参与,老人们也带小孩看热闹。随着悠扬的笛子声响起,身着鲜艳摩梭服装的小伙子、姑娘们手拉着手,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边唱边跳了起来。摩梭姑娘个个都高挑漂亮,落落大方,雪白的长裙随步轻盈优美地飘旋着,金银珠宝等饰物在火光映照之下闪闪发光,青丝织成的辫子在晚风中飘荡,醉人的舞蹈和艳丽协调的打扮,使姑娘们更加美丽,迷人。而摩梭小伙合着明快的节奏,迈着整齐的步伐,听着铿锵的皮靴踏地声,显得更加潇洒利落,精神抖擞。伴随着笛、笙、唢呐等乐手吹奏不同的乐曲而变化舞步,时而轻歌慢舞,时而狂放热情,高吼“啊若!若若!”,时而手拉手,脚对脚,时而背靠背,面对面,好一派热烈欢快的场面。面对这样的场面,围观的群众也个个跃跃欲试,会有一种力量催促你参与到这人与火的交融中。热烈的时候老人甚至也搀扶着刚学走路的孙子跟在队伍的最后舞蹈,大家又唱又跳,场面热闹非凡。跳累了,大家又组成不同类型的群体,或分男女,或分年龄,或分家族,轮番表演节目,组织晚会的主人家都会给领舞者和表演节目的人送上红包表示感谢和奖励,晚会一直持续到凌晨一两点。

(三)落幕

大年初二、初三,从早餐到晚饭,年者家都被安排了到二女婿纳金独支家和两个姑妈家、侄儿侄女家做春客,全家老少按礼俗到各家拜年做客,年者家也于初四回请了亲戚朋友,就这样,整个摩梭村寨都忙着相互轮流请客做客,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其实请客吃饭意义早已超越了饭的本身,吃什么并不重要,更多的是通过春客加深亲情,亲密彼此关系。现在,虽然没有组织猜谜、荡秋千、踢毽子等集体娱乐活动,但是,无论哪家请客,年轻人就会提早聚集在这家打牌娱乐,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到了晚上,村长就安排有成人礼的家庭轮流组织“甲蹉” 晚会,悠悠笛声伴随着轻盈而有节奏的舞步,欢歌笑语,整个山村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年味也十足。当然,摩梭人过春节已没以前繁琐冗长,正月初五村民就开始新一轮活计。年者家春节下半场就是在正月初五开始到八旗村修建年者长女的新房子。

三、结语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摩梭人的春节习俗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整个春节,我们看到了摩梭人与其他民族频繁而复杂多样的文化互动和认同,贴对联,挂灯笼,吃红烧鱼(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吃生菜(生财)、百合(百年好合),给压岁钱(压祟)等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现在也成为摩梭人的新风尚、新习俗。当然,过年的主题“回家”、“团圆” 仍是摩梭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从未变过,春节不单是一个象征团圆、喜庆、欢乐、幸福的符号。从一丝不苟地备置年货,祭神祭祖,到张灯结彩,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谈笑风生,载歌载舞。整个过程就像神圣的仪式是摩梭人所固守的一种文化精神,心灵皈依。春节的意义在于过程,春节的快乐在于细节。然而,许多摩梭人优良的文化传统,诸如对歌、猜谜、荡秋千、踢毽子等健康地传统娱乐文化正在消失,故民族文化的保护势在必行。愿摩梭人能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使优良的文化传统随时代的更新而越来越浓,今后“年”能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开心。

注释:

①据永宁乡达坡行政村中瓦自然村现年39岁的村长年者·而车次而讲述。访谈时间:2011年1月19日。

②课题组成员杨丽芬(年者家的三女儿年者·金茹独玛),现年37岁,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全程参与了年者家的春节,该部分根据杨丽芬的口述和田野日志整理。

③拉亚·丹都次而是年者家的上门女婿,他和次而拉姆新中国成立前是“阿夏”(走婚),1957年响应政府号召入赘年者家。“阿夏”: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沿袭着一种“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阿夏异居婚)习俗,摩梭人称之为“阿夏”。阿夏,意即亲密的伴侣。经谈情说爱而双方中意的男女,建立起阿夏婚姻关系后,仍然各居母家,只是男子暮来晨往,仅仅留居女方家中过夜,所育后代则由女方抚养,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里生活。男女双方在生产、生活及财产方面没有必然联系,维系这种婚姻的唯一纽带便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结合自由,同居自愿,离散随意,一旦感情破裂,任何一方不愿再保持关系了,或男子不再登门,或女方闭门不纳,阿夏关系即告解除,又可另行接交其他阿夏,双方没有怨言与嫉恨,不会引起任何冲突,他人也无非议。与此相适应,其家庭只能是由血缘为纽带的母系亲属组成,世系和财产均由母系血统的一方继承,子女从母居、随母姓,男子便只能以舅父或祖父的身份出现。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生产管理上属支配角色,享有崇高地位。这种具有初期对偶婚特征、与母系家庭形式相适应的“阿夏”婚姻,被称为“人类婚姻的活化石”。摩梭人的婚姻形式除阿夏异居婚外还有阿夏同居婚和一夫一妻制。阿夏同居婚是在阿夏异居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亲家里,而是同居一家,共同生产、生活、共同抚养和教育子女,这种阿夏同居婚有从妻居和随夫居两种形式,子女的姓氏随所居家庭而姓(即从妻居随妻姓,随夫居随夫姓);一夫一妻制是摩梭贵族传统的婚姻家庭形态,现在一般居民也有嫁娶的家庭,男女双方经媒人说合后建立家庭。

④年者·永贞独玛:现年40岁,在丽江市群众艺术馆工作。

⑤年者·松娜独玛:现年43岁,达坡村村民。她与同村村民纳金独支走婚25年有余,有亲生两个女儿,娜金卓玛和而车拉姆,都随母在年者家生活。

⑥年者·而车次而与同村村民拉布·金若独玛自21岁走婚至今,其女儿独玛依佐和儿子独支次而随其母在拉布家生活。

⑦年者·丹史易若:现年49岁,她和现年51岁的永宁行政村八旗村人翁生农,原本是按摩梭习俗走婚了十多年,后来丹史易若跟着翁生农因在永宁镇做生意而同居生活,属阿夏同居婚。其大儿子而车独支, 27岁,随父母在永宁经商,小儿子鲁茸丹史,25岁,供职于丽江市监理公司。

⑧扎西独支:摩梭人,现年32岁,在宁蒗县水利局工作,他与金茹独玛在丽江自由恋爱,并依国家婚姻法领取了结婚证,建了自己的小家,但没按摩梭习俗进行娶嫁,逢年过节他们常常是双方家都走,过春节就轮着来,头一年在男方家过,次年就在女方家过,这年恰好轮到在女方家过。

⑨年者·路若甲册:现年46岁,做客运工作,他与永宁镇妇女独玛结为“阿夏”,其子女次而品丛和而车拉从随母在永宁生活。

⑩摩梭人平时有平均分食的规矩,由达布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得吃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人也要留上一份。分食时按礼先敬长辈,后给晚辈,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按常规,摩梭人家的年夜饭是在祖母屋的火塘边进行,由于年者家族人多,祭祖完毕就到宽敞的院子里吃,年者家也按习俗多摆了几副碗筷以示没回家的儿女也回家团圆。

B11成丁礼,摩梭人称“哩给”(男孩子举行的仪式)或“毯给”(女孩子举行的仪式)即“穿裤子”或“穿裙子”。 仪式在孩子13岁那年农历正月初一进行。举行过成人礼的男女皆标志着已经成人了,可以作为成年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社交活动,不单在各种社会活动或在家庭中,受到象成年人一般的尊重和礼遇,更要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2] 宁蒗县统计局.2010年宁蒗县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

http://wwwynfgovcn/canton_model64/newsviewaspx?id=1750120。

[3] 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丽江地区志(上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 赵沛曦,张波.纳西族摩梭人社会生活中的藏传佛教印迹[J].红河学院学报,2013,(1).

[5]赵沛曦,徐敏.试论藏传佛教与丽江社会文化的整合[J].红河学院学报,2007,(1).

收稿日期:2014-06-08责任编辑:许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