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姝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这是每位牧羊人一年的工作。每只小羊从出生到再创造新的生命,一年,也是一些羊的一生。
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又是什么样的呢?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逐草而居的放牧生活。李娟以灵动的文字讲述了这段经历,呈现出阿勒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生存状态,将牧人生活的艰辛和乐观的心态娓娓道来。
在新疆,哪里有山,哪里就有草原,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哈萨克人的足迹。10月份开始,一些高海拔的地方就开始下雪,为避免牲畜在转场途中遭暴风雪袭击,10月底之前,哈萨克族牧民就准备将牲畜转入冬季牧场。冬牧场一般选在避风、温暖、取水方便的地方。从11月至翌年3月中旬,牲畜在冬牧场停留时间长达半年左右。在冬牧场,牧民住在冬窝子里:在地上挖个大坑,在上面搭上木头,盖上毛毡,铺上塑料,覆上一层土,简易方便的冬窝子,让牧民的冬天不再那么寒冷。
生活的艰辛,令牧民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性很高,而长期的一起面对艰辛的生活,让牧民彼此间形成了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关系。
居麻是位爱喝酒的汉子、转场的日子到了,他家不是今天丢了羊,就是明天丢了骆驼,就这样,转场的日子拖到了11月底。好在牧场上,丢了牲畜不出几天就能找到,有些是主人自己找到的,有些是被看见的人千方百计打听之后送回的。
到冬牧场不久,兽医就来给居麻家的牛羊打疫苗,居麻的老婆托他将一大包刚刚炸好的油饼捎到春秋定居点的家中。定居点生活着奶奶、居麻的妹妹和放寒假的三个孩子。有趣的是,兽医来时奶奶托他带来的东西也是一大包油饼。其实,春秋定居点交通便利,想吃什么出门都能买到。而冬牧场,有钱也没地方买好吃的,油饼更是舍不得吃的美食。这种看起来毫无必要的捎带,却是牧民最朴素的情感牵挂。
牧羊人和羊的关系,说起来是比较复杂的,有时是温情的,有时看起来又很无情。母羊一般都在1月、2月最寒冷的季节生产小羊,牧羊人都先要拾掇拾掇火炉周围,在小的不能再小的地窝子里腾出一块地,等着小羊降生。母羊临产的日子,牧羊人是睡不踏实的,总要半夜起来去羊圈探望,希望能在第一时间里,将小羊接到温暖的地窝子里。
冬宰是哈萨克族牧民的传统。严寒的冬天会使秋天刚刚喂胖的羊很快瘦下来,因此在冬初牛羊膘肥体壮、又可冻储的时候,杀羊可以保证冬天吃到肥肉。在漫长的冬天,肉食是贫瘠生活的最大安慰。宰羊前,居麻给羊灌点水作为羊的最后一顿饭。接下来要做巴塔,巴塔就是祈祷,是哈萨克族人的传统风俗。由于天气太冷,居麻半句话不到就结束了。
羊,是被宰杀者看着长大的生命,羊会听到宰杀者的祷词吗,羊会谅解牧羊人对自己的宰杀吗?这位屠宰者,曾亲手把它从胎盘旁拾起,装进准备已久的毡袋,再小心系在马鞍后带回家;这位屠宰者,曾漫山遍野带着它四处寻找最茂盛多汁的青草,当它迷路时,冒着雨把它找回;一次又一次给它抹灭虱的药水,处理发炎的伤口;曾在厚厚的雪里为它挖草……这些牧羊人的温情,羊是否记得?
从羊出生到死亡,牧羊人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牧羊人的宰杀,并不能说明他的残忍,……这种关系如此复杂,或许就像叶尔克西在《永生羊》中所写的那样:“你们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为挨饿而生……”
长期的野外放牧,使牧羊人形成了与自己相处的习惯。放下茶碗准备放羊,门一打开,牧羊人就投入了寒冷而广阔的天地;门一合上,就传来了牧羊人的歌声。大概是因为当渺小的一个人进入荒野,发现没有什么能够填满眼前的空旷时,就只好唱歌,用歌声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占据广阔的安静。
人与牲畜之间的关系令人深思,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就比较欢乐比较简单了。转场的时候,马群不愿和牛群走在一起,牛群非要和马群走在一起,牛追马,马躲牛,时不时出现些小混乱。没穿鼻孔的散骆驼,看起来是最没出息的,见到一小绺草就挪不动脚,非得吃完并且确定周围没有其他草之后才会出发,所以就经常掉队。
李娟笔下的冬牧场,有欢乐与温暖,有苦难与严寒,也有对于生活的调侃,也有对生命的思考。近年,政府大力发展牧民安居工程,希望牧民不再受长途跋涉劳顿之苦,冬牧场的温度,也许只存在于文字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