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雅
在内蒙古日报社社会新闻部担任责任编辑期间,曾遇到过这样一件给笔者带来意外惊喜的事情。
2008年3月的一天,笔者收到来自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位通讯员的来稿,稿件内容讲的是四子王旗忽鸡图乡毫赖村村民李华夫妇为倡导环保理念,自掏腰包奖励村民的故事。来稿是好素材,只可惜内容实在单薄,缺少更详尽的新闻事实与细节。我立即与作者取得联系补充相关内容,详细了解到生活并不富裕的李华夫妇是怎样奖励村民的,以及他们的举动在村里引起的反响,乃至农民思想意识发生了哪些变化,例如,村民开始刨挖废弃地膜、自觉捡拾塑料垃圾、节约用水等文明行为,将其充实到稿件中,重新谋篇布局,提炼升华,将这对农民夫妇的不平凡举动翔实生动地给以展现。为更好地反映他们的精神境界,配发了向这对农民夫妇、新农村建设者表达敬意的编辑点评,很快见诸社会新闻版显要位置。随后一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关注着该人物事件的进展情况,几次跟进报道,稿件获社评A稿。
未曾料到的是,该稿件经四子王旗宣传部推荐,参加了当年内蒙古新闻奖评选,并荣获第十七届内蒙古新闻奖(2008年度)三等奖。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位名叫君文的农民通讯员专程为我送来红彤彤的获奖证书(编辑奖),并至今对我感念不忘。
行文至此,笔者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党报编辑,只有通过日积月累不间断的学习思考,经过阅稿无数的艰苦历练,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海量的新闻“矿源”中淘出“真金”,否则,好新闻便会不知不觉中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对于一位有志于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如何不让好新闻与你擦肩而过,成为一种遗憾呢?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理论根底和业务技能。
首先,必须具有从事新闻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编辑记者要涉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知识,构建比较全面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胸有大局,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了解党和国家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并掌握所在地区区情。抓中心、抓大事、抓根本,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头戏,编辑必须站在一定高度,具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才能从经手的众多新闻稿件中发现最具新闻价值的好稿,乃至好素材。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编辑自身的素质问题。党中央领导同志曾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的要求,更是对记者编辑素质问题全面而具体的阐述。五个根底是: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和新闻业务根底;六种做法是: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努力方向。应该说“五个根底,六种作风”直接影响新闻写作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思想高度。
其次,必须掌握新闻信息采集和编写的专业技能。新闻从业者在学习掌握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调查、访谈乃至新闻评论等多种新闻体裁写作基本规律的同时,还要不断锤炼和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勤学苦练,做到嘴勤、腿快、多动笔。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具备了一定的新闻敏感、稿件采编能力后,还要有求新求变的思维,在写作上有所创造与突破,当具备了上述所有条件,再加上机遇的垂青,厚积薄发,定能写出或处理修改出新闻精品佳作。《四子王旗李华夫妇设奖鼓励环保村民》一稿之所以入选好新闻,关键在于其题材新颖,以小角度反映了大主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小是指新闻中的小事、小地方、小人物,比较平凡;大是指反映的主题重大,有强烈的针对性、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看起来是平凡小事,却很能说明大问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时时事事要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所谓慧眼识珠,绝非一日之功。此外,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紧随时代发展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闻领域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第三,作为一名党报编辑,要有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精神。“为人做嫁衣”是编辑工作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面对并不具备见报要求的来稿,需要编辑思忖再三,从中挖掘、提炼该新闻事件最具报道价值的闪光点,确立稿件报道主题后予以精雕细琢,最终将其打扮成美丽的“新娘”展现在公众面前,这是最能体现编辑功底和实力的地方。一次,一位分社记者传来一篇6000多字的稿件,是配合学雷锋纪念日的应景稿件,全文冗长庞杂,给人以题材陈旧、毫无新意之感。笔者耐着性子看下来,被一段反映包头市义工组织的内容所吸引,便决定以该内容为主旨,让记者补充更详尽的内容过来,为题为《包头义工在行动》这篇通讯加上精彩的引题,着力突出包头义工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作为学雷锋纪念日稿件重点推出。该稿在《内蒙古日报》3月5日前后几天相同题材的报道中格外引人注目,因而被评为当月A稿。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