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青春,是一场奇幻之旅,它以独特的方式设定了每一个人的成长密码。前方的种种美好在吸引你前进,前行的路却并不那么显而易见,甚至常常让人找不到北。前行的魅力也正在于这一番迷茫的探寻中,如观赏山巅日出前攀援那一段崎岖山路。
同性恋,在校园里,与其说是一个科学名词,不如说是一个时尚符号,一个综合了性、情感、伦理的时尚符号,一个带着迷茫、带着好奇、带着探索的符号。客观上,它尚未被这个世界接受,甚至尚未被明确界定。So,可以想象,当同学围着你和C作出种种猜测的时候,C的内心承载着怎样的压力。同时,在你心里,或许有一种更为剧烈的痛,因为某种意义上,C不仅仅给你兄长般的呵护,更是你童年未能满足的母爱的象征或者说替代。母爱,在人类的潜意识中,从来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所以,当C远离你,在你内心,一定有种如身体的一部分被割离般的痛。
不必急着去判断自己是否是同性恋。事实上,很多自认为是同性恋的人当中有相当高的比例是被误读的。有时,只是下意识地希望自己能在同伴中获得高度的关注而披上这件“时尚的外衣”。曾经有一个高中生,在高二和高三的整整两年中一直与同性的同桌同进同出,周围同学开玩笑说她们是“一对”,她们也从不否认,甚至在大家面前还时常会特别亲昵,仿佛把美剧中的某些情节搬到了现实生活中。当她们接到不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更是痛哭了一场以“悼”别离。后来到了异地的大学,两个女生几乎同时脱下了那层“外壳”,其中一位女生感到有点忐忑而去寻求了心理辅导。在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她发现,中学时代给大家以“同性恋”的印象,开始只是因为同桌之间的简单友谊被大家开了玩笑,而更深层的,是因为自己在小学和初中时都太安静了,那种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在高中时迸发了出来,正好“同性恋”这个词刚刚出现,就抓住了这件“外衣”来平衡内心希望被关注的需求。到了大学,内心相对成熟了,有了基本的自信,不再需要被过度关注,加上换了环境,周围不再有人“强化”那个心理标签,自然就“放下”了。有时,只是因为一度与异性交往受到挫折,而用所谓的“同性恋”标签当作自己的一张“临时创可贴”。一位非常优秀的男生,在大一时追求班里的女生被拒绝之后,就宣称自己是同性恋。后来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帮他意识到,原来,由于他一直以来的努力与天赋,成长的历程中几乎没有与“失败”、“挫折”见过面,这一回被女生拒绝,被他视为最大的失败与痛苦,他无法承受,便拿了“同性恋”作为“挡箭牌”来回避自己的失败。通过心理辅导,他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学会了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自然也就撕下了这张“心理标签”。
很难得,你在雨中能拥有如此睿智的思考。从你的自我分析来看,你对C的情感很强烈,那不是爱,那是你将自己对母亲的期待“投射”到了他身上。你并不是同性恋。所有人,对于母亲的情感都是强烈的。
让林老师陪着你,来开启你人生的一个新纪元,可以说,你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时刻到了。
首先,接纳自己童年的不完美,接纳母亲的养育方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被完美呵护的童年,而事实上每一位母亲都用她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有时会与孩子的期望一致,有时会不一致。心理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晰心灵的“边界”——母亲有权决定她自己的人生方式,我们有权做好我们自己。在内心里拥抱妈妈,在内心里对妈妈说:“虽然您给我的养育方式不是我期望的,但我仍然爱您,感激您给了我生命。”
然后,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我可以自己爱自己。”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你的能力,无论是应对学习、人际关系,还是处理自己情感的能力,都正处于最为茁壮成长的时节,学会用自己的努力来爱护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你内心会长出真正的自信,因为自己的爱永远都和自己在一起。
最后,用合适的方式与C作一次沟通,相信你能找到最能被C接受的方式。C的疏远,是因为同学传言所带来的迷茫与压力,毕竟C现在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你的同龄人。向他细述你的心路历程,相信C会为你这一段惊人的成长击掌相贺;发出友谊的邀约,同时给他充分的选择权,或许,C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这个转变,那就给好朋友足够的时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