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 陶梦
一、电视散文的兴起与创作
在新崛起的电视文学艺术家族里,电视散文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它将文学和电视有机结合,通过电视对诗歌、散文进行艺术化的二度创作,声、情、画并茂,营造了一种或美丽炫目、或引人深思的美好意境。
电视散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进行电视散文创作,但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直到1994年上海全国电视散文评奖、展播、研讨会后,电视散文才以独特的文化品格引起电视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广泛的影响。伴随着一批电视散文精品的诞生,电视散文这种电视文艺题材日趋成熟。从1998年开始,央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连续数年蝉联“星光奖”优秀栏目奖,并数次囊括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文学类节目一、二、三等奖等全部奖项。电视散文最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促成星光奖作为电视文学类节目的立项。
电视文学是电视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电视散文依托于散文文本和电视文化,打破了文本的束缚,从视听层面实现了虚实的转换,完成了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统一,营造出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艺术意境。
电视散文是画面和意蕴的诠释与生发,用文学语言增强作品的再现力。它与画面互补,用文本的张力,传递画面语言无法传递的情感。制作优秀的原创电视散文,作者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电视散文创作的技巧,即意象、抒情、哲理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二、电视散文创作的三位一体分析
呼伦贝尔电视台近年来相继拍摄制作了《兴安秋色》《银色呼伦贝尔》《绿色呼伦贝尔》等几部电视散文,形成了表现呼伦贝尔春、秋、冬季景色的系列作品,在创作上将意象、抒情、哲理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作品相继在各类评奖活动中获奖。
(一)运用意象造型展开叙事
电视散文通过画面叙事,在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主要运用画面意象语言而非纪实语言。这种意象语言具有某种象征性、隐喻性,甚至模糊性,目的是通过独特的画面意象,开拓观众的想象思维,激发观众“再创造”的审美能力,使观众深切感受到画外之音、声外之情和形外之神。画面意象语言不在于屏幕上具体展现了什么,重要的是它让观众感受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在草原,绿色是主基调。电视散文《绿色呼伦贝尔》文本,用白描手法开篇,也有独特的韵味:“绿色,伴随着春天北归的步履,伴随着天鹅悦耳的鸣叫,回来了,回到了大中国东北部边疆这片多情的土地。她们携着手,轻盈的走上雄浑壮阔的大兴安岭,走进坦荡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融化了冰,融化了雪,为山峦和原野披上了绿色的纱巾……随着绿色漫山遍野的铺展,那新芽萌发的的麦田豆地精巧的以自己的枝叶编织着最新最美的图形。”
音像的欣赏是直观的、转瞬即逝的。电视散文意象画面可以将这些瞬间的美尽可能地固定下来,串联成完整的叙事。《绿色呼伦贝尔》有着独到的色彩画面感,用动态的个体意象将呼伦贝尔的绿色状态做了一番展现,具形传神。
(二)营造诗的意境
一篇好的散文,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哲理,在进行电视散文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文学的诗意到镜头的诗意、诗意的想象到诗意的现实之间的具象转换,关注象外之象——意境,也就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作品的客观盛会与环境有机地融合成完整地艺术整体,即作品所体现的景与情、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所创造的统一而又独特的艺术境界。它给予观众的不是简单的思想主题的诠释,而是深沉的艺术审美和感悟,使观众从作品特定的意境中感受到生活的优美和诗情,体味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电视人原创电视文本,优势就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情实景已经深深地印记在创作者的脑海之中,由于作者在文本创作的时候,就有了画面意识,怎样用最贴切最美好的文字营造所经所历、所观所感的意境,显得尤为重要了。
大兴安岭的秋天之美已经为人们所认可,但每个人面对此情此景又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叙述描写语言。在电视散文《兴安秋色》文本的创作中,作者是这样营造诗的意境的:
“秋天的大兴安岭,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巨型画卷。秋天的大兴安岭,是一曲用色彩谱写的华美乐章……在这个季节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由这些色彩相交组合幻化派生出的,用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色彩,忘情的点缀着波澜壮阔的大兴安岭,一派铺张,百般渲染,把大兴安岭打扮得华贵雍容,锦绣斑斓,尽显北国秋季风光。秋天里大兴安岭熟透了的野果在秋霜的纵容下,肆无忌惮的酝酿了新的酒香,使茫茫的群山再一次像喝了酒的北方汉子,醉得潇洒狂野、无拘无束,更像饮了酒的北方女人,醉得百媚千娇、热情奔放……”
这样的文字,看似很铺张、很渲染、很抽象,甚至在拍摄之前还有人认为无法用画面表现,文本作者却十分把握地说,你们放心吧,这样的景色,都是亲眼所见的具象描写,绝对没有夸张。果然,拍摄期间非常顺利,因为兴安秋色就在那里,而且每年的秋天,大自然都会将这种景色复制。
(三)蕴含深刻的哲理
电视散文不像纪实性电视片那样直白显露,而是通过画面和造型语言,让观众感受、领悟作品所蕴含的哲理性。这种哲理意识在作品中的渗透,体现了创作者对题材本身的思考,表现了在更高层次上把握生活的意向。
呼伦贝尔的冬季是寒冷的,但是就是在这寒冷的冰天雪地里,北方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创造传承了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电视散文《银色呼伦贝尔》同样用诗意的语言,阐述了人和冰与雪的关系背后的深意:
“呼伦贝尔的冬季风光是美丽的,但冬季的寒冷对人类的生存却极富挑战性。然而,也正是由于有了这寒冰柔雪的洗礼沐浴,才铸就了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众多北方民族坚韧刚毅的体魄和豪放激情的性格。使他们得以在冰天雪地中,游刃有余地充分展示自己。”
有思想的人类,以及人类在这里进行的有思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冰雪的世界赋予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并且在岁岁年年、源源不断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这一地域独特的冰雪文化,使这冰雪的世界显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加雄浑壮阔,更加富有内涵。
冰和雪,意味着寒冷,没有经历过冰和雪洗礼的人,认为冰天雪地不适于人类生存,但生活在呼伦贝尔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北方民族却正是在这冰天雪地的环境之中生生不息,从远古走到了今天,而且在这里创造了属于北方民族区别于南方民族特有的文化,文本作者用激情又不失哲理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冰雪的认识和理解,看似很“文字”的东西,但却正是呼伦贝尔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没有在冰天雪地里长期的生活体验,就很难用这样的语言赞美冰和雪。
三、结语
在电视文艺领域,电视散文展示出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巨大生发性。电视文本从人、事、物等方面与电视画面和谐共生,甚至弥补音像语言可能存在的缺憾。色彩与构图虽然能传递某种情绪,但他们的指向终究不像文字那么鲜明。文本通过造型语言展开叙事,营造出诗的意境,蕴含深刻的哲理,将这三点有机结合,可以增强电视散文的表现力,传递画面无法传递的情感。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