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定
摘 要: 任何“新知”的学习都不可能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学习者总是凭借自身的感性素材和原始观念,理解、认识和建构新知识或信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及生活体验和思考都是学习“新知”不可缺少的平台,所以,感性素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应有效地调用学生广泛而丰富的感性素材,让学生带着生活感受与体验走进课堂,加深对地理“新知”的理解和把握,使地理科学生活化,让地理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感性素材 教学效率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知识应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知识;教师掌握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已有的知识(包括感性素材)在课程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笔者试探如何调用学生的感性素材进行课堂教学。
一、感性素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以为,任何“新知”的学习都不可能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学习者总是凭借其自身的感性素材和原始观念,理解、认识和建构新知识或信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以及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思考都是学习“新知”不可缺少的平台。
在教学中,关注并调用学生的感性素材尤为重要,一方面,这是由中学地理课程性质决定的,中学地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课程始终离不开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对自然和社会感知、体验近20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感性素材广阔而又丰富。
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研究并调用学生的感性素材和原始观念。因为学习者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如果和地理“新知”中的某些过程相类似或者相反,则有利于他们对该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所以感性素材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感性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效地调用学生广泛而丰富的感性素材,让学生带着生活感受与体验走进课堂,加深对地理“新知”的理解和把握,使地理科学生活化,让地理教学“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1.调用感性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在教学中,可将学生感性素材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地球近似圆球,但怎么知道它是圆球呢?能引证说明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返回到出发地”的史实;指导学生观察月牙内侧呈弧形的现象;激发学生“远去的帆船,船桅顶端总是最后消失在地平线,而迎面而来的帆船,船桅顶端总是最先出现在地平线”的生活经历;体验每天第一缕阳光总是最先光顾校园旗杆顶端,而最后一束太阳余晖总是依依不舍地告别旗杆顶端……
2.调用感性素材突破教学难点。
枯燥的知识与深刻而鲜活的感性素材结合在一起,“死”的知识就变成了“活”的生活实际。如“里海湖边盐碱地的成因”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可引用家人热菜的事例,引导学生去体悟,为什么每逢热菜时(在不加水的情况)锅边总会出现一圈白色的食盐?不妨把里海比做一口大锅……学生很容易得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盐碱地形成的必要条件。
人文地理与实际联系得更为紧密,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同等级别的某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越小?如此可列举繁华地段农贸市场的快餐店与偏僻小巷的同规模快餐店,进而比较两个快餐店的服务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调用学生感性素材引导分析,则会事半功倍。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很多知识可以直观感悟,如讲“沙漠地貌”时,可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的特征,其效果比教师唱“独台戏”好得多。
3.调用感性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调用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他们想象,在不同地理事象之间建立起联系,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感性素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如从“大气热力运动原理”入手,试分析同等瓦数的冰箱与冰柜哪个更省电?引导学生探究,冰箱门安装在侧面,而冰柜门设计在上面。每当打开或推开门的时候,由于冷空气较暖空气重,冰柜中冷空气不易散失,而冰箱里冷空气则迅速“下滑”,暖空气取而代之,因此冰柜更省电。
在教学中,有些问题虽然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解决,但学生的感性素材与地理“新知”发生了“碰撞”,思维得到了拓展,从而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创新过程。
4.促成感性素材提升,培养学生深刻的理解能力。
课本所揭示的地理事象大多只是“一般性”的,而自然界和现实生活则丰富多彩,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尤为必要。如在学习“天体系统”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行星与卫星哪个大?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假思索:当然行星大。行星一定都比卫星大吗?通过激烈争论后,教师引导:在同一个天体系统中,行星比卫星大,对不同天体系统而言,“行星”不一定都比“卫星”大。
三、“嫁接”感性素材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嫁接”感性素材的原则。
首先是“优先性”原则。学生的感性素材广阔而丰富,就教学理论而言,凡是感性素材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必须有所选择。优先选用与教学内容关系最密切的感性素材,让学生在对感性素材与地理“新知”的比较中获得认知、理解与掌握。
其次是“适应性”原则。在调动学生的感性素材时,必须考虑学习者年龄、生活环境、学习基础、性别等,力争将学生的感性素材“嫁接”得最恰当、最有效。
2.“嫁接”感性素材对地理教学的负面影响。
学生的感性素材始终影响对“新知”的理解与认识,影响新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实践表明,有些感性素材对学习“新知”有促进作用,如“河流落差越大,流速也越大,水流搬运能力则越强”;有些感性材料对学习“新知”有消极作用,如“风速越大的地区风能资源也就越丰富”。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风速区之一,但那里风能远较东南沿海岛屿和西北内陆的小。因为风能与空气密度成正比,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密度极小,因此风能密度也很小。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教学内容,又要了解学生感性素材,充分调动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教学资源,舍弃对教学有消极作用的感性素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发现感性素材与地理“新知”在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改进或发展这些观念,形成科学的认识,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3.通过教学设计丰富学生感性素材。
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感性素材相对不足。当教学内容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感性素材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调用或学生已有的与之相近的感性素材,为教学服务。
从学生的感性素材入手,把学生思维导入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从学生已有的众多感性素材中,优先选用与教学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学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体验去认知、探究和总结“新知”,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地理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