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玉萍
在新兴媒体的强势出击下,纸质媒体顺应报业市场发展大势需要,毫无懈怠地在求新求变上下足功夫。从2013年开始,《锡林郭勒日报》进行全面改版,就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通过改版让报纸出彩。
一是改进文风,展现新气象。在新闻报道内容上改进,特别是破解党报多年来在一些报道领域上的难题顽疾。首先改进政务活动报道,倾力打造要闻版。基本定位就是,让要闻版在保持重、厚、实的基础上,活起来,靓起来。《锡林郭勒日报》是锡盟盟委的机关报,要闻版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因此,一定要让其厚重起来,即把重要新闻做到位,把重大主题报道做大做强。例如:2014年元月末,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锡林郭勒盟是新闻主场之一。为此,《锡林郭勒日报》从1月末至3月初,集中人力、集中版面、集中各子报,组织开展战役性宣传,在刊登好规定动作新闻宣传外,随后推出5篇通讯,详细描绘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锡盟考察的细节和干部群众的感受,从而使总书记讲话更加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推出5篇本报评论员文章,阐述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结合锡盟实际贯彻落实的指导性意见。随后又开辟专栏,持续报道了全盟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动态新闻。这次宣传时间长、力度强、声势大,内容和形式都有创新,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月评》的表扬。
让要闻版厚重起来,还得注重言论。重要活动、重大新闻都配发评论员文章,对一些反映新鲜事、好经验好做法的稿件都配发编辑点评。2014年全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锡林郭勒日报》在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共刊发评论员文章35篇。
在新闻报道内容上的改进还体现在:对领导活动安排位置得当,更注意把控字数。如对政务活动的报道严格控制字数,对超过一定字数的稿件,一律转版;对一般性的会议报道,在字数上、标题制作上、所占版面都应有明确要求,严禁公文化的语言,工作动态、工作总结式的稿件见报。这也是改进文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八不准”的具体措施之一。围绕盟委、行署中心工作,做大、做强、做深、做透本地新闻,打造精品专栏,让盟委、行署满意。在此前提下,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需求,将报纸办成综合性的政经大报。
其次是下大力气改进文风。党报长久以来形成的“新闻腔”文风,如果固化不改,势必阻碍党报的生存发展。改进文风,重在创新表达,力避“长空假”,践行“短实新”。少讲官话、套话、空话,不讲不着边际、无所指向的话,杜绝空洞的概括、不知所云的描述,慎用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表达方式。具体讲,新闻标题制作要准确、生动、简短。“让新闻上标题”,对政务活动和会议报道,突出新闻化处理,尽量减少概念式、口号式标题。一般情况下,主要稿件主标题不要超过15个字,短稿件一般只用一行题,而且严禁“×××召开”、“×××取得实效”等标题。新闻导语中,严禁使用“为了……,为了……”、“在……高度重视下,在……的正确领导下,在……的共同努力下”等句型句式出现。新闻主体中,要用平实通俗、来源于生活的新语言,言简意赅表达内容,突出主题。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二是整合资源,推出多个版面版块,让报道内容在更多层面,更多维度拓展延伸。将原有版面按照既全面、又有重点和特点的原则很好地做了一个定位,优化组合,择优选择确定专刊专版。其中新闻版块以“严肃、公信力”为主调,副刊版块以“轻松、跳跃性”为个性,专刊版块以“专业、服务性”为特质。进一步改革时政报道,更加突出新闻性;加大对国内国际重大新闻、热点新闻的关注度;进一步做好民生新闻,提高党报的贴近性和亲和力;加大信息的梳理、整合工作,给读者提供更多可读、实用的新闻。改版后的《锡林郭勒日报》推出了《经济周刊》《生态周刊》《民生周刊》三大周刊及文化博览、健康养生、关注服务、社会与法、新农村新牧区、锡林河等专、副刊,报纸的可读性得到极大地提升。
三是对版型版式进行美容、瘦身。在报型上,采用国际上流行的720型报纸,即所谓的“瘦报”,体现简约时尚。在版式设计上借鉴都市报的风格,采用鲜活多姿的表现形式。让版面工作从粗放的“组版”阶段进入到更加专业化的版面设计阶段,规范版面元素运用,增加图表、漫画、插画的设计,强调留白,简约用色,规范用线。强化版式的美观和图片的视觉冲击,在形式上脱胎换骨。特别加强了美编力量,成立了版式美编组。充分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在党报的图片使用上有了一个大的突破。以往党报的图片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形式上图片总是用来配文,单独发新闻图片的时候相对少,近年来新闻图片有所增加,但大量的图片政治味道浓,构图呆板,内容单一。改版后的《锡林郭勒日报》图文并茂、图文并举,在“形”和“内”上大胆使用图片,图片运用发挥了“一图胜千言”的表现力。另外,在头版设置固定格式的导读专栏,不仅使其成为各版重要新闻的提示,而且通过精心设计还成为版面的亮点。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日报社)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