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娜
【摘要】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在选文理念、选文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当前的语文教材选文体系仍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基于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试图探讨新课标下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57-01 从语文课程教材变革历史来看,语文教材在选文理念、选文内容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当前的语文教材选文仍存在许多问题:在选文比例上未有科学标准,在内容安排上缺乏统一认识,缺乏选文体系上的创新,对选文功能的认识还更多地停留在为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供范例上,而在体现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台湾及国外母语教学中对教材选文的考量,认为新课标下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文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选择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提升学生涵养
我国古代最早的文选教材即以“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标准。这不仅指选文在语言运用、文字表达上能够成为写作典范,也指选文在思想内容上能给人以心智的教益、思维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温儒敏认为“真正体验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那些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施蛰存也说过:“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当代语文教材编写中所选取的文章理应是经过时间检验且被公认为典范文章的经典作品,要让文字优美、布局井然的名家名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让思想深刻的作品为学生的心智染上涵养精神、启迪智慧的底色。学习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不仅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更能在语言的实践中促进学生语文修养的形成、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二、选择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感染学生心灵
杜威曾强调指出:“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使将来比过去更美。”语文教材选文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经验世界和现实世界,要能体现和表达生活,使教材的内容既贴近学生,又能尽可能满足其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既要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精神诉求,要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理念;又要突出选文的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因此,选文来源要广泛,可选择国家发展过程中代表时代主题的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作家作品。教材可将历史传承作为编制的经线,将现代生活的辐射作为它的纬线,以选文为原点,以学生生活为本位,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连结起个人生活、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价值观,更能促进学生感受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增强认同感,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活、学会生活。
三、选择时代感强的作品激活学生感受
经典作品因其思想的深刻性以及语言能力训练的典范性而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又往往因其时间的久远而与当前的社会生活以及当代学生的认识水平产生某种距离。在选文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问题上,教材主编王铁仙教授主张“选取文章要有时代感,反映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社会的时代走向,这样必然会与学生内心需求接近”。因此,除了历史上素有定评的经典文章,语文教材还应编选一些把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教育渗透其间的能发出时代强音的现当代文学作品。
近些年,随着功利思想的涌起和多元文化侵入,社会诚信、个人理想和道德信念经历着种种挑战,陷入层层危机。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除了选编古代经典篇章,使民族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需要引入时代活水,选择能将民族精神、民族个性有机融于当今社会的现当代作品,让学生培养现代意识,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和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和对现代生活状况的思考。
四、选择多元文化作品丰厚学生底蕴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书,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犹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视野,有些内容更可以超越时间和国度的界限为世界各国所同享。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应该秉持着开放、多元的思想,不仅呈现本国的文化积淀,还应展现其他民族特色和文化风貌,以增进学生对多样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开放意识。选文时还应从其他国家的文学宝库中吸收优秀篇章。作为编写者来说,一定要冷静客观地加以呈现,避免因个人主观色彩浓烈而失去对多元价值观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欣赏。
总之,语文教材应该选择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提升学生涵养,选择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感染学生心灵,选择时代感强的作品激活学生感受,选择多元文化作品丰厚学生底蕴,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施蛰存,王丽.语文教育一定要改.王丽.中国语文教育优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8年.
[3]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鲁迅.致颜黎民.鲁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