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郡岁月》:探寻人与土地关系的先驱杰作

2014-04-29 00:44:03王珂
世界文化 2014年7期
关键词:沼泽伦理能量

王珂

读到《沙郡岁月》这个书名,我还为它的副题吸引:“李奥帕德的自然沉思”。打开它,那一串串引人的题目艺术地铺展:“沙郡年记”“地景的特质”“乡野的情趣”“消失的野地”……再翻,还有章节小题:“年轮泄露的历史”“伐木工具的历史寓意”“大草原生日的葬礼”“谁为裂叶翅果菊哀泣”“沼泽挽歌”“像山一样思考”“关于自然的精致品味”“如果雁的音乐不再”……常常乐意与自然山水接近的笔者,不犹豫地将“它”带回了家。

《沙郡岁月》的作者是美国的阿尔多·李奥帕德(Aldo Leopold)。这部著述,是从他大约十年的文章中编选出来,于1949年出版的有关人与自然描述和思考的作品。仅仅从书名及其间小目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位大自然的诚挚热爱者。此书第一部 “沙郡年记”即以时间顺序给予记述:一月·雪融;二月·年轮泄露的历史;三月·春雁之鸣;四月·空中之舞……九月·合唱的矮树林……十一月·如果我是那风……其实,不仅每个月,据该书审订者介绍:“他。会在七月的凌晨三点半起床,像地主一样巡视大地和他的‘佃农,在四五月的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也会在雪融时追踪一只自冬眠乍醒而大胆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在地野花的生日……”这样的一个人,他对“大地”之爱,当然不容怀疑。

除去做一个“爱”者,李奥帕德还愿意并希望用自己手中之笔,将他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爱,精切地描绘出来,以传递给更多富有爱心的人:“高扬的号角声,低沉的号角声、寂静。终于,喇叭声、嘎嘎响声,哇哇叫声和叫嚷声等各种喧闹声音的迫近,使沼泽几乎为之震动,然而这些声音究竟出自何处,却依旧不明朗。最后,一道闪亮的阳光揭露了飞来的一大梯队的鸟。它们张着静止的翅膀,从正消散中的雾里出现,在天空画下最后一个弧形之后,便喧嚷地回旋降落到它们的觅食地上。鹤的沼泽里,新的一天开始了。”

“一种时间感沉甸甸地压着这样一个地方。自从冰河时期起,每年春天,沼泽便在鹤的喧嚷声中醒来。构成沼泽的泥炭层,位于一个古老湖泊的凹处;鹤群仿佛正站在属于它们自己的历史中,那浸湿了的几页之上。……历代无数的旅行队伍,以自己的骨头建造了这座通往未来的桥梁,建造了这个即将到来的队伍可以再次生活、繁殖和死亡的栖息地。”(引自《威斯康辛州·沼泽挽歌》)

这样的场景,也许很多人见到或欣赏过,可是,却很少有人如此精切细微地绘出。这就不仅需有耐心、爱心,同时需要作者有一支经过长时间训练有致的笔,才可将他的所思所感,如此灵妙欢动地描写出来。这样的描绘,《沙郡岁月》中几乎随处可观,使得我们虽然没有福缘亲眼目睹黎明沼泽地寂静和喧嚷情景的读者,也能通过这幅用笔描绘的画面,沉浸其间,并进而喜爱甚至珍爱上这片来自人心的“沼泽”。

倘若我们仅仅以此来要求,那就未免看轻了作者。除去观察、欣赏,李奥帕德更重要在思考。他的思考点,集中放在人们如何使用土地,看待土地上。(不知是否因为翻译缘故,作者似乎总是用“土地”而非“大自然”。不过从整部作品看去,土地更为具体可感,虽然不如“大自然”包含得宽泛。)譬如沼泽。通过前面的引用,“它”的面貌和魅力展现出来了。再往下,作者却转移笔锋:“新的大地主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并没有将土壤、植物或鸟纳入他们互利共存的观念中;这种平衡的经济体系没有多少红利。他们不只计划在周围的土地上,也计划在沼泽里制造农地,于是大伙儿一窝蜂地去挖掘沟渠和开发土地,因此沼泽上布满交错的排水运河,点缀着新的农田和农场。”这样试图改变的结果,是彻底破坏了这里的流程系统,替代的,是自以为是的人类想象或只是利用的理念:“对于那些帝国的建造者而言,一个没有排水的沼泽是没有价值的;同样的,对于各类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而言,一个没有道路的沼泽也是没有价值的。孤寂是这些人尚未拥有的一个自然资源,到目前为止,惟有鸟类学者和鹤认识孤寂的价值。”

基于这一切的观察和深思,作者逐渐形成了一些看待土地的基本观念。观念的核心,作者命名为“土地伦理”。这是作者由爱、由观察,体会并进一步哲思的升华。用该书审订者的话说:这是“他(李奥帕德)留给世人最重要的遗产”。

“土地伦理”概念由何而来?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推衍:“目前为止,所有已成形的伦理规范都以一个前提为基础:个人是成员相互依赖的群体的一分子。个人的本能激励他在群体中争取地位,而个人的伦理规范则激励他和其他成员合作,或许如此才有可供争取的地位。土地的伦理规范只是扩展了群体的界限,使其纳入土壤,水,植物和动物。”这是不是说,以前的伦理,只局限于人类本身,而李奥帕德则希望将其内涵扩大,使其包含了人类赖以生存而我们先前只视为外在,只可利用的——土地。

为了建立其“土地伦理”概念,作者以为必须“在心里将土地视为一个生物机制”。为使人能够进一步较为清晰体会,并形成一种“伦理感”,李奥帕德运用了一个生态学概念:“生物金字塔”。金字塔的底层是土壤层,之上依次为植物层、昆虫层、鸟类和啮齿动物层,再往上经过不同的动物群后,便是由较大的掠食动物群所组成的顶层。这种生物仰赖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及其它服务的食物链,表面似乎缺少秩序,“然而整个系统的稳定证明了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结构,其运作则有赖于各部分的合作和竞争。”由这个系统看去,土地就不仅是“土壤”,而是整个链条的能量源泉。这能量在土壤、植物、动物之中循环流动。食物链是引导能量向上推进的活管道,而死亡和腐败则使能量回归土壤。“所谓结构,是指组成分子的物种的特定数目、特定种类和作用。土地的复杂结构,以及土地作为一个能量单位的顺畅运作之间的相互依赖,是土地的基本属性之一。”

这样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形成固然不易,变化起来也为难。因为只要其中某个部分变化,许多相关联的部分就要做出适应这个变化的调整。这种变化,一般不应妨碍或转移贯穿其间的“能量的流动”。但是,人类发明了愈来愈强大或精巧的工具之后,却造成了这个链条空前猛烈、快速、广泛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结果,极大地影响到土地。改变状况之一是较大型的掠食性动物被从食物链顶端剔除;有史以来这个链条变短。驯化的物种,取代了野生物种。消灭及被消灭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这种破坏,使得整个结构不明原因地重新调整。再一改变涉及能量流经动植物,然后回归泥土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在今天看得更为清楚。由于驯养物种取代原有物种,农业的发展也扰乱了能量流动的管道,这些变化造成土壤过度消耗透支,原有的吸收、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能力大大减弱。(今天还可以加上有毒有害物资的大量堆积并无从降解,土壤情状比数十年前更加危急)土壤之外,遭受破坏的还有维持能量循环的水。过度的工业发展,严重污染了有限的水资源;一座座大坝的建成,也使一些靠水流迁徙繁衍的水中物种遭受灭顶之灾。这段论述后面,作者还描述了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情形:“金字塔因人类占领而改变的过程会释放出贮存的能量。在拓荒时期,这个情形常常造成动植物欣欣向荣的假象。不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饲养、栽植的动植物均是如此。这种生物资本的释放,常常会掩盖或延缓剧烈改变带来的惩罚。”这实在值得我们警惕。

从人类发展历史和生态学的知识,可以支持一个概括性推论:“人类造成的改变愈轻微,金字塔内的重新调整愈可能成功。改变的猛烈程度随着人口密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密度高的人口需要一种较猛烈的转变。”这些描述和推论,应该使人们的“生态良知”(作者使用的名词)意识到,大家都必须为土地的健康负责。“土地健康是指土地自我更新的能力。而自然资源保护是我们对于了解和保存这项能力所做的努力。”

作为一种全新观念提出,李奥帕德以为:“就我而言,倘使人们对于土地没有怀着喜爱、尊敬和赞赏之情,或者不重视土地的价值,那么,人和土地之间的伦理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伦理的内容,大都是与人类情感关联。作者的“土地伦理”概念,显然是将人类之间情感、良知等独具的特性,扩大、推衍到更大的范围,使得人类精神领域扩大,使大自然同时受惠。当然,一个新的、先知般的观念,人们并不会轻易接受。长久以来,现代人因为许多媒介及无数物质器械,与土地完全隔离,所以彼此很难感受到“生死与共”的关系。即使与土地最近的农人,他们也天然以为,土地只是他们的开发耕种对象,自己是主宰……其他人士就更毋庸说了。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没有那些明目张胆地反抗‘现代潮流的少数人士,土地伦理规范的主张似乎是无望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奥帕德感到,要想促进伦理规范的发展,需有一个关键步骤,即不能将正当的土地使用视为单纯的“经济问题”。除去从经济利害关系来考量外,还应该从伦理甚至美学的角度来思考。具体而言:“当一件事情倾向于保存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感时,这便是一件适当的事情,反之则是不适当的。”由这样的眼光看去,“经济决定‘一切土地的使用”,将我们集体钳制了,“现在,我们必须抛弃这个谬论。”

在本书作者看来,“土地伦理”应当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因为伦理规范这样人类智慧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简单由人“写下”来的,而应当是“一个有思考能力的群体的心智中发展出来的……”并且这种发展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其中不仅仅人类观念作用于土地,“当伦理的界限从个人扩展到群体时,伦理的知性内涵便会增加。”也就是说,人类将伦理观念扩大,其实也丰富了自己,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证明!

今天的中国,由于数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李奥帕德这部《沙郡岁月》中描述的许多对土地的过度使用,造成恶果情形,在我们许多地区同样能够看到。这就让我们不能不有所思考了。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看,不顾土地的承载力,拼命使用,甚至污染土地的作为,后来遭到的,是来自大自然的残酷报复,它将给人类带来长时间难以消释的苦果。基于这种教训,我们就应当更早地借助他人在此方面的思考,来给我们早早打预防针,以免重蹈覆辙。此时,我们循着李奥帕德这位学人数十年前对土地问题进行思考,并试图建立“土地伦理”规范的著述,来作为我们今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有关土地问题的参考、借鉴,还是很有意味和实际价值的。但愿“土地伦理”能够成为我们的一个课题,使我们的所有“人”的或“经济”的发展,都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包含其中,不使我们的思维和境界,被“经济”捆绑、裹挟,在对土地的尊重与和谐相处的情形下,提升人的生命和精神高度。这或许是我们今天温习这部《沙郡岁月》的充分理由!

猜你喜欢
沼泽伦理能量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能量之源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帮女儿走出“嫉妒沼泽”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8:29
沼泽时代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0
开年就要正能量
都市丽人(2015年2期)2015-03-20 13:32:31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Passage Seven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