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夏飞
2008年,漫威公司《钢铁侠》首部曲面世,片中军火巨头斯塔克工业开始为人所知。
在《钢铁侠》蓝光第二版拍摄花絮中,导演组承认,在打造斯塔克工业这一企业形象时,他们曾设计过很多模型,但最终落定的方案是,直接参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下简称洛·马)。
在已上映的电影中,观众不难发现洛·马的身影,比如斯塔克工业总部前停靠的F-22猛禽战斗机,这是洛·马的主打产品之一,而片中该公司的标识,更是与洛·马如出一辙。
事实上,在成为斯塔克工业前,洛·马在市场上经历了残酷的明争暗斗,而21世纪初,它与波音的一战至关重要。
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成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三年后的1998年,洛·马与波音,同时参与了美国空军“改进可弃型发射装置计划”(简称EELV)的招标。与波音相比,当时的洛·马毫无优势——28枚火箭的合同,被分成了两部分,波音拿到了其中的19枚。
到1999年,两公司就第五代战斗机的竞争已呈白热化。波音先是击败并吞下了麦道,继而又有力地补充了洛克威尔与休斯电子。对 JSF(联合攻击战斗机)的订单,波音志在必得。
2000年12月,X-32战斗机在只完成了50%的试飞目标后,波音就对外宣称,X32已为实现“站起来就走(up-and-away)”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1年7月29日,波音宣布,由其生产的第五代战斗机的原型机X-32B已顺利完成最后一次试飞。
稍显被动和匆忙的是,7月30日,洛·马宣布,旗下的X-35也完成了最后的试飞。但在同一天,坏消息传来——波音的子公司麦道,签下了美国空军总额为14.85亿美元的合同,麦道将对美国军方C-130运输机进行改造。而C-130的研发东家,正是洛·马。
表面看,波音已步步为营、胜券在握。但3个月后,形势发生了巨大逆转。
2001年10月26日,来自美国国防部的消息称,经过一番激烈较量,洛·马最终赢得了1890亿美元的订货合同。根据该合同,洛·马将在此后数十年间,为美国和英国军队生产3002架最新型联合攻击战斗机,其中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共订购150架。这一合同,在金额上创造了历史之最。
这份超级合同,正式确立了洛·马远超其余军火商的一哥地位。而波音,在“9·11”之后本已遭遇民用航空业寒流,此番军工项目的再度失守,使之一下跌入了深谷。
对于为何选择洛·马的X-35而放弃波音的X-32,美国国防部迄今未做出详尽说明。有分析认为,相较波音,洛·马在军方的公关团队发挥了更大作用。
这一“赢家通吃”的合同签订后,洛·马并未放弃对竞争对手的打压:2003年,洛·马指控波音盗用洛·马文件资料,并借助这些资料获得了1998年的火箭项目合同。诉讼的结果是,美国军方中止了与波音在这一项目上合的作,并将这一业务转给了洛·马。
于波音而言,外部竞争已然落败,内患却也接连不断:CEO兼董事长辞职,新CEO上任一年多又因绯闻下课,公司业务日渐萎缩。最终,波音已无力再与洛·马对抗。
JSF项目使美国乃至世界防务格局发生了巨变。目前在第五代战斗机方面,洛·马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由于缺乏势均力敌的行业制衡者,洛·马已俨然是现实版的斯塔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