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翰墨风华

2014-04-29 00:44:03高劲松
收藏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闽台厦门书画

高劲松

我国福建书画滥觞于唐代,辉煌于两宋,全盛于明代,至清逐步形成了福建地区独特的地域画风。近现代以来,受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福建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闽地画风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福建历代拥有诸多开宗立派的大家,如:黄道周雄健飘逸的书法,上官周独树一帜潇洒的笔意,李霞遒劲丰润的画风等,可谓是争奇斗艳,各领一时之风骚。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从厦门将许多福建画师带往台湾,为台湾早期书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福建地域画派也逐渐开始在台湾开枝散叶。清康熙年间,清政府抚定台湾,闽台共治,两地书画艺术更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2014年5月,由江西省博物馆与厦门博物馆共同开展的“闽台墨宝——厦门博物馆闽台书画珍品展”在江西南昌举行。本次展览共计展出绘画作品100余件(套),可以说涵盖了近现代福建省、特别是闽南地区书画发展的全貌。现择出展览中的部分作品,与读者共赏。

何维朴水墨《山水》中堂,107×63厘米。画面高山突兀,峰峦叠嶂,气势磅礴,主峰耸立,山势连绵而下,树木挺拔而有力,亭台楼阁隐约其中。

何维朴(1844-1925年),字诗孙,晚号盘止,亦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室名颐素斋、盘梓山房,湖南道县人。何绍基之孙。以山水画著称,宗娄东派;书摹其祖何绍基亦得其形似。何维朴为同治六年(1867年)副贡,后考取内阁中书,擢协办侍读,江苏候补知府,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辛亥革命后寓上海,以书、画自给。收藏古印甚多,有《颐素斋印存》六卷传世。

郑煦水墨工笔《花卉鱼兽鸟》册页,28×20厘米。画面以梅枝为主体,配以竹叶、小鸟,体现出作者恬然自得的情怀。

郑煦(1858-抗战前),清末民初官员、画家。字霁林,祖籍广东中山县。清光绪年间以通判任厦门厘金委员(财政局局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厦门海防厅同知(管民政的最高长官)。辛亥革命以后,任厦门中国银行行长,退休后居鼓浪屿,以书画自娱。年逾古稀犹能作工笔人物、花卉草虫,成为闽台两地著名画家。晚年常署“优钵罗庵主”。

陈衍行书立轴,92×39厘米。陈衍书学欧阳询、柳公权等名家,尤善行、楷,其字线条古拙凝练,峻峭清刚,尤其是行书写得犹如线条绕枯藤老树一般。在同代的诗友中,陈衍与书法大家沈曾植、郑孝胥也颇交好,时有唱和,受其书风乃至审美取向的影响,上溯索靖,及至从黄道周、倪元璐等处汲取养分。所以从陈衍的书法中,不难看出上述名家之影子。此外,陈衍作书的落款,往往仅署一个“衍”字,字看似略带斜势,却又如箭钉石,立得很稳,成为陈衍书画中一大特色。

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首领人物。其字着重学习王安石、杨万里的曲折用笔,骨力清健。他一生宣扬“同光体”,对近代诗坛产生了广泛影响。一生著有《福建通志》、《石遗室丛书》、《石遗室文集》、《石遗室诗集》等。

陈衍(1856-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学讲授,编修《福建通志》,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吴芾《桃竹野鸭图》,130×43厘米。该画布局疏密有致,设色精丽而不艳浮,运笔飞动而不失沉稳,有明代人的气韵。画面左侧题句“甲戌除日,写苏长公诗意。肖谟老弟雅属。石卿吴芾”。钤“石卿”、“芾”白文印。

吴芾(生卒年不详),近现代画家,字石卿,生于厦门。擅长半工写花鸟画,在闽南一带和台湾地区享有盛誉。吴氏绘画风格主要有半工写意和大写意两种,早年师法恽寿平、任伯年等,风格秀丽清新。暮年师法王震,转意大写意画,笔墨恣肆淋漓。

本次画展所展书画,时间跨度从明代至近现代,作品与书画家多与台海两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漫步其中,先贤们美轮美奂的画意、精细的技艺和其所表达的内心世界尽入眼帘,使人流连忘返。(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闽台厦门书画
厦门正新
中国自行车(2022年6期)2022-10-29 02:05:40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42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12
“偶”遇厦门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50
厦门猫街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6
食在厦门
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 05:12:54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9
小小书画廓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福建人(2015年8期)2015-02-27 10:21:50
书画
天津教育(2009年6期)2009-07-22 0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