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农村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认识中国农村,进而认识整个中国,二是建立具有本土契合性和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理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照搬既有的成熟理论(主要是西方理论) 解释具有相当独特性和变动性的中国经验,就谈不上对农村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因此,研究者应当以开放的学术胸怀和敏锐的经验感知力深入到热火朝天的中国实践中去,有主体性地吸收成熟理论,在经验与理论的反复穿梭中逐步提升理论抽象程度,在此过程中要容许和忍受理论的粗放和不成熟,通过不断的学术积累与接力,逐步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华中乡土派”从事农村研究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们在上述两方面都形成了一些积累,准备以学术笔谈的形式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和展示,主要包括乡村社会性质、农民心理与行为逻辑、农民生活与意义世界、乡村治理机制、国家与农民关系、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济、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经验研究方法等10多组笔谈。我们期待着与学界同仁就此展开热烈的、开放性的讨论,协力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大繁荣、大发展。
本次主题是“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研究”专题,包括7篇从不同方面阐述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状况和关系的笔谈,涉及该主题的多个方面。“分化与阶层”是社会学传统且主流的研究命题,其研究成果在中西学界业已汗牛充栋。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的相关方面,国内外学者亦有诸多论述。华中村治研究素追求扎实理论基础之上的“田野的灵感”与“野性的思维”,其研究主题多来自农村田野调查,自成一体,与社会学主流的研究主题较少交集。而对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的观察和研究,恰是华中村治研究集中切入社会学主流话题的开端。自2010年农村调查发现“中坚农民”起,华中村治研究对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的关注已有四年许,在承接学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自己的解释模型和理论框架,现以专题形式推出。
华中村治研究认为,中国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状况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形成既受制于宏观的经济发展、职业分化、人口流动和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又受制于微观的村庄形态、社会结构、代际分工和血缘地缘关系。不同因素的排列组合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从而带来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状况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对农村的政治社会影响也有差异。该研究发现,农村的中坚农民和中等收入阶层在农村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农村不仅有阶层分化的机制,它促成了农村的分化和阶层的形成,同时也有去阶层分化的机制,它使得农民有分化却未形成阶层的区隔。去阶层分化机制包括农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富人阶层走出村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收入模式和血缘地缘关系的中和作用。这组专题从中坚农民、农村中等收入阶层、先富阶层的权力确认、半工半耕、阶层分化与妇女地位、农民上访的关系、阶层关系状况等多方面切入对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状况的讨论。通过这些讨论,我们期望可以丰富学界对农民分化和农村阶层状况的理解,并深化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和状况的理解。
主持人:贺雪峰
〔中图分类号〕C912.82;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7-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