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说《罗生门》中“门”的象征意义

2014-04-29 00:44:03高鑫
考试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结界自我认同罗生门

高鑫

摘 要: 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罗生门》可以称作“境界”小说。简单思考便不难看出以下几点:从地点来看,“门”是城内与城外的分界线;从时间上看,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即白天和黑夜的临界点,季节则是深秋将尽、寒冬到来;小说描写的人则挣扎于善与恶、生与死之间;是遵从道德的约束还是践踏于道德之上,小说的主人公面临两难的选择。学术界对于该小说中出现的这些临界点有着大量的研究。然而,仔细思考便知,作为小说题目出现的罗生门本身就是一个临界点。自古以来,“门”就一直有着独特的作用与意义,而今更是演变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本文意在通过对“门”的作用与意义的考察探讨小说《罗生门》中“门”的象征性意义。

关键词: 《罗生门》 门 结界 自我认同

“没有方向的一个男人,孤零零地站在位于京城入口的罗生门下。”小说的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京城内饿殍遍野。根据《方丈记》的记载,据此大约一百年以前,仅仅是左京的尸体就达42300人之多。所谓左京就是横贯京城的朱雀大路东侧的地域。贵族的府邸几乎都集中在这个区域。贵族居住的地区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居住的右京情形更加惨不忍睹。罗生门正是位于京城的入口处,穿过此门即到朱雀大路。

一、门的一般意义及功能

古至今,门一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门象征着家族的门第与阶层,甚至派生出了例如“门下”、“同门”等象征着流派的词汇。门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经成了自我与他人、内与外的临界。所以,所有重要场所都有门的存在。

(一)从语源来看门的一般功能

从语源来看,门最初的意义就是“家”。门,也叫做户或者护,具有护卫、保护的含义。《释名》中提道:“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门保护人们免受自然界的风雨、灾害和野兽的袭击。从社会性上来说,门使人们避开外界的侵入,从而保护自己的隐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门其实是一个安全的象征。

门,既是家与外部的分界,又是自我与他人、内与外的分界线的象征。例如,神社的“鸟居”,就是连接神域和人类空间的一种门。再如,风水学中所说的“鬼门”,一般指存在于人世间和冥界的分界线上的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家门”也可以称为防止外界侵入、保护家庭内部的“结界”。

而且,门使人们从心理上明确区分了使人感到紧张的外界和需要守护的空间內界。从外部世界归还的时候,门具有缓解人的精神紧张的作用。同样,外出时,门具有提醒人们紧张的作用。也就是说,门是人精神紧张和放松的过度。

(二)门的意义变迁——从事物本源到一种文化符号

作为一种物体存在的门早已经被其广泛的作用所取代。随着门的使用方式和语言环境的变化,门本身的意义在不断发生改变。门,早已经成了一个具有深层含义的文化符号,从原本最基本的意思渐渐地变成了一种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派生出了诸如“门第”、“门望”、“豪门”、“柴门”等词汇。现如今的“门”早已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象征。

小说《罗生门》中的“门”便是这种文化符号。这里的“门”并非权贵人家的“朱门”,而是丢弃无人认领的尸体的场所,是啄食尸体的乌鸦聚集的场所。那儿残留的不是身份高贵的人的踪迹,而是身份卑微的社会底层民众的踪迹。因此,罗生门本身已经成了饥寒交迫的“下人”和丑恶的“老婆”之类身份低贱的贱民的象征。

(三)罗生门的典故

「平安時代の正門也、朱雀大路の中心に当りて朱雀門と遥かに相望み、その外を洛外となす。拾芥抄に『羅城門、二重閣、七間』とあり、闇の中央に額を掲げ、平安第一の大門也、延暦年中平安城とともに成り、弘仁七年大風に倒れ、後造営したるも、京都の衰ふるとともに荒廃して、本段に見る如く盗賊などの住処となるに至れり。」①

芥川的这篇小说主要典故来自于《今昔物语》二十九卷第十八篇《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盗人語》。在《今昔物语》中是以“罗城门”表记的,而并非“罗生门”。

据记载,罗城门,是屹立于平安京的正门处的两层楼的大门,其正面共有七间,中间的五间有门。门的左右两侧都有罗城。城内外有3米宽的河相隔,河上建有唐风的桥。据说抗风能力差是罗城门构造上的一个缺陷。于弘仁七年(816年)八月十六日曾经倒塌一次,后来经过重修再建,于天元三年(980年)七月九日又因台风倒塌了,此后就没有再建,而是随着西京的没落而渐渐荒废。在日本传统的流传下来的谣曲中都传唱罗成门是鬼神的住处。

芥川没有使用“罗城门”这一正确的表记,而是使用了近世以来一直被误用的名称“罗生门”。关于这一点,吉田精一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芥川使用“罗生门”这一表记方式是为了引起读者对“生”的思考,最终弄清人存在的全貌和走投无路时的心理状态与选择。②吉井勇曾在戏曲《囊之女》中将罗生门称为“死亡之门”,因此有观点认为芥川的“罗生门”其实是与死亡世界的联通之门③。

二、小说《罗生门》中“门”的象征意义

(一)故事发生的地点“罗生门”

作品开头对罗生门的描写其实是一个巧妙的空间设定。在小说中,芥川详细描写了罗生门的落魄情形。这个两层的城门已经荒废到了极致,以致“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甚至还有在门楼上往来盘旋的专门啄食尸体的乌鸦,等等,这种荒凉的景色其实只不过是整个京都没落的一个缩影而已。更加意味深长的是,“佛像和祭祀用具也已被毁,涂着红漆或饰有金箔银箔的木料被人堆在路边当柴出售”,芥川通过这样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仅在物质方面没落的京都,而且连人们的精神世界都处于一种颓废和麻痹的状态。在这种恶劣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怎能不为衣食发愁,而人们的精神颓废当然不足为奇。芥川将故事的场景设定成这样一个地方,为后面揭示作品的主题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薄暮十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作品的第一句,主人公“仆人”就登场了,而他所处的位置,既不是罗生门内又不是罗生门外,而是罗生门下。此时“门”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出现了,但是整个京城都早已衰败不堪,罗生门自然更是无人修理,甚至罗生门整体构造的一半以上都已经毁坏。因此,作品中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的门其实早就已经失去了本身大部分的功能,此时仅仅能够勉强起到区分内与外的作用。这种构造上的毁坏其实已经向读者预示着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是围绕真实与虚伪、善与恶、生与死等一系列二维对立模式展开的。

(二)作为安全避风港的“门”

在《今夕物语集》中,主人公是作为「盗セムガ為ニ京ニ上リケル男」而登场的。作为一个强盗,一个一直游离于社会共同体之外的无法者,怀着“盗窃”这一明确的目的到京都去。在《今夕物语集》的这个故事中,这位主人公早已明确知道自己的身份和目的,确立了“强盗”这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在小说《罗生门》中,主人公是作为一名“仆人”登场的,在来到罗生门下以前,他一直在社会共同体内部,有自己生存的场所,也有赖以生存的工作,可以自食其力,但是因为整个京都的没落,他的主人无法再养活他,在四、五天前将他赶出了家门。于是“仆人”无处可去,只好在罗生门下发呆。换句话说,“仆人”忽然被动地从社会共同体中脱离,自己原先建立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人格的构建顷刻间崩塌,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当“仆人”发现门上还有门楼,并且还有一架宽宽的梯子可以通向楼上的时候,他十分兴奋、惊喜,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休息,至少度过今晚的雨夜的地方,至少今晚可以不用遭受风雨和寒冷的侵袭,也可以暂且不考虑接下来的明天该怎么办。此时此刻的罗生门在渴望归属和温暖的“仆人”眼中,俨然成了一个可以将自己从残酷现实中逃离的安全的避风港。

其实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老太婆”也同样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为了生存下去,她不得不在罗生门上拔死人的头发。对于她来说,只要身处罗生门内,就有赖以生存的手段,也就有了活下去的保障。当她被“仆人”强抢去了衣服后,“接着微弱的火光”,她望向门外,“门外,只不过是黑黑的夜而已”。其实,门外的世界对于她来说,就像黑夜一样,什么都看不到,辨不清方向,让她不知道今后该如何生存下去。

(三)通往他世界的入口——“罗生门”

当“仆人”登上罗生门的那一刻,他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全过夜的地方而感到兴奋,可是事实上他踏入了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另外一个世界。对于“老太婆”的“如果不拔死人头发就只有饿死”这一生存观点,“仆人”其实并不赞同,但在对这个观点进行批判的同时,“仆人”自己也获得了另一个“逆反的理论”。

当然,以“老太婆”为代表的一般世俗的想法是丑恶的,至少在“仆人”看来,“老太婆”的辯解是一种逃避、一种伪善,他对此当然持批判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也在与自己内心的道德感作激烈的斗争,最后他选择了剥去“老太婆”的衣服。即使是他在内心辩解说这是为了惩罚“老太婆”的所作所为,但是他最后仍然剥去并且抢走了“老太婆”的衣服。对他人的批判,最终导致了对自我的逆反。先前一直处于是饿死还是做强盗的犹豫之中的“仆人”在此时最终明确选择了做强盗。

在罗生门下避雨时,“仆人”并没有成为强盗的勇气。因为在罗生门下的时候,他仍然被世间的伦理与道德约束。直至四、五天前,“仆人”还拥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计,过着极其普通的生活,与他人也有正常的交往,由于京都城的衰落的一个小小的余波,导致自己被解雇。失去了工作,自己到底该怎么活下去呢?是饿死还是做强盗呢?“仆人”迫不得已处于这样一种选择中。

在罗生门城楼上与“老太婆”的邂逅解决了他这一难题。“仆人”领悟到,所谓的生存就是造反。没有对自己、对他人的逆反,就不能生存下去。于是“仆人”抛开了约束、压抑自己的一切束缚,“那么,我剥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恨我,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我也要饿死了。”仆人扑上去剥掉了“老太婆”的衣服。此时,“仆人”获得了新的“勇气”,完成了自我人格的重塑,形成了独立的自我存在。

四、作为分水岭的“门”

在罗生门上这一个生死暧昧的场所,“仆人”选择了生存下去。但是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的视点却突然放到了“老太婆”的身上。被“仆人”剥去了衣服,如同行尸走肉般的“老太婆”从罗生门上呆呆地望着门下,而“仆人”早已不知去向。

作为主人公登上舞台的“仆人”,伫立于“光明的世界”与“黑暗的世界”之间。位于罗生门北侧的京都城内(社社会共同体)中已经没有可以回去的场所,而又下不了干脆离开京城(社会共同体)而去的决心,于是在分水岭(罗生门下)徘徊。其实可以说这是人类个体的共通点。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个体很容易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而在共同体崩溃的时候,个体就开始思考人存在的本质,“既不是任何人,也可以成为任何人”。

小说《罗生门》中的“门”并不仅仅是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出现的,其本身也早已经确立了小说的氛围。虽说“仆人”是在一个下雨天在罗生门下避雨,但是事实上“雨过去仆人也并没有什么事可做”,因为早在四、五天前“仆人”已经被“多年的雇主打发出门”了。当时整个京都城都已经破落不堪,区区一个“仆人”更不必说,既没有落脚的地方,又没有工作,“只有饿死土板墙下或抛尸路旁”。但是一个还存活的人又怎能选择活活饿死?可是要生存下去,“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除非当强盗”,“问题是仆人有没有勇气对此给予积极的认同”。究竟是干脆活活饿死还是鼓起勇气做强盗,“仆人”处于一种艰难的抉择当中。主人公的情感空间空前膨胀。“罗生门”其实就是“仆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仅是“仆人”现在的人生与将来的人生的转折点,更是“仆人”现在与未来的自我认同的转换点。

罗生门内意味着光明、秩序、正义、道德、人工、安全和生存等,而与此相反,罗生门外意味着黑暗、混沌、不正、背德、自然、危险和死亡。在作者芥川的意识中,罗生门其实是一个生存和死亡交错的结界。当时的人们,就在光明与黑暗交错的结界上艰难度日。小说没有采用象征着律令体制的建筑物罗城门作为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而是以象征着生和死的罗生门为舞台,成功向读者描绘出了人心的本质。

其实,不仅仅是“仆人”,我们所有人都处于这样的抉择之中。人的一生都处于这样的一种犹豫期当中,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各自的“罗生门”下徘徊。至于走出罗生门、消失在夜色深处的“仆人”,是走向罗生门内侧还是走向罗生门外侧,“自然无人知晓”。

本文针对小说《罗生门》中“门”的作用和象征意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之,位于分界线的“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这篇小说中有着很多象征性意义。因此,在文章结尾,我们可以看出“门”在这篇小说中其实是一个分水岭,是理解小说的关键。但是由于时间和能力等因素,还有很多没有分析清楚的地方和遗留的问题,以后将继续作为课题研究下去。

注释:

①『校注国文叢書』頭注.

②吉田精一.『近代文学注釈大系·芥川龍之介』.有精堂.昭和38,5.

③石割透.『芥川龍之介―初期作品の展開』.有精堂.昭和60,2.

参考文献:

文本:

[1][日]芥川龙之介,著.林少华,译.罗生门.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第一版.

日语文献:

[1]重松泰雄·三島譲『テクスト評釈羅生門』.「国文学」学燈社,1985,5.

[2]石割透.『芥川龍之介―初期作品の展開』.有精堂.昭和60,2.

[3]吉田精一.『近代文学注釈大系·芥川龍之介』.有精堂.昭和38,5.

[4]高橋博史.『羅生門』.「国文学解釈と鑑賞」,1999,11.

[5]関口安義.『芥川龍之介』.岩波書店,1995,10.

中文文献:

[1]孙立春,武彩霞.《罗生门》的空间艺术.西华大学学报,2006,8.

[2]张晓宁.从《罗生门》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艺术——论时空与情节设定.辽宁师专学报,2002,3.

猜你喜欢
结界自我认同罗生门
打通“结界”,让动画制作快到“飞”起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3:46:51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三株 人事变动罗生门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1:23:43
论小说《罗生门》的叙事技巧
胭脂将
意林原创版(2014年6期)2014-07-06 06:15:08