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革命圣地

2014-04-29 00:44沙伟
收藏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革命圣地唐云韶山

沙伟

唐云(1910-1993年)是继任颐、虚谷、吴昌硕,以及黄宾虹、吴湖帆和贺天健之后,“海上画派”中举足轻重的代表大家、一代宗师,与江寒汀、陆抑非、张大壮并称为“海上四大花旦”。他的绘画风格俊逸潇洒,笔墨清丽洒脱,并且兼各家之长,而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代唐伯虎”。他虽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但山水画自“元四家”入手,兼涉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等,作画善于抓住特点大胆落墨,细心收拾,笔墨上能融北派的厚重与南派的超逸于一炉,清健明朗,生动有致。由于其作品贴近实际和生活,故深得世人喜爱。

一、唐云艺术道路及绘画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唐云曾任上海中国画院代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西泠印社理事等。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唐云的艺术创作进入全盛时期。他一改以往的传统画风,多以写生为创作题材,在艺术上大胆创新。他置身于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并深入群众生活,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豪迈《走向革命圣地》(图1),以饱满的热情,歌颂祖国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一时期,唐云创作了大量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他艺术上的一个新的突破,其作品达到了超凡脱俗的神逸境界。唐云此时的山水画分为两类:一类是突出红色题材意义之作品,如描绘金沙江、井冈山、韶山、爱晚亭、南湖、遵义等革命圣地,或者以城市新景象、山乡新面貌为主题,另外还有以毛主席诗意为题材的作品。此类作品的主体景物多根据写生加工而成,力求庄严宏伟之纪念性,不再有即兴纵意之笔,描写相对谨细。甚至为了突出象征意义,作品有时还进行夸张着色。另一类是传统画法风格的作品,如《山村图》卷、《无声诗》卷、《太白诗意》册、《江山未尽图》卷和《溪山晴霭图》卷、《放翁诗意》册和《老杜诗意》册、《武夷山九曲泛舟图》、《江山多娇》卷等。该类作品笔墨酣畅,自成一格,以册页与小横卷为代表,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时代特色与独特画风

因笔者是湖南人,热爱“伟人故里”韶山,喜爱家乡的清水塘、爱晚亭;又因曾经历了那段激情岁月,深深烙上了时代印记的缘故,而钟情于唐云红色题材革命圣地类山水画。原因有三:一是作品创作年代特殊。那些岁月里唐云怀着满腔激情投入于艺术创作中,此类作品都是他的倾心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作品题材特殊。革命圣地类山水画歌咏了伟大祖国的山川河流,抒发了作者的高尚情怀及寄托的崇高理想。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三是作品价值特殊。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题材造就了革命圣地类山水画的特殊价值,使得它们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文革”时期,唐云作品大多引用新题材、新风貌入画,用色也开始趋向厚重浓彩,正体现了特殊的时代特色,也成为他一生画风中的一个独特面目。如他1970年创作的《中共一大会址》(图2),此图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为背景,用笔细腻,构图精致,层层渲染,层次分明。近景的树木、人物无不细心勾勒,生动自然,画中人物佩戴的红领巾是一大亮点,细密的聚集在画中,如点点红星。整幅图有疏有密。细观皴擦、点染均恰到好处。用色用墨酣畅淋漓,意境深远。

这时期,唐云为了追寻毛泽东早年生活的足迹,曾两次到湖南的韶山、长沙写生,为创作搜集素材。期间他创作的《韶山毛主席故居》,借鉴西方油画技法,不仅使色彩达到了饱和,而且让画面中的墨、彩、水融于一体。同时完美、巧妙地利用了冷暖色配合,使得画面既显体积,又像渲染,更使人们观后有光怪陆离之感。特别是他写生期间善于发现一些象征性的元素,使得他以速写的方式完成了《韶山写生图册》。其中1971年创作的《韶山》,他以韶山为中心的毛泽东早期革命历史遗迹的怀想,向更加丰富和自然的层面作了题材上的拓展,以写生式的清新笔调,向世人展现了青年毛泽东所经历的真实的多元化生活场景。而1976年的《爱晚亭》,则是唐云在长沙的革命圣地创造性地探索出的新图式,表现出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并将西画技法和谐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

三、延续传统和开拓创新

作为革命圣地,井冈山也是上世纪70年代革命题材绘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之一。诸多活跃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术家,对之进行了大量描绘。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里,如何在国画改造的过程中,对传统笔墨和现实生活中新事物之间进行尝试,致力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和统一,成为摆在画家面前的课题。不论是北京的李可染,还是南京的傅抱石和钱松,包括上海的唐云,都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以红色经典为传统绘画开创了新的天地。

龙潭是当年红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井冈山军民坚持与敌斗争的地方之一。唐云曾在1976年去井冈山写生,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于1979年5月出版的《革命纪念地写生选》中,选有唐云创作的《井冈山龙潭》(图3)。此作品笔墨酣畅,气势磅礴,瀑布飞流直下,令人叹为观止。此幅画是唐云绘画风格成熟时期的用心之作,深得画家本人喜爱。此画主题为歌颂红色革命,画面中点缀戴红领巾少年等人物,立于巨石上,人物虽小,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果,衣着的红黄绿给颜色略单调的画面增添了活跃气氛,同时也点出了后人追寻革命先辈们的光辉足迹,来革命圣地参观学习的主题。点景人物虽小,但意义非凡。

茨坪,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它还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中心,是整个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的所在地。唐云的这幅《井冈山茨坪》(图4)作于1975年,毫无疑问,它是在画家此前大量实地写生的基础上创作的。这幅图画,使传统技法与革命题材融合无间,以清新的时代感,给人以亲切之感,堪称唐云笔下红色题材的典范。

四、画家经典之作的异同

唐云一生创作过不少以革命圣地为主题的作品,但能够成套绘就的只有两套:一套是画给原上海市园林局局长、党委书记白书章先生的;一套是1971、1976年绘赠于李研吾先生的《革命圣地(八页)》册页(图5)。此套册页原为十开,有二开已在十余年前流失,其中一开为红色的“爱晚亭”。唐云以“爱晚亭”为题材的作品画过十余幅,我们看到的都是红色的,红色代表深秋,寓之为万山红遍。现唯独此套册页的一开“爱晚亭”为绿色的,绿色代表春天,即是春天的“爱晚亭”,比之红色“爱晚亭”更能令人神往。

另一开为“娄山关”,唐云在此开册页中用满幅大青绿铺就。险峻的山岭,曲折蜿蜒的山路,在此画中点刷并举,线条沉稳,整个画面庄重厚实,更给人一种遐想。还有一开为“遵义会址”,我们看到唐云先生绘的红色题材竖幅居多,横幅甚少,此幅“遵义会址”即是横幅的。在此幅画中,画家的线条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运用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可看出画家山水画的深厚功力,可谓经典之作,也使我们从中领略到唐云山水画的魅力。(责编:李禹默)

猜你喜欢
革命圣地唐云韶山
瞻仰革命圣地 传承红色精神 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革命圣地
满江红·七月半到韶山
耿直的唐云
耿直的唐云
革命五大圣地 学生版画作品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唐云作品
沁园春·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