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昨夜三更雨,未必就能换来浮生一日凉。在艺术品金融这个话题上,已经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寄希望于打通整个投融资链条。但如何能够彻底打通艺术品融通路上的所有关卡,谁拿着“万能钥匙”?
业界热盼统一的鉴定平台
艺术品是否为真品和珍品,是金融机构判断是否放款的重要依据。但不同于珠宝钻石拥有严格而明确的品相鉴定标准和统一的售后服务原则,众多艺术品的品相、年代、真伪仍停留在鉴定大师凭经验判断的态势。时至今日,一幅苏轼的《功甫帖》是真是假仍存争议,而收藏家刘益谦此时如果用这件“宝贝”向银行申请抵押融资,恐怕也会吃闭门羹。
另外,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自身不具备专门的鉴定团队,委托的鉴定团队多为国家层面的博物馆研究员,这些研究员的意见有时又会与民间鉴定大师的意见相左,一旦出现鉴定争议,金融机构很难做出独立判断。此前,甚至还发生过画家用自身作品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但遭拒绝的情况。
业界普遍认为,以目前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程度看,如果能够建立具有国家权威的艺术品鉴定估值中心,将为银行业更好地开展艺术品融资业务奠定坚实基础。
不过,这个问题似乎有了解决的方案。今年两会期间,一份来自全国工商联的提案就提到,当文物艺术品市场形成繁华局面后,只靠数量有限的国家文博系统专家鉴定文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收藏群体和市场的需要,将民间文物鉴定专家合法化,可弥补国博系统文物专家进入市场的先天不足,是治理和转变当前文物鉴定市场混乱和文物市场混乱的关键性环节。
建议由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委托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负责民间文物鉴定人才的资格认定与职称管理工作。
征信是绕不开的“母”问题?
近年来,在探索艺术品金融业务方面,不少金融机构进行了尝试。
日前,国信证券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宣布成立艺术金融研究中心,涉足艺术品金融。国信证券副总裁、中欧国信艺术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孙煜扬表示,由于国内完善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类似“假拍”和“拍假”等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以及艺术品估值和定价问题、金融与艺术跨界人才缺乏等普遍性问题,不具备专业力量的金融机构参与这个市场有比较明显的风险,因此不少机构采取了回避策略。国信证券本次也是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进入这个领域,他们打算先从研究做起,不急于发产品。
一个“假”字吓跑了不少金融机构。的确,在任何一场借贷活动中,贷款方的信用都决定了其能否得到融资,以及融资的成本和期限。在艺术品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的困惑也显而易见。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认为,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征信是个绕不过去的“母”问题。在他看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系统环境的优化与建立,政府及行业监管是前提,征信立法是核心,社会信用文化建设是基础。最迫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不断推动征信技术平台化发展的步伐,从而达到运用计算与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征信数据和提供更快捷并更全面的征信服务。
但信用或许也不是唯一的问题。“银行慎重的原因是艺术品市场还不成熟,定价机制也不成熟,一笔款放出去,收不回来,艺术品抵质押物又很难变现。而且,从艺术品本身的特点来说,如果要扮演投资工具,也是长期投资品种,而非短期收益率就能暴涨的品种。”对此,刘双舟表示。他同时称,要推动艺术品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包括信用体系在内的一系列体系建立健全,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文件或者规章制度对这一领域进行规范。
政策基金要“四两拨千斤”
谁该做艺术品金融发展的“守夜人”?刘双舟认为,政府当为不二人选。“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艺术基金的方法,来支持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发展,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优惠甚至是无息贷款,这符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他同时表示,政府艺术基金的入场,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社会资本也会接踵而至,银行再为艺术家提供贷款,会得到政府背书。“甚至在将来,你可以贷款买一件艺术品。”
另有人士介绍,虽然台湾已经成立了一家“艺术银行”,但这个“银行”更像是国家支持艺术事业的一种方式,也就是鼓励艺术家创作,由政府出钱,买断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将这些作品出租给政府机关,在一些公共空间做展示,并以此收取租金。虽然叫“银行”,但和金融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政府支持艺术发展的一种做法。
也有人期待,金融在艺术品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能够前置,而不仅仅局限在艺术品抵质押融资。“比如我想再开一家私人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也能够得到政策优惠和金融扶持。”对此,一位私人美术馆馆长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