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结构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及中国政策抉择

2014-04-29 00:44李春顶夏枫林
中国市场 2014年7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李春顶 夏枫林

摘要:需求结构包括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贸易净出口结构三个方面,而需求结构会通过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主体影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中国需求结构的特点是:消费结构中,消费水平低、占GDP比重少;投资结构中,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占GDP比重大;出口结构中,贸易附加值低、集中度高,服务贸易相对滞后;三大需求比重结构中,消费比重偏低而投资比重偏高。中国宏观调控需要根据需求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完善财政和货币政策,提高调控效果。

关键词: 需求结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4

需求结构包括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贸易净出口结构三个方面。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结构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渠道主要包括影响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主体。中国需求结构的特点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和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需求结构对宏观调控影响的理论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是指政策预期要达到的效果;政策工具是政策实施的手段和方法;政策主体是指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需求结构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包括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主体三个方面的作用,但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其一,需求结构会影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结构的不完善和存在的问题必然要求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应调整,尽可能的促进经济结构的协调;即通过影响财政货币政策目标而影响政策制定。其二,需求结构会影响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进而会影响政策的效果;即通过影响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来影响政策制定(见图1)。

(一)三大需求相互之间的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三大需求结构是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间的结构,主要是指三者比重的关系,包括有:消费占比高的结构、投资占比高的结构以及净出口占比高的结构。以下从三种不同的结构分析其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消费占比高的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首先是对政策目标的影响。当一国国民经济从需求结构角度分析,存在消费占比高的情形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将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CPI)等,也需要考虑降低消费的比重,促进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均衡增长,调整需求结构本身成为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其次是对政策工具的影响。财政政策方面,当一国消费比重高时,对于消费的调节能够更加显著的影响国民经济,政策工具会更多针对消费,如消费税、增加居民收入等都能够直接起效,而政府支出政策如政府采购对于经济的影响作用会较弱。货币政策方面,当一国消费比重高时,利率等针对消费的调节措施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更好的传导并影响经济增长,而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的作用效果会稍弱。

2.投资占比高的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首先是对政策目标的影响。同样的,当一国国民经济中投资占比很高时,经济对于投资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目标在维持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外,必然会考虑促进投资比重的下降,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单方面过度依赖。

其次是对政策工具的影响。就财政政策工具来说,当国民经济中投资比重很高时,针对投资的税收调节效果会更加显著,其他针对投资成本变动的政策措施都会具有更好的效果。而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措施对于投资的影响较小,在这一需求结构下会较少采用。就货币政策工具来说,若国民经济中投资比重很高,利率措施会直接影响投资的融资成本,对于投资的影响显著,进而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效果更加突出;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并不是直接针对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工具,对于投资以及国民经济的调节效果有限。

3.净出口占比高的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净出口表示的是出口减进口之差,净出口占比高说明了两点:一是贸易顺差规模大;二是出口或进口的规模较大。净出口占比高对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影响是,除了考虑基本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外,还要考虑扭转净出口占比高的状况,目标中多了优化需求结构的选项。

政策工具受到的影响方面。首先是财政政策,对于贸易和进出口的征税以及贸易限制和壁垒措施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大,能够更好的起到调节经济增长的目标。而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等政府支出工具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小,政策效果有限。其次是货币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都不是直接针对贸易进出口,可能政策效果有限,而能够影响到汇率的措施对贸易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显著,政策效果更佳。

(二)消费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消费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指在消费层面上的结构差异对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包括消费产品类型的结构。整体上划分为两种类型的消费结构:基本消费品占比多的消费结构和高档消费品占比多的消费结构。

1. 基本消费品占比高的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当基本消费品占比高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中会考虑提高消费的质量和层次,鼓励增加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财政政策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而货币政策更多关注物价稳定。财政政策工具方面,对消费的税收调节以及通过转移支付提高收入都能够起到直接的效果;而政府采购措施对于消费的影响较小,政策效果也有限;同时,如需调整消费结构,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产品消费差别征税实现,如降低高档消费品的消费税有利于提高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利率措施对于消费的作用显著,政策效果较好,而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对消费的作用有限,政策效果较差。如果希望增加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可以通过差别消费信贷利率进行调节来实现。

2. 高档消费品占比高的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当高档消费品占比高时,这种情况说明一国的消费层次较高,但也有可能是该国消费存在非理性,追求高档物品的消费。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目标上,除了传统的宏观调控三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外,也会考虑对消费结构的优化调节。在财政政策工具上,同样的,对消费的税收调节,以及通过转移支付提高收入能够直接作用于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效果更优。如果希望减少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可以通过不同商品消费税率的差别制定来实现。在货币政策工具上,利率直接影响消费,因而具有更加显著的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效果比较而言会较差。要减少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同样可以通过差别消费税率实现。

(三)投资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投资的结构主要包括投资的主体结构,如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的结构;以及投资的行业产品结构,如哪些是重点投资行业。以下分别分析不同投资结构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投资的主体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投资的主体结构分为政府投资占比较大和私人投资占比较大两种情形。

一是当政府投资占比较大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除了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外,还会考虑调节投资结构的目标。财政政策工具上,更多使用直接作用于投资的措施,如投资税收、政府支出的变动。如果需要对政府投资的依赖,可以考虑减少政府支出,或者提高政府投资的税收税率水平。货币政策工具上,利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而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有限;若要转变政府投资占比过大的局面,需要采取差别利率政策实现。

二是当私人投资占比较大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同样会增加优化投资结构的内容。政策工具上,基本与政府投资占比较大情形相似,不同的是,当需要优化私人投资占比较大的结构现状时,差别政策需要更多针对私人投资。

2.投资的行业或产品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投资的行业或产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划分为例。

一是当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除了宏观调控三大目标外,也会根据情况考虑投资的行业和产品结构优化。财政政策工具上,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税收措施和政府支出措施效果最佳,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转移支付和针对其他产业的税收措施和政府支出措施的政策效果较差,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较小。货币政策工具上,能够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率措施起到的政策效应较大,而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限。

二是当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可能也会兼顾投资的行业结构优化。财政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作用效果上,针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税收政策以及政府支出政策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而非针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措施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的作用效果有限。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针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利率措施更能影响国民经济整体,而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是对市场流动性的调节,作用效果有限。

(四)净出口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净出口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出口和进口的规模结构,可有顺差和逆差的不同;二是出口结构,主要包括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结构、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等;三是进口结构,同样包括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结构、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来源地结构等。

1.出口和进口的规模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影响

出口和进口的规模结构可分为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两种类型。

一是当一国贸易处于顺差状态时,即净出口为正。财政和货币政策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外部经济失衡,并运用相关政策工具进行调节。在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对于出口贸易的调节对经济影响程度较大,而对进口贸易的调节对经济影响程度较小。财政货币政策的选择上,财政政策方面,对于进出口税收的调整(如关税水平和进出口退税措施)能够影响贸易进而影响国民经济;货币政策方面,顺差情况下,利率调节的作用效果还需要更多的看国内其他状况,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也较少受到贸易顺差状况的影响,故而顺差状态较少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影响。

二是当一国贸易处于逆差状态时,即净出口为负。对政策目标的影响上,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不会直接针对贸易顺差和逆差,但也会兼顾考虑贸易差额的调节。对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作用效果影响上,针对进口的措施会较多的影响国民经济,因为其总量较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多。具体到对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逆差的贸易结构对政策工具的直接影响较小,需要结合国内经济结构才能够影响政策工具效果。

2.出口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出口结构按照不同的类型划分可有多类: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结构、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出口市场结构等。整体上,出口的结构对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如果结构的失衡较为严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目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结构失衡的纠正。而出口结构对于财政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政策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朗,作用渠道也较为间接。

3.进口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进口结构与出口结构相似,一般可分划分为多类: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口结构、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结构、进口产品结构和进口来源地结构。进口结构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方面,政策目标较少受到进口结构的影响,但在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可能会成为考虑的因素;政策工具受进口结构影响的方向不确定,也没有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的需求结构

对于中国的消费结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的消费结构

中国的消费支出整体上在逐步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加快增长阶段,而从21世纪开始,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1年中国消费支出228561.3亿元,而2001年的中国消费支出仅有66933.9亿元,2001-2011年期间年均增长约24.1%。1991年中国消费为14091.9亿元,1991-2001年期间年均增长约为37.5%;而1981-199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1.9%。1961-198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1.9%(见图2)。

按照消费主体划分,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居民消费占据主体地位,其增长和变动趋势与政府消费更加趋同和一致。从时间动态变化看,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的差距在不断增加,且从1995年左右开始这一差距快速增长。以2011年的实际数据为例,居民消费支出164945.2亿元,政府消费支出62616.1亿元,居民消费支出是政府消费支出的约3.7倍;居民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72.2%,政府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27.8%(见图3)。

进一步细分居民消费的结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远多于农村居民消费,占据居民消费的主体地位,且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两者的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以具体数据为例,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7394.6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27550.6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约3.4倍,两者支出的差是90156亿元;而在1990年,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分别是4683.1亿元和4767.8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仅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1.1倍,两者相差84.7亿元(见图4)。

按照消费产品划分,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有不同的消费结构。首先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食品类、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以及医疗保健类支出是主要的消费支出,对各类产品的消费支出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以2011年的实际数据为例,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中,食品类消费支出37458.5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29.37%;居住类支出21596.2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的16.93%;交通和通信类支出14624.1亿元,占比11.5%;医疗保健类支出12590.7亿元,占比9.9%。其次分析农村居民的产品消费结构。与城镇居民的支出结构相似,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类以及交通和通信类是主要的消费支出产品行业;不同的是,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支出比交通和通信类产品支出高,这与城镇居民正好相反。同时,农村居民对各类产品的消费支出随时间推移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以2011年数据为例,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中,食品消费支出13989.2亿元,占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7.4%;居住支出5792.3亿元,占比15.5%;医疗保健支出4609.9亿元,占比12.3%;交通和通信支出3631.2亿元,占比9.7%(图5)。

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产品消费支出进行对比,发现城镇居民在每项产品上的支出都比农村居民多;农村居民在最基础性产品(如食品、医疗保健等)上的支出份额更大(见图4)。说明城镇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比农村居民高。

总体上,中国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消费呈现了快速增加的势头。消费主体结构上,居民消费支出远大于政府消费,且两者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进一步细分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远大于农村居民,且两者的差距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消费产品结构上,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和交通运输等,消费的层次不高;比较而言,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要高于农村居民。从现实的数据比较结果可以看出,中国消费的层次不高,基本停留在基本需求消费的阶段,同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另外,从发展的趋势看,中国消费的层次和结构在不断提升和优化。

(二)中国的投资结构

中国投资在不断增长,且增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加,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从资本形成类型分析的投资结构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绝对主体地位且增速较快,而存货投资增长缓慢且所占比重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之间的差额在不断扩大。从分行业分析投资结构显示,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采矿业是主要的投资领域和行业;同时,信息、零售和金融等服务型行业的投资比重在不断增加。中国投资的行业结构在逐步优化,体现了中国产业逐步升级的过程。

中国的投资在整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从1991年开始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01年之后的投资增速进一步提高,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投资的增速仍然在增加。从实际数据分析,1980年中国投资1599.7亿元,1990年中国投资6747亿元,1980-1990年间年均增长32.2%;2000年中国投资34842.8亿元,1990-2000年间年均增长41.6%;2011年中国投资225006.7亿元,2000-2011年间年均增长49.6%(见图6)。

从资本形成类型看中国投资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是总投资的主体,其增长趋势与总投资高度一致,且增长速度很快;存活投资增长缓慢,基本较为稳定,占总投资的份额小且份额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减小。以2011年的投资结构数据为例,固定资产投资213043.1亿元,占总投资的94.7%;存货投资11963.5亿元,占总投资的5.3%。而在199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4827.8亿元,占总投资的71.6%(见图7)。可见,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约来越大,而存活投资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

从分行业的角度看中国投资的结构。受数据获取的限制,我们以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分行业数据分析投资的行业结构①。在分行业的投资情形下,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采矿业是主要的投资领域;但信息、零售、餐饮和金融等新兴服务产业的投资增速更快。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849亿元,占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5%;房地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7294.8亿元,占比25.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3074.9亿元,占比8.9%;采矿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8139.1亿元,占比5.6%;这四类行业的新增投资占总新增投资的88.5%(见图8)。中国投资分行业结构随着时间变动也在不断变化,制造业的所占比重在增加,同时信息、零售和金融等服务型行业的投资比重在不断增加。

综上所述,中国投资在不断增长,且增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加,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从资本形成类型分析的投资结构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绝对主体地位且增速较快,而存货投资增长缓慢且所占比重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之间的差额在不断扩大。从分行业分析投资结构显示,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采矿业是主要的投资领域和行业;同时,信息、零售和金融等服务型行业的投资比重在不断增加。中国投资的行业结构在逐步优化,体现了中国产业逐步升级的过程。

(三)中国的出口结构

中国出口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从2000年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出口结构上,1995年之前一般贸易规模大于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一般贸易,且随着时间推移愈加明显;1995年之后加工贸易规模超过一般贸易,但基本维持在略多的状态。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上,货物出口规模远大于服务贸易,且货物出口增长速度快于服务贸易,两者之间的差不断扩大。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处于绝对主体地位,且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速度远快于初级产品出口,两类产品出口的差也在不断增加。在货物出口的行业结构上,机器和运输设备、不同种类的制成品、原料划分的制成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且这些行业的出口随时间变化较为稳定。在服务出口的行业结构上,商业服务、旅游、运输、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主要的服务出口行业,且它们的比重结构随时间变动也基本维持稳定。

中国出口整体上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快速提升,增速与进口相比更快,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从实际数据分析,1980年中国出口仅有181.2亿美元,到1990年增长到620.9亿美元,1980-1990年均增长24.3%;2000年出口2492亿美元,1990-2000年均增长30.1%;2011年出口18986亿美元,2000-2011年均增长66.2%(见图9)。

从贸易方式不同分析出口的结构。可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中国加工贸易规模自从1995年超过一般贸易后,一直处于略多于一般贸易规模的状态,直到2011年一般贸易才略超过加工贸易规模。在1995年之前,中国一般贸易规模大于加工贸易,且一般贸易处于绝对主体地位;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5年左右,中国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远快于一般贸易。以具体数据为例,2010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7403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7207亿美元,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多出口196亿美元;2011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8354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9171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多817亿美元(见图10)。

从贸易类型分析出口的结构。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中国货物贸易的规模远大于服务贸易,同时中国是货物贸易大国但却是服务贸易小国;而中国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也远快于服务贸易,两者之间的差越来越大。从具体数据看,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18983.8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1824.3亿美元,货物贸易出口额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0.4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比的结果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的增速一直快于服务贸易;但2006年之后到2010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比不断下降,也即服务贸易增速开始快于货物贸易;2011年货物贸易增速又快于服务贸易(见图11)。

从最粗略的出口产品类型分析出口结构。将出口分为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远远大于初级产品,且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速快于初级产品,两者之间的差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从具体数据看,2011年中国初级产品出口1005.5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17978.4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是初级产品出口的17.9倍;而在2000年,中国初级产品出口254.6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2237.4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是初级产品出口的8.8倍(见图1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的增加也说明了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和出口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出口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从2000年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出口结构上,1995年之前一般贸易规模大于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一般贸易,且随着时间推移愈加明显;1995年之后加工贸易规模超过一般贸易,但基本维持在略多的状态。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上,货物出口规模远大于服务贸易,且货物出口增长速度快于服务贸易,两者之间的差不断扩大。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上,工业制成品出口处于绝对主体地位,且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速度远快于初级产品出口,两类产品出口的差也在不断增加。在货物出口的行业结构上,机器和运输设备、不同种类的制成品、原料划分的制成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且这些行业的出口随时间变化较为稳定。在服务出口的行业结构上,商业服务、旅游、运输、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主要的服务出口行业,且它们的比重结构随时间变动也基本维持稳定。这些数据事实也说明了,中国的出口质量和出口产业分布的层次在逐步提高和趋于合理。

(四)中国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比重结构

中国消费、投资和出口结构中,消费和投资的规模相当,且都大于出口,消费和投资的规模大约是出口的2倍。从三大需求增长率看,都呈现了很快的增长速度,比较而言,投资的增速最大,其次是出口,而消费的增速相对较慢。在三大需求对GDP贡献率和拉动率上,投资的贡献和拉动率最大,其次是消费,而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稍低。

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的规模上,消费规模最大,其次是投资,出口规模相对较小;随着时间变化,投资的规模已和消费相当,出口规模大约是消费和投资的一半;在三大需求的增长速度上,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而消费增速相对较低。以三大需求占GDP比重的实际数据为例,2011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为49.1%、投资占GDP的比为48.3%、净出口占GDP的比为2.6%、出口占GDP的比为26.5%;而在2000年,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2.3%,投资占GDP的比为35.3%,净出口占GDP的比为2.4%,而出口占GDP的比重为20.9%(见图13)。

从三大需求(支出)对GDP的贡献率看,消费和投资贡献相当,而净出口的贡献相对较小;消费和投资比较而言,消费对GDP的贡献总体上略高于投资。时间变动趋势上,消费贡献率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投资贡献率有逐步上升趋势,而净出口贡献率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有很大下降。以2011年实际数据为例,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5.5%,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48.8%,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3%;在2000年,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65.1%,投资贡献率为22.4%,净出口贡献率为12.5%(见图14)。

从三大需求对GDP的拉动率看。投资对GDP的拉动率最高,消费其次,而净出口对GDP的拉动率较低。以2011年数据为例,消费对GDP拉动率为5.2%,投资对GDP的拉动率为4.5%,而净出口对GDP的拉动率为-0.4%;在2000年,消费对GDP的拉动率为5.5%,投资对GDP拉动率为1.9%,净出口对GDP拉动率为1%(见图14)。

综上所述,中国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和出口)中,消费和投资的规模相当,且都大于出口,消费和投资的规模大约是出口的2倍。从三大需求增长率看,都呈现了很快的增长速度,比较而言,投资的增速最大,其次是出口,而消费的增速相对较慢。在三大需求对GDP贡献率和拉动率上,投资的贡献和拉动率最大,其次是消费,而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稍低。

三、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

针对中国需求结构层面的具体国情,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应包括:一是促进消费,提高GDP中消费的比重。措施可以包括减税、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费信贷体系建设等方面。二是适当减少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减少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中的私人投资比例。措施可以包括: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的干预,尤其是减少政府直接参与生产和投资的行为,促进私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增加投资。三是将出口和进口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促进贸易平衡。同时适度减少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提高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可有的措施包括:促进进口,扩大内需,开拓更多的出口市场,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参照需求结构对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和效果的影响,结合中国需求结构的现状,以下几点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以及需求结构的优化都具有政策启示和指导价值。

(一)加强政府的市场规制和监督,减少直接干预

我国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干预较多,甚至直接参与市场行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下,这种发展模式是有其优越性的。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需要逐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在宏观治理中更多加强市场规制和监督的职能,而减少直接干预的发展者职能。

(二)重视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

长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也是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宏观经济治理本身强调和突出长期增长,而不仅仅是针对眼前的问题和短期的增长。因而,在宏观经济治理的过程中,要以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为方向,努力推动长期的经济增长,政策制定和实际治理过程中要有长远目标。

(三)加强宏观调控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美国具有完备的有关宏观经济治理的法律法规,能够很好的保障宏观经济治理的有效执行。我国在宏观经济治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上都较为滞后,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法制和制度,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是强化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的最根本保障。

(四)一些具体的启示

一些具体的启示主要包括:首先,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深化金融改革。同时,加快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改革,使其真正成为现代金融企业。加快银行业务创新改革,减少业务收入中的利差收入比例,提高利率调控的敏感度。改善清算支付体系,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可交易金融工具品种,从总体上增强债券市场对信贷市场的传递性。发展货币市场基金账户,减轻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压力。其次,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要特别重视发挥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作用。当前,一是加强财政对高技术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支出。三是增加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支出,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四是增加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注释:

①由于中国存货投资所占总投资的份额很小,固定资产投资与总投资的增长趋势和水平高度一致,能够代表和反应总投资的情况;另外,中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城镇比较,也相对很小,所以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能够反映总投资的状况。在数据缺失的限制下,使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结构分析总投资行业结构是一个次优选择。

参考文献:

[1] 原玲玲,杨国昌. 宏观调控与美国经济增长——评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 [J]. 当代经济研究,2004(5): 51-54.

[2] 王兰军. 美国宏观调控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J].宏观经济研究,2005(1): 61-63.

[3] 杨东辉. 相机抉择: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 [J].学术交流,2010(11): 84-87.

[4] 吴澄秋. 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演进:路向何方[J]. 外交评论,2012(6): 1-15.

[5] Walter, A.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fter the Crisis: The G2, the G20, and Global Imbalances [D]. Working Paper, 2012.

(编辑:许丽丽)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宏观调控“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