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清章 焦丽
摘要把景观规划设计的有关理论和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措施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景观的类型和石漠化治理景观的主要治理模式和景观代表以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景观;治理景观;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898-0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11BAC09B01);石漠化地区先锋树种调查。
作者简介韦清章(1982-),男,贵州毕节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11喀斯特在世界上分布很廣,面积达5 100万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皆有分布。中国960万km2的陆地面积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而以贵州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面积超过55万km2,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1]。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扩展趋势明显,可利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极大地影响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了使生态、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2008年以来,国家加大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启动石漠化较为严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南方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市(区)的451个县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县。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治理措施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多部门、多技术、多兵种、多学科进行综合治理,概括起来主要就是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开发可再生资源;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科技支撑七大工程措施。其中发展区域经济可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的资源优势,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开展特色旅游。因此,喀斯特地区特色旅游作为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程措施,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贵州喀斯特石漠地区大部分是老少边穷地区,通过对石漠化及其治理景观的分析研究,在大力发展石漠化地区特色生态旅游,使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时,又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大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的石漠化治理主要是以各种小流域项目区工程建设和示范区建设为主,如贵州毕节撒拉溪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以喀斯特小流域为单元,以石漠化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参与型农村社区为单位,以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为中心,以增加项目区群众收入为目标,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为引领,以解决人地矛盾系统协调为方向,以协调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针对示范区石漠化生态环境山多、石多、土少、缺水、缺林与贫困的核心问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设林、农、牧、水、交通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石漠化来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与社区发展在内的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开发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了以林下种草、林药结合、林粮间作和以沼气庭院养殖为主要链环结构的混农林牧复合经营模式和农村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没有对示范区进行景观分析研究。而涉及石漠化景观研究的有胡宝清等根据景观生态的分类方法,将广西石漠化景观类型分为无石漠化景观、轻度石漠化景观、中度石漠化景观和强度石漠化景观[2],但未对石漠化景观做详细的文字描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喀斯特石漠化景观的特点,分为喀斯特石漠化基质景观、喀斯特石漠化斑块景观、喀斯特石漠化廊道景观3个类型的空间结构[3]。
而国外西方国家喀斯特山区人口稀少,生态良好,生态环境工程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自然景观的美化,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对石漠化进行大规模治理的问题[4]。所以国外对研究喀斯特有科学指导价值、探险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石漠化地区,都申请建立国家公园、遗产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如英国中部的约克郡(Yorkshire)国家公园。对喀斯特石漠化进行较大规模治理的有生态相对较差的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斯洛文尼亚利用饲养反刍动物与种植林、果和牧草相结合的生产系统和进行石漠化地区生态农牧业开发模式的研究,恢复了喀斯特地区因过度放牧而破坏了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当时欧盟各国中的富国,这对中国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印尼石漠化治理采用“瓦罐农业”中“瓦罐渗灌”技术来抗旱保苗,适宜株行距较宽的果树、瓜类、玉米等作物。
从目前来看,景观及其规划设计的分析研究在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尤其在石漠化治理时,把石漠化及其治理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研究,这在国内外鲜有涉及,仅是对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有所研究,但都只考虑生态价值,而没有考虑景观价值以及美学价值,使经济效益得不到大的发展,容易导致治理的生态再遭受破坏,陷入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中,这种情况也存在于中国很多石漠化地区。所以对石漠化及其治理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以发展旅游,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对于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很有必要。
2 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分析研究
2.1 石漠化石漠化(Rock 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或称“石化”、“石山化”、“岩漠化”,是目前较被认同的名词,即指在中国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而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5]。该定义从石漠化形成的空间范围、时间、成因、特征、动力等因素方面描述了其具体含义,言简意赅,表述完整。
2.2景观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西方希伯莱语《圣经》旧约全书中。19世纪初“景观”一词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原意指“风景”,即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在汉语中,等同于“风景、景、景致”之意,可表达观察者的视觉美学感受。综合地理学、旅游学、文学、艺术、生态学等的理解,景观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生态景象和文化现象,它是指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统一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一门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艺术[6]。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出现了注重中小尺度的空间和建筑单体配置的景观规劃、强调大中尺度的生态要素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性景观生态规划,以及在关注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的景观规划。
2.3石漠化景观的视觉美学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下,加上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贵州石漠化景观也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浩瀚无边、广阔无垠的沙漠景观、戈壁景观一样,同样能带给人以感官冲击和震撼。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应转变传统的审美观念,分析喀斯特石漠化所具有的特征,从视觉的角度审视石漠化景观。根据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岩石裸露、土层厚度等因素,石漠化景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3.1无石漠化景观。无石漠化的地表景观呈现无土壤侵蚀或者土壤侵蚀不明显,具有连片的林、灌、草地植被或土壤覆盖,土壤层较厚和坡度较缓,基岩裸露率小于20%。这类地区生态环境不属于脆弱型,人地矛盾不突出,主要分布在地形较为平缓或土层较厚的洼地、平地、缓坡梯田、高覆盖度林地、水体、城镇等区域。
2.3.2潜在石漠化景观。潜在石漠化地表景观呈现土壤侵蚀不太明显,植被、土壤覆盖度较高,生境干燥、缺水、易旱,以岩生性、旱生性的藤刺灌丛类植被景观为主,基岩裸露率在20%~30%。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植被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2.3.3轻度石漠化景观。轻度石漠化地表景观呈现土壤侵蚀较明显,植被结构差,以稀疏的灌草丛景观为主,基岩裸露率在31%~50%。这类土地生态环境属于轻微脆弱型,坡改梯难度较大、投资投劳高、效果较差;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周期长,难度较大。
2.3.4中度石漠化景观。中度石漠化地表景观视觉特征明显,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率达51%~70%,平均土层厚度不足10 cm。主要分布在纯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农耕,植被生长条件较为恶劣,以低结构、低覆盖度、低生物量的植物群落景观结构为主。
2.3.5重度石漠化景观。重度石漠化地表景观呈现石质荒漠化表现明显,土壤侵蚀强烈,基岩裸露率达71%~90%,以灌草丛为主,是石漠化过程接近顶极的等级,农用价值几乎丧失。常发生在纯度较高的石质峰丛、峰林喀斯特山地丘陵景观区。坡度较陡、原生土层较薄,多为人为反复开垦、破坏植被导致。
2.3.6极重度石漠化景观。极重度石漠化地表景观是石漠化的顶极阶段,石漠化视觉现象明显,土壤侵蚀剧烈,甚至达到无土可流的程度,基岩裸露率大于90%,生态环境严重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在农业上基本无利用价值。此类石漠化多发生在坡度陡、原生土层薄的高纯度喀斯特峰丛、峰林山地丘陵景观区。
3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景观的主要治理景观模式分析研究
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针对石漠化生态环境山多、石多、土少、缺水、缺林的特征,石漠化治理就是以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为核心,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耕作措施、管理措施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施策、综合治理,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的喀斯特流域综合治理景观模式,达到蓄水、保土、治石的作用,使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潜在石漠化景观等级依次逐级递减,使荒山、秃山、乱石山变成金山、银山、花果山。因此,形成给人以视觉美学效果的石漠化治理景观也是喀斯特地形地貌景观与生物、工程、农艺、耕作、养殖等多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治理景观组合模式,或是单体的生物、工程景观治理模式。
3.1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要治理景观代表
3.1.1喀斯特石漠化峰丛-峡谷与生态绿色农业组合型治理景观。贵州河流多为山区性河流,河谷基岩裸露,以“V”形谷、峡谷与宽谷相间分布为主。坡降大、水流急,下切侵蚀强,形成急流、跌水或险滩,山峰耸峙、谷道狭窄、谷壁陡峭,两岸常有悬挂的瀑布和多层溶洞,形成壮观的喀斯特石漠化峰丛-峡谷地貌景观。如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石漠化峰丛-峡谷区石漠化治理的生物措施选择了耐旱、喜钙,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乡土植物“顶坛花椒”、金银花作为主要造林树种,花椒、木本金银花作为小灌林,为了保证示范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在乔林层配置了任豆树、椿树,草本层配置了皇竹草、砂仁和三叶草,形成了喀斯特石漠化峰丛-峡谷与生态绿色农业组合型治理景观。
3.1.2喀斯特石漠化峰丛-洼地与立体生态农业治理景观。峰丛洼地是指由较纯的石灰岩形成的山体基部相连的圆锥状山峰和封闭的浑圆型溶蚀洼地组合形成的地貌类型。洼地是一种既与人们的生产息息相关、又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喀斯特地貌,占据了贵州省喀斯特面积的1/3左右。如果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好洼地,将对人民的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的改善、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效益。如贵州毕节试验区的“新五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即:山顶坡度较陡种植藏柏、华山松、云南松、柳杉等防护林“戴帽子”,山腰坡度较缓地段种植核桃、刺梨、花椒、桃、李、梨等经济林或生物坡改梯“拴带子”,坡度较缓山坡耕地种黑麦草、三叶草、紫花苜蓿、鸭茅或绿肥“铺毯子”,山下修建引水渠、排涝渠、田间便道、蓄水池等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发展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社区庭院经济“抓票子”,形成了喀斯特石漠化峰丛-洼地与立体生态农业治理景观。
3.2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要治理景观模式
3.2.1 封山育林育草恢复植被型治理景观模式。植被覆盖率的恢复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针对土壤侵蚀强烈,地表水极度匮乏,立地条件极差,农用价值几乎丧失,生态环境严重脆弱,基岩裸露率达70%以上的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地区,应采取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中的封山育林育草措施,利用周围地区的天然下种能力,先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通过较长时间的封育,最终发展成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型治理景观模式。
3.2.2 人工促进恢复植被型治理景观模式。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除了通过封山育林育草自然恢复,还通过人工种树种草恢复。除立地条件极差的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地区外,对于石漠化视觉特征明显,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率达51%~70%,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农耕,以低结构、低覆盖度、低生物量的植物群落结构为主的中度石漠化地区可经过局部整地、人工补植、补造、补播防护林后,再采取全面封禁措施,以期形成灌草或乔灌草混交的人工促进恢复植被型治理景观模式。
3.2.3 经济林/防护林-草/药型治理景观模式。对于土壤侵蚀较明显,植被结构差,以稀疏的灌草丛为主,基岩裸岩率在31%~50%的轻度石漠化地区,在坡度相对平缓,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可以因地制宜地实施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经济林或防护林,并在林下有选择地规划发展人工种草、种中药材,形成种植经济/生态型林-草/药型为核心的植被恢复治理景观模式。
3.2.4 “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庭院经济型治理景观模式。“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庭院经济治理景观模式是以农户庭院为基础单元,以沼气为纽带,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体、庭院等场地,主要建设畜圈禽舍、沼气池和果园,把发展沼气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及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形成以草养鸡、鸭、鹅、牛、羊等,以畜禽粪便种植林草和填补沼气循环使用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庭院经济型治理景观模式。这样以发展果园和庭院经济为主来代替传统的农业,以养殖业为支撑的沼气将成为主要能源,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且庭院周围的环境、卫生、绿化也能得到改善。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3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单体工程治理景观代表
3.3.1经果林景观。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可依靠优美的喀斯特自然风光和梨园、桃园、李园、橙园、杏园、石榴园等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果林景观。在石漠化治理工程的人工造林配置中,根据适时、适地、适树、适种源的造林原则,增加了适应地方特色的花椒、核桃、金秋梨、大红桃、凯特杏、冰脆李、红宝石石榴等经济林果,已在各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果林景观。
3.3.2坡改梯景观。贵州坡改梯将作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中缓解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工程,由于集中、连片、规模大,在贵州毕节、花江等地,已经作为了解石漠化治理的一个途径,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示范性。
3.3.3水利工程景观。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利水保工程景观根据山体的垂直分布特点、海拔高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或者根据雨水的径流特点建设所形成的水利工程景观。如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沉沙池、沟道拦水、坡面集雨、引水渠、管道输水或人工取水等多种集水方式,共同构成了独特水利工程景观。
3.3.4人工种草景观。在贵州威宁县、赫章县、松桃县、贞丰县等石漠化工程治理中,集中连片种植了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三叶草、紫花苜蓿草、黑麦草、鸭茅草、皇竹草等草种,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形成了“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景观。对于发展当地的特色生态旅游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石漠化治理及景觀的经济社会效益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景观代表,种植的林木对环境的美化和空气的净化有很大的调节作用,修建的水利水保工程有很高的视觉欣赏价值和景观功能,沼气池、引水渠等建设能发展农村的生产和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形成了文明的乡风和整洁的村容。并在区位、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发成了生态旅游资源,规划设计石漠化治理的各项工程、生物、技术措施景观,大力发展了特色生态旅游,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时,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其经济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发展了地方特色旅游,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对石漠化实行综合治理、开展特色生态旅游后,可缓解当地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使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能找到适宜的就业机会,向非农产业转移,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4.2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利用石漠化景观和工程、植物、技术措施景观与显著增加的经果林产品、公益林副产品,以及相应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沼气池、人畜饮水管网和道路等工程的实施可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4.3提高了农村土地生产力,加快了农村产业化进程发展以喀斯特景观、经果林和草地景观为主的乡村特色生态旅游,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村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加快。
4.4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长期以来,贵州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结构不合理。通过石漠化工程相关规划项目的实施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传统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单一的种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成农、林、牧、渔、旅等协调发展,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得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5 结论
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加了石漠化地区的林草覆盖率,扭转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势头,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自然灾害等方面产生巨大生态效益;对帮助贵州喀斯特地区人民解决吃水困难,发展生产,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有巨大促进作用;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经济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保证国家重点工程安全运行及长江、珠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也具重要战略意义;对重建贵州喀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的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产生巨大生态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石漠化地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贫穷落后的面貌和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因此,应加大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加大对各具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经济林果、药材产品的挖掘和包装,通过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及特色生态旅游的开发,改善石漠化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石漠化地区的人口素质,激发当地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爱戴,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高贵龙,邓自民,熊康宁,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2] 胡宝清,李玲,蒋树芳.基于景观空间方法的广西喀斯特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J].地球与环境,2005,33(S1):581-586.
[3] 杜芳娟,熊康宁.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析喀斯特石漠化景观的旅游价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6(S1):23-26.
[4] 熊康宁,梅再美,彭贤伟,等.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为例[J].贵州林业科技,2006,34(1):5-8.
[5]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28(6):87-90.
[6] 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