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滨
[摘要]友谊农场为了研究更适宜当地的水稻品种,对11个水稻品种的熟期、产量和抗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友谊农场第三管理区最宜推广的品种为龙粳29、北粳1011、06-2110、垦鉴稻6号、龙粳26、北粳1007等品种。
[关键词]水稻 新品种 对比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4-0182-01
为探索水稻新品种在第三管理区的丰产性、适应性、生育期、抗逆性及其他重要特性的表现,筛选出适应第三管理区自然、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为促进水稻新品种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按照友谊分公司的部署,根据第三管理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开展了2011年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概况
我管理区将试验地选在第八作业站9号地。
2.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11个,包括龙粳29、北粳1011、06-2110、垦鉴稻6号、龙粳26、北粳1007、龙粳21、龙粳25、空育131、黑粳8、北粳1022。
3.试验设计
试验设11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各处理随机排列,不设重复。
4.试验实施
采用壮秧剂湿润育秧。各品种播种时间统一,都于4月3日播种,于5月22日插秧,均采用人工插秧,栽培模式为大垄双行[2]。
二、结果与分析
1.成熟期及抗性
表1.各水稻品种生育期、成熟期及抗性
从表1可以看出,水稻11个示范品种抽穗期基本上都在21日至26日,其中以龙粳29、06-2110、龙粳26和龙粳25最早,比垦鉴稻6号、黑粳8、北粳1022提早1天,比北粳1011、空育131早3天;龙粳21最晚,于7月26日抽穗,比龙粳29、06-2110、龙粳26和龙粳25长5天,比垦鉴稻6号、黑粳8、北粳1022长4天。11个水稻示范品种成熟期大多都在9月15日,只有北粳1022、黑粳8和龙粳21较晚分别为9月17日、9月18日和9月20日;供试品种中06-2110和北粳1007抗性最强;龙粳29和北粳1011抗性较强,只发生轻微倒伏;垦鉴稻6号、龙粳26和空育131表现为地头出现倒伏现象;龙粳25和北粳1022严重倒伏。所有供试品种均未发生稻瘟病[3]。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龙粳29、北粳1011、06-2110、垦鉴稻6、龙粳26、北粳1007、空育131倒伏情况轻微,龙粳21、龙粳25、黑粳8、北粳1022倒伏严重。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3个熟期较晚的供试品种,倒伏严重。
2.产量及相对性状
表2.田间测产调查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龙粳29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797.7kg/亩,比龙粳21增产82.3kg/亩;较龙粳25增产99.7kg/亩。其次是北粳1011,平均产量793.1 kg/亩,较龙粳21增产77.7kg/亩,较龙粳25增产95.1 kg/亩;第3是06-2110,平均产量779.4kg/亩,较龙粳21增产64kg/亩,较龙粳25增产81.4kg/亩;第4是垦鉴稻6号,平均产量为768.4kg/亩;第5是龙粳26,平均产量为753.5kg/亩;第6是北粳1007,平均产量为723kg/亩。
通过试验结果可知,11个供试品种,除龙粳26、空育131比其他品种穗数较多,黑粳8比其他品种较少外,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在穗粒数方面前4个水稻品种均超过100粒,除北粳1007外,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除北粳1011、垦鉴稻6号、黑粳8空秕率较高外,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除垦鉴稻6号千粒重较高外,其余10个品种并无太大差异。
龙粳29、北粳1011、06-2110、垦鉴稻6、龙粳26、北粳1007、龙粳21、龙粳25亩产均超过690kg,明显高于空育131、黑粳8、北粳1022。
由此可知,空育131穗粒数较少,黑粳8分蘖率和结实率相对较低,北粳1022分蘖率较低,导致产量相对较低。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龙粳29、北粳1011、06-2110、垦鉴稻6、龙粳26、北粳1007、空育131倒伏情况轻微,龙粳21、龙粳25、黑粳8、北粳1022倒伏严重。龙粳29、北粳1011、06-2110、垦鉴稻6、龙粳26、北粳1007、龙粳21、龙粳25亩产均超过690kg。从产量、抗性来看,表现较好的为龙粳29、北粳1011、06-2110、垦鉴稻6号、龙粳26、北粳1007。
根据2013年试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龙粳29、北粳1011、06-2110、垦鉴稻6号、龙粳26、北粳1007,适合于在第三管理区种植。由于2013年前期低温,对水稻分蘖有一定影响,所以试验结果只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1]杨晓辉,杨大威,刘亚静.水稻品种产量对比试验总结[J].垦殖与稻作.2003(05)
[2]莫宪伟,崔美华.水稻品种对比试验总结[J]. 现代化农业. 2008(09)
[3]丁亮,李业成.优质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