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翠玲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评价方式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真正爱上数学。
1.进行适当的拔高评价
不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不自信,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创新,影响了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正常开展。那么,如何较好地改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让课堂焕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呢?我认为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语言不仅应该充满激励和关怀,而且应该进行适当的拔高评价。
小学生一般不大关心以往自己是怎么做的,而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心却尤为强烈,他们喜欢把老师的赞誉、夸奖看做是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
案例:班里有个小男生是个老实听话的孩子,可是在学习上有些吃力,总没有自信。刚入学时,几乎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我决心要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天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情景编一道应用题,有几个孩子前面示范过了,他在下面手举起来又缩回去,于是我鼓励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当他清楚大声地说完之后,我便对他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看,只要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你也一样能行!”并带着全班同学鼓掌鼓励他。他笑了。其实这并不是一道很难的题,我在这里用“你真棒”“你能行”等拔高评价语,把兴奋点转移到了优点方面,使他很容易接受了我的行为指导。晚上他的家长打电话感谢我。从那以后,他在上课时总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点让我很欣慰。
2.信任学生,拓展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教师是否相信儿童,这是教师对儿童能否进行合理评价的前提,也是教师能否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基础。罗森塔尔应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1968年,心理学伯特·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煞有介事”的发展预测。然后,他以赞赏的口吻通知有关教师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当老师感到迷惑时,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这样,教师们从内心里承认这份名单。8个月后,他又来到这所学校,对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他提供名单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学生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教师的情感也特别深厚。原来,他提供的名单是随机的,根本未作任何测试。他只不过想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改变教师不相信后进儿童的观念。观念变了,顽皮儿童在教师心目中成了很有发展前途的儿童,于是教师对这些儿童的评价跟着发生了变化,从而促使儿童加快成长。可见,充分相信儿童是一个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必然会对儿童充满信心,想方设法鼓励儿童获得成功。
3.巧妙设置认知障碍,促进学生学习评价
我们要针对学生认知上的难点、重点,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或者错误,让学生给予评判,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学习、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记忆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学习探究时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或者错误,引发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再思考,合理地对教师提供的材料提出质疑,那么必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素质。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从计算教学、几何教学和应用题教学谈谈自己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实例: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后,设计判断练习。题如:因为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所以除法算式247÷4=60……7,验算的算式是60×4+7=240+7=247。
学生在判断这一题时,很容易被题目描述的因果关系的假象所迷惑而产生失误:因为题目中说到的除法的验算原理“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他们心里十分清楚,验算也是手到擒来,而在判断时学生却恰恰忽略了余数本身的含义与特点。在这里设置一个障碍,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余数是表示分得剩余的部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这样一个知识点。
4.评价方法科学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教师拥有评价的“专利”。我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师生双向活动,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因此,教师对学生评价时应注意:(1)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因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先天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如果我们离开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则会事倍功半。(2)语言中肯,感情真挚。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可信度。具体来说,教师对学生不能是一味地夸奖,要让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看到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选择恰当时机,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评价,既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又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同伴互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5.关注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获得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双重体验,也是对自我发展的认识过程,自我评价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从内在激励自己,要求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时,千万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评价形式不要局限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亲切的微笑、鼓励性的手势、赞赏的眼神、充满爱意的抚摸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好、回答问题比较好时,不要一味地用“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等语言,可以伸出大拇指,或者以肯定的表情鼓励他。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又如:课堂上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大声地呵斥,而是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