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对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一书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着重考察了“险语”、“产图”、“遭罗”等几组疑难词。
关键词:王梵志诗校注;敦煌文献;词语考释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6-0102-04
王梵志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它主要保存在敦煌文献中,俗字俗词极多,非常难读。项楚先生的《王梵志诗校注》校勘精审、注释精当,是阅读王梵志诗的重要参考书。笔者在捧阅该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现提出来向项先生及各位方家求教。
有事检案追,出帖付里正。火急捉将来,险语唯须胱。(《佐史非台补》,〇二八首)[1]
项注:险语:指恐吓威胁之语。韩愈《醉赠张秘书》:“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所咏虽为作诗之事,而“险语”令人“破胆”,则与梵志诗同。 胱:发怒。《诗·邶风·谷风》“有洸有溃”,毛传:“洸洸,武也;溃溃;怒也。”“武”与“怒”同义对举,故《说文》:“马,怒也,武也。”亦以“怒”与“武”同义并举。梵志诗之“胱”与《谷风》之“洸”同,皆为俗语记音之字,音同则义同,本无定形也。
今按:项先生引韩愈诗,谓“险语”为恐吓威胁之语,恐未必是。韩愈之“险语”为诗评之习语,谓造句新奇高峻,与恐吓无关。《太平广记》卷198引庞元英《谈薮》:“均又为诗曰:‘秋风泷白水,雁足印黄沙。沈隐侯约语之曰:‘印黄沙语太险。”[2]“雁足印黄沙”句并无恐吓之意,而沈约谓之“太险”。《后村诗话·新集》卷1:“内‘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天造险语,尽古松奇怪之状。”[3]所引杜甫两句诗似亦与恐吓威胁无涉。另外,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释此“险语”为“险恶言语”[4],亦不确。
至于上揭梵志诗之“险语”,则当指邪佞之语。此处之“险”当为奸猾邪佞之义,或写作“憸”、“譣”①,义皆同。《汉书·礼乐志》:“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余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不闲义理。”[5]《大唐西域记》卷7:“气序寒烈,风俗险诐,人性刚犷,信义轻薄。”[6]皆险、诐近义连文。又或作“譣诐”,如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4:“众生譣诐不修德,迷惑沉流生死中。”[7]文献中又有“险言”、“憸言”,如《新唐书·后妃传上》:“险言似忠,故受而不诘;丑行已效,反狃而为好。”[8]《文苑英华》卷889苏颋《御史大夫赠右丞相程行谋神道碑》:“固亦霜驱隼劲,露落鹏槯,岂避憸言,俄招毁议。”[9]“险语”即“险言”,指邪佞之语。
项先生又以《谷风》“有洸有溃”释此“胱”字,恐亦非。“洸”字文献中极为罕见,其武义似仅见于《诗经》、《尔雅》,王梵志应不会用此古奥之字。且《谷风》中“洸”为形容词,此处“唯须胱”,“胱”则显系动词,与《谷风》中“洸”字用法不同。张锡厚读“胱”为“靗”,亦嫌迂曲。窃疑此“胱”当通“诓”、“诳”②。唐代西北口语中,见、群二母不分③,故胱、诓、诳实为同音。“险语唯须诓”,即只须用邪说来哄骗他。如此解,则诗意明白可读矣。
世间何物平?不过死一色。老小终须去,信前业道力。纵使公王侯,用钱遮不得。各身改头皮,相逢定不识。(《世间何物平》,〇六二首)[1]187
项注:遮:请托。
今按:此盖沿用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之说。但该诗中“遮”字的宾语即前之“死”,若释“遮”为请托,则句义似有不通。疑此“遮”仍为阻拦之本义。《说文·辵部》:“遮,遏也。”[10]敦煌本《双恩记》:“只愿父王深体察,莫将忧恼作遮拦。”[11]“遮”、“拦”同义连文。敦煌本《祇园因由记》:“其时有此起尸被外道呪,持刀往身子;舍利[弗]之力,令却趁劳度叉。彼被趁急,遂失脚走,被舍利弗化火遮之,不能去。”[11]603“化火遮之”,即化火以阻拦之。可见唐代“遮”之阻拦义仍较常用。“用钱遮不得”,即用钱也不能阻断死的进程。
东家比葬地,西家看产图。生者歌满路,死者哭盈衢。(《悲喜相缠绕》,〇九三首)[1]245
项注:产图:描绘产业之画图。白居易《题洛中第宅》:“终身不曾到,唯展宅图看。”“宅图”即产图之一种。
今按:项先生仅引“宅图”,并未举出“产图”的例子。且上句言“东家比葬地”,此“产图”当与“葬地”相对,产业之画图与葬地事不相类,不应相比。项释恐不确。
此“产图”实恐与生子有关。《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产图》一卷,崔知悌撰”[12],该书上为“推产妇何时产法”。《通志·艺文略》除著录崔知悌《产图》一卷外,另有“《产图》二卷”,与《产乳书》、《产经》等属五行“产乳”类[13]。《武林旧事》卷8“宫中诞育仪例略”:“仍令太医局差产科大小方脉医官宿直,供画产图方位、饮食禁忌、合用药材、催生物件。”[14]《备急千金要方》卷2“产难第五”条:“凡生产不依产图,脱有犯触,于后母子皆死。若不至死,即母子俱病,庶事皆不称心。若能依图无所犯触,母即无病,子亦易养。”[15]由此可见“产图”的作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9“产图”之“入月安产图”:“凡产于入月一日,贴于卧阁内正北壁。凡安产藏衣方法,并于卧阁内分布。凡逐月安产、藏衣、避忌、神杀方位,随节气更换。交得次月节,即换次月产图。”[16]后有“体玄子借地法”、“禁草法”、“禁水法”、“产前将护法”、“产后将护法”、“胎神游方”、“催生符”、“推妇人行年法”等,从中可略见“产图”类书的内容,大概是关于妇女生产时的一些巫术。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校点者于前引“入月安产图”下注:“原本及各刊本均脱原图,仅有文字说明。”按,前“入月安产图”称“凡安产藏衣方法……凡逐月安产、藏衣、避忌、神杀方位”则似“产图”不过此“安产藏衣方法”之类,或原书并未脱。如“催生符”、“推妇人行年法”等皆有图,故称“产图”。“东家比葬地,西家看产图”,指东家在排比葬处,谓有家人死亡,西家在看“产图”,谓将有婴儿出生,上下句正相对照。下二句“生者歌满路,死者哭盈衢”与此二句句意相同,此“生者”即上“看产图”者,“死者”即上“比葬地”者。
官职莫贪财,贪财向死亲。有即浑家用,遭罗唯一身。(《官职莫贪财》,一四六首)[1]368
项注:遭罗:陷于法网。
今按:项先生以罗网义释“罗”,恐未必是。此“罗”当读吕知切,即今之“罹”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于“罗”下曰:“(罗)或作罹,俗异用。”[17]钮树玉《说文新附考》亦曰:“罹即罗之别体,通作离……按,《北齐朱岱林墓志》云‘罗此荼毒,知‘罹即‘罗之别体。‘罗‘离音同,故得通。《方言》‘罗谓之离,离谓之罗,即其证。”《左传·襄公八年》引逸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18]俞樾《群经平议》曰:“罗当读为罹,《尔雅·释诂》:‘罹,忧也。《诗·兔爰》篇‘逢此百罹,《斯干》篇‘无父母诒罹,《小弁》篇‘我独于罹,传笺并曰:‘罹,忧也。‘职竞作罹者,‘职竞作忧也。《说文》无罹字,盖古字止以罗为之。”[19]是“罗”或借为“离”,后又为此假借义别造“罹”字。传世文献中“罗”用作“罹”的例子也有一些,《汉书·于定国传》:“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颜师古注:“罗,罹也,遭也。”[5]3041《尚书·汤诰》:“罹其凶害。”《释文》:“罹亦作罗。”[20]《诗经·兔爰》:“逢此百罹。”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8引,“罹”作“罗”[21]。敦煌文献中用例更多,S.526《武威郡夫人阴氏上某和尚书》:“只为和尚在此之日,小来如兄如弟,似水似鱼,递互谦恭,不闻弱事。今者为甚不知,唱说恶名,左右人闻,名价不善,倍多罗塞。”“罗”即读为“罹”,忧也。P.2730《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官府怨酷,横罗无端。”《正统道藏》本“罗”作“罹”。
“罗(罹)”既有遭义,故可与“遭”字同义连文。《礼记·曲礼上》“知生者吊,知死者伤”,郑玄注:“伤辞未闻也,说者有吊辞云:‘皇天降灾,子遭罹之,如何不淑!”[22]《汉书·叙传》:“故虽遭罹阨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镬伏质,亨醢分裂。”颜师古注:“罹亦遭也,音离。”[5]4209-4210《太平广记》卷286“中部民”:“前某月日,于中部值君,某遭罹横罪,与君素无雠隙,奈何为君所劝,因被重刑?”[2]2279是自汉迄唐宋,皆有“遭罹”一词。其作“罹”不作“罗”,未知是否本貌,佛经中则或写作“遭罗”,如《贤愚经》卷5:“我生以来,遭罗苦难,堕水鱼吞,垂死得济。”{1}[23]《杂宝藏经》卷6:“时彼长者估客入海,亡失珍宝,长者之妇,遭罗官事,儿复死丧。”[23]707“遭罗苦难”、“遭罗官事”与“遭罹阨会”、“遭罹横罪”用法一律。所遭罗(罹)者一般是苦难,故又可省去宾语,如班固《幽通赋》:“斡流迁其不济兮,故遭罹而嬴缩。”{2}刘禹锡《祭兴元李司空文》:“如何国祯,有此遭罹。”[24]此处王梵志诗“遭罗唯一身”亦指遭罗(罹)苦难者唯己一身而已。
兄弟相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同箱柜,房中莫蓄私。(《兄弟相和顺》,一五二首)[1]308
项注:轻欺:欺骗。
今按:此处“轻欺”同义连文,为欺侮之义,并非“欺骗”。王梵志诗一一八首《敬他还自敬》:“敬他还自敬,轻他还自轻。”“轻”与“敬”相对。王梵志诗一二一首《敬他还自贵》:“敬他还自贵,辱他招自耻。”语意与一一八首同,可见“轻”即“辱”。敦煌文献中又有“轻触”、“轻凌”、“轻骂”等词{3},详参张生汉《敦煌变文语词杂释》[25]。
尊人相逐出,子莫向前行。识事须相逢,情知乏礼生。(《尊人相逐出》,一五九首)[1]389
项注:乏礼生:不知礼之人。
今按:项先生释“乏礼生”为“不知礼之人”,则以“人”释“生”,但“不知礼之人”并无所指,在此处稍显突兀。实则此处之“生”当为词尾,并无实义。刘淇《助字辨略》:“生,语助也。李太白诗:‘借问别来太瘦生。”[26]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生,语助辞,用于形容语辞之后,有时可作‘样字或‘然字解。”[27]张相所说“形容语辞”并非现在所说的形容词,如张相所举例,元稹《侠客行》:“海鲸露背横沧溟,海波分作两处生。”元好问《惠崇芦雁》:“休道画工心独苦,题诗人也白头生。”“两处”、“白头”均非形容词。前举王梵志诗“识事须相逢”,即说若明白事理,应相逢迎。“情知乏礼生”,即明知这(即前文“向前行”)是失礼的。
男年十七八,莫遣倚街衢。若不行奸盗,相构即樗薄。(《男年十七八》,一八三首)[1]415
项注:构,勾结。字亦作“構”……复言之则曰“结構”。
今按:“构”乃“抅”之俗写,“抅”为“勾”之增旁俗字,与“構”字无关,详参郜同麟《敦煌文献语词与汉语史研究》[28]。
腹中怀恶来,自生煞人子。此是前生恶,故故来相值。(《父母是怨家》,二七九首)[1]592
项注:“恶来”,见《史记·秦本纪》:“蜚廉生恶来……”后因以“恶来”称凶恶之人。
今按:项先生以为“后因以‘恶来称凶恶之人”,文献中并无证据。且“恶来”虽以“恶”为名,文献中关于其“恶”的描述并不多。《史记·殷本纪》称“恶来善毁谗”[29],似乎也仅此而已。后人诗文中言恶来也多集中于此,如《抱朴子外篇·良规》:“若有奸佞翼成骄乱,若桀之干辛、推哆,纣之崇侯、恶来,厉之党也,改置忠良,不亦易乎?”[30]卢思道《劳生论》:“耳听恶来之谗,足践龙逢之血。”[9]3969皆以其奸佞毁谗立说,与王梵志诗“父母是怨家”的主题相差甚远。此处以人名“恶来”释“怀恶来”,恐非。“怀恶来”,即怀恶意而来,文义本通,不必释以典故。《长阿含经》卷12:“佛告诸比丘乐此众者:‘汝等当知,今日魔众怀恶而来。”[31]“怀恶来”,犹“怀恶而来”。又下文称“此是前生恶”,即此“怀恶”之“恶”。
荣利皆悉争,畏死复贪生。心神为俗网,蠢蠢暗中行。(《荣利皆悉争》,三七三首)[1]738
项注:俗网:比喻尘世……此句言众生心性陷于尘俗罗网,不能摆脱。
今按:项先生释句意作“众生心性陷于尘俗罗网”,但原诗并无表示“陷”的词,此解稍嫌增字为训。且若释“俗网”为“尘俗罗网”,则“心神为俗网”是一判断句,即心神本身成为尘俗罗网,众生又如何解脱?窃谓此处“网”为动词,“心神为俗网”,即心神被凡俗网罗遮覆,没有智慧。
■
参考文献:
[1]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0.
[2]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1483.
[3]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9.
[4]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34.
[6]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612.
[7]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1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659.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468.
[9]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56:4681.
[10]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41.
[11]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935.
[1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42.
[13]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1699.
[14]周密.武林旧事[M].杭州:西湖书社,1981:131.
[15]李景荣,等.备急千金要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8.
[1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4.
[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6.
[18]钮树玉.说文新附考[M]//续修四库全书:第2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0-121.
[19]俞樾.群经平议[M]//续修四库全书:第1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21.
[20]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
[21]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5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406.
[22]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49.
[23]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5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2:74.
[24]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40.
[25]张生汉.敦煌变文语词杂释[J].语言研究,1996(1).
[26]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4:103.
[27]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3:162.
[28]郜同麟.敦煌文献语词与汉语史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2(4).
[2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6.
[30]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1:283.
[30]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3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