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轮
美术欣赏课既难上,又好上。难是因为学生的学业压力和美术的“多余”,从上到下没人重视,好上是因为艺术的海洋浩瀚,随手拿出一件美术精品能让人大开眼界,启迪心智,感受人类伟大的创造能力。下面就我的工作中,比较成功的欣赏教学案例,把它放在整体性思维训练的层面上,整理出来与同行探讨使得美术欣赏能更有成效。
一、标志设计中的整体思维
让学生自己在白纸上画出五环,五个圆的位置关系正确的学生不超过15%。学生能够再认五环。但在记忆中要回忆再现出来,是更高的层次,需要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精彩的整体性思维的考验在色彩上。给出红黄蓝绿黑,让学生写在对应的圆上,基本上没有正确答案。有了美是整体平衡的,学生就知道这色彩是不能随便摆放的。并不是有色彩、色彩多就是美的。色彩的轻重感是黑色最重,红蓝次之,黄绿最轻。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填上符合均衡美感的色彩。黑放在中间,红蓝放两边,黄绿放下面。有了均衡感还要有第三个层面上的整体感,上面的红要与下面的黄对角线呼应的方式放置,同样蓝绿要对角放置,才能是平衡的整体美的一个标志。这个标志的作用是三个步骤,层层递进让学生重视自己的观察,建立美的事物是要符合整体的原则。用整体的眼光去分析身边的事物。
二、利用教材运用阅读的方法培养整体思维能力
今天美术欣赏选择的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美术鉴赏》象散文,散的就象看画报杂志,而不是一本书的概念。与以前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不是一个层次,美其名曰符合时代特点与高中生水平。那么就只能说明这个时代的浮躁与浅薄,并低估了高中生的水平。如果是为了符合浅显的知识容易组织课堂教学的目的,这是极端错误的,学生自己都能看懂的书,老师拿来讲解是多余的,有高度的文本才会有价值来阅读讲解。美术学科不要把时间太浪费在教材上,我只把教材运用阅读的方法用一个学期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课时阅读概括完。时间分布在每节课前6、7分钟,然后找关键词,把关键词梳理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清晰呈现。有时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体现一下意志力,在学生状态好的情况下,两三篇课文15、20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运用浏览、跳读、检索、精读等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体验了艺术作品的评价的同时,通过对文字的省略,概括,培养了整体思维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层次性。学生总認为认识几个字就会阅读,用实践检验一下就知道了。
三、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培养整体思维能力
学习西画就是学习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如素描的表现就是用一些黑白,只要体现整体秩序,黑白就表现为层次,层次正确,整体感就有了。也可以这么理解,素描中的层次就是通过有秩序的黑自来体现。那么绘画欣赏中有了整体的意识,会有更高更本质的对美的认识。绝妙的例子就是中国画《六君子图》,从整体意识的角度去看,绝对是一张名副其实的伟大的中国画。从笔墨线条的角度看,文明古国中出来的围人没有多少人愿意多看一眼。感觉老土,照片图像时代了,要形没形要色没色。但是从这幅画的长宽的整体的角度出发,画面中的六棵树很好地表现了君子的品质。专业词汇是经营位置,简单的归纳为数学上的就是黄金分割比例。要学生心服口服,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用铅笔来画一下。在方块内找出黄金分割点,定好这六棵树的上下左右的位置。找黄金分割点是很好的培养整体意识的手段。在这幅画中,黄金分割的比例,与君子的谦逊内敛切合在一起,绝对的精彩,不愧为一张徐悲鸿先生认为的两张伟大的中国画之一。学生的绘画过程不仅仅是画一张画的问题,也是训练整体观察表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欣赏上的价值。
四、寻找生活中的美培养整体思维
人的穿着打扮,是人的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体。上衣下裳要在款式色彩上整体统一,款式风格要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统一。班风校风是一种整体的学习氛围,促进个体学习的效率。观察生活的龙柏与樟树,用涂椭圆画龙柏和用五边形画樟树是整体观察与绘画的训练,是抽象概括的训练,能鲜明再现神态,体现中国画以形传神的高度的艺术表现能力。用现代绘画之父赛尚的话“用方块圆三角去观察生活并表现生活”太显专业或空泛的画。画一下普通的自行车就生动具体形象了。学生十几年学画下来,屈指可数的个别学生有从结构整体看事物的能力。自行车两个轮子的圆都有了,两个三角形就不知道如何搭配放置。从力的角度,结构的意识,整体的角度观察表现,自行车就是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三条直线。
美术欣赏还是很好上的,只要不一味的传授书本知识,抓住一两个知识点培养学生“渔”的能力,不要一味地提供大量好看的图片,通过几张作品欣赏提升高度,放置于一个整体的系统内。通过五环建立色彩的整体意识,通过建行的标志描绘培养思维的条理,通过《六君子》的描绘欣赏建立长宽的方形整体下,数的和谐是美的深层本质的奧秘,通过建筑欣赏建立宏观的天地人一体的观念。从整体的高度去统领美术欣赏,会有新的发现与教学思路。在适度的传授一些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在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指导下,从事美术课堂教学还是很好组织的。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