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花瓷琢红玉

2014-04-29 00:44舒展
艺术品鉴 2014年7期
关键词:定瓷泪痕竹丝

舒展

2014年4月8日上午,香港蘇富比拍卖中,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以1.4684亿港元,被一位日本藏家收入囊中,创定窑瓷器拍卖最高价。一槌落定,将众多目光锁定在那八瓣花式大碗上。久历数百年风霜,朴淳如昔,宋代定瓷的魅力再次绽放光彩。

在中国瓷器史上,宋代瓷器的艺术水平最高,产生了闻名于世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合称五大名窑。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提倡节俭,他力图改变唐代时人们追逐金银玉器的奢侈之风,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品为主,于是全国上下纷纷效仿,一方面推动了宋代制瓷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简约大气、素雅清逸的瓷器风格,也是宋代瓷器崇尚简约的典型代表。

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这里古代时属定州管辖,因此称为定窑。其中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由其中宋金时期,一度成为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生产御用贡瓷时间最长的窑场,烧造出闻明世界的定窑白瓷。现存于台北古宫的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就是公认的定窑白瓷代表作,其造型活泼可爱,健康儿穿着衫裤及套上有花纹的锦缎长背心,趴在锦垫上,双脚往后交叉,一副悠哉状,令人疼爱。而它的釉色洁白清雅,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的美感。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成为定窑一大特色。

元代典籍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誉赞。花瓷瓯,指的是定窑白瓷上的工巧富丽的装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

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

定窑白瓷的艺术水平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清乾隆皇帝对定瓷非常喜爱,曾留下“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擎来掌上掬明月,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诗句,赞美定瓷。

定窑不仅产上等白瓷,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宋代仁宗皇帝曾亲手砸碎了一件紫定,据宋代《见闻录》记载,宋代第四任皇帝仁宗执政期间,有一天,仁宗来到后宫张贵妃的房间,他看见张贵妃神情慌张地藏起了一件瓷瓶,他让张贵妃拿出来一看,竟然是一件定窑红瓷梅瓶,仁宗追问瓷瓶的来历,张贵妃回答,是一位大臣进献给她的,仁宗大怒,他说,官僚们行贿是不知廉耻,你接受贿赂是贪财好利,如此下去国无国法、家无家规,你干的是亡国败家的事情,说完把瓷器砸个粉碎。令人疑惑的是,当时制瓷业十分兴盛,全国各地分布着数不清的窑场,仅定窑就有大窑三千六,小窑如牛毛的说法,窑场多,自然产量就高,老百姓家中也会有几件瓷器,用来日常使用,那么大臣送一件瓷器给张贵妃,为什么竟谈得上贪财好利呢?原来,张贵妃拿的就是一件定窑烧制的红瓷,此礼物不仅贵重,而且稀有。

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中赞“定州花瓷琢红玉”,也难怪苏公子要“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了。

由于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藏家追寻的目标。其中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元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定窑制瓷工业也遭受重大打击,窑工大量南迁,加之长期大量的资源消耗,使得便于开采的优质瓷土越来越少,定窑瓷器质量下降,定窑逐渐走向衰落。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如何来辨别宋代定瓷呢?

首先,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之器中,有极少数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表现得自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廷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

猜你喜欢
定瓷泪痕竹丝
重拾定瓷文化辉煌
宠物泪痕消湿巾
探讨定瓷艺术现代化转型及传承发展研究
己亥清明祭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绘画的新形式
竹丝工艺产品的再设计方向研究
关于定瓷收藏鉴赏问题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